趙 娟
由于受到主觀條件以及客觀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人們會形成不同的主觀認識。那么,我們如何去辨別這些認識呢?這就需要我們對形成的認識做出判斷。會計界也是如此,當人們對一個會計理論有新的認識、看法,人們便會分析這種認識是否正確,就需要對會計理論進行判斷。
會計理論判斷是指對會計理論的性質以及兩個或者更多的會計理論概念或者其他概念之間的關系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
為了更加深刻認識會計理論判斷,需要對其特征進行分析。會計理論判斷的特征主要有:
1.有所斷定。無論會計理論判斷多么復雜或者多么簡單,它總是要肯定會計理論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或者否定會計理論對象具有某種屬性。如果無所斷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會計理論對象具有某種屬性,那就不是會計理論判斷。
2.真假之別。每一個會計理論判斷本身都存在著是否與事實相符合的問題。符合實際情況的會計理論判斷為真,反之,則為假。
3.恰當性。會計理論判斷的恰當性是指對會計理論既符合實際又恰如其分的斷定。對會計理論的斷定是否符合實際,這不僅是會計理論判斷的真實性問題,同時又是會計理論判斷的準確性的問題。
4.發(fā)展性。隨著人們對會計理論的認識的發(fā)展,會計理論判斷也在發(fā)展著,從一個會計理論判斷過渡到另一個會計理論判斷。會計理論判斷具有這樣的特征,這也是需要我們不斷深入認識事物,從而提高會計理論判斷水平,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從而認識事物的。
1.理論法。運用基本理論判斷是指運用馬克思哲學認識論作為判斷指南,來指導人們對會計理論進行判斷。會計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活動,它以商品價值運動為管理對象,以貨幣計量為主要形式,以核算、監(jiān)督為基本職能,通過搜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講求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
2.事實法。事實法是指根據實際情況對會計理論做出判斷。會計學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會計學有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體系,會計學是內容充實、體系完整的學科體系,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會計是一門科學。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會計是一門科學。
3.邏輯法。邏輯法就是指利用邏輯學關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知識,對會計理論做出判斷的方法。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又稱概念的含義。內涵是概念的質的規(guī)定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全部對象,又稱概念的對象范圍。外延是概念的量的規(guī)定性。
4.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指通過對兩個或者更多的會計理論概念進行比較、辨別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例如,在判斷會計目標和會計任務是否一致的問題上,首先應該對二者的概念進行比較,會計目標是“會計的目的或宗旨”,會計任務是“期望會計所達到的目的和要求”。顯然,二者是一致的;其次對會計目標和會計任務的性質進行比較,二者是相同的,都具有理論性、規(guī)范性和實踐性。
會計理論判斷的運用范圍很廣,可以運用到政府機關、部門、學校以及討論會等等與會計理論研究有關的研究機構和活動中。首先,會計討論活動需要運用會計理論判斷。其次,學校搞會計理論研究需要會計理論判斷。學校作為社會中重要的研究機構,是會計理論產生的主要發(fā)源地。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運用會計理論判斷中的各種方法,對研究對象做出判斷。
[1]邏輯學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2]邏輯學基礎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于玉林,田昆儒.會計基礎理論概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4]于玉林.現(xiàn)代會計理論概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