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葉彤,康 健
暴力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也是困擾世界各國的社會問題之一。但對于大眾媒介來說,暴力卻有著另一番意味?!氨┝ΜF象存在的普遍性,以及它突出反映社會沖突的特性,使得它具備了非同一般的新聞價值”[1]。因此,暴力也成為了最受大眾媒介青睞的傳播內容之一。大眾媒介中的體育暴力,尤其是電視媒介中的體育暴力隱藏于體育直觀、形象的畫面之中,也正隨著體育的廣泛傳播而傳播。
在標準的社會學思想史中,失范(anomie)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提出來的,行為規(guī)范在社會中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社會陷入了令人不安的道德真空狀態(tài),涂爾干把這種狀態(tài)稱之為失范,它代表了社會秩序紊亂和道德規(guī)范失衡的反動傾向。“一方面,人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竭力獲取未經合法化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人們又在夸張化的文化目標中逐漸喪失掉對規(guī)范本身的情感支持?!鐣灿纱水a生了去道德化(demoralization)和去制度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兩種傾向”[2]。在這兩種傾向的影響下,導致了社會失范現象的產生。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最深刻的社會轉型期,一方面舊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不斷受到沖擊,另一方面新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還未確立,有待重新整合。在這種狀況下,大眾傳播中的失范現象開始大量出現。體育傳播作為當代大眾媒介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要受其影響。在體育傳播中,作為傳播主體的大眾媒介的很多行為偏離了社會既有的規(guī)范體系,違背了體育傳播規(guī)律,忽視了大眾媒介神圣的社會職責,背離了其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期望,出現了體育傳播暴力失范現象。
從遠古時代開始,暴力就成了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各個角落以種種面目源源不斷地涌現著。在今天這樣一個文明的時代,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在一些情況下這些沖突顯得更趨嚴重。但在當今社會,受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的制約這些沖突已不能簡單地通過直接性的行為暴力來解決,社會已發(fā)展起了許多更易于控制且危害性較小的解決這些沖突的途徑,其中就包括體育競賽這一儀式化的沖突解決途徑。在儀式化的行為中,沖突可以按照一種讓人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而得以化解。體育運動中包含有強烈的競爭性和對抗性,這些強烈的競爭性和對抗性經常會轉變?yōu)楦鞣N形式的體育攻擊和暴力行為,并通過借助體育競賽這樣一種在虛擬的矛盾下發(fā)生的儀式化的戰(zhàn)爭來表現和施行。在當今這個大眾媒介時代,這些強對抗性中隱含的體育暴力也成為了大眾媒介展現的體育競賽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大眾媒介的深度介入下,體育暴力的表達方式已不再局限于行為暴力,它時常以反暴力或非暴力的合理形式展現著暴力的影像,甚至在有些時候獲得某些認同和稱道。人們對拳擊場上獲勝者英雄形象的崇拜,往往掩蓋了比賽中的血腥意味。在體育新聞中,體育新聞記者和主持人通過一些極端、夸張的暴力詞語的描述,就輕易地給一場體育比賽抹上了一層或濃或淡的暴力色彩。
大眾媒介中體育暴力的普遍存在容易使受眾忽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線,產生“體育就是暴力”的錯覺。這種錯覺在大眾媒介建構的虛擬“暴力世界”中產生,但卻往往影響著受眾在真實世界的體育認知,對受眾正確理解和看待體育暴力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在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媒介還未普及之前,人們主要是通過身體的參與介入到體育競賽這一儀式化的戰(zhàn)爭中去,通過在這一虛擬矛盾場域的身體力行將攻擊性行為釋放出來,以此達到對暴力宣泄的目的,使心靈復歸平靜。而在當今這個媒介時代,大眾媒介已為人們構建好了一種新的參與方式——視覺參與,人們只需打開電視,睜開雙眼就能介入到大眾媒介為人們展現的具有強烈競賽特征的比賽畫面之中,在觀看中通過對虛構攻擊性行為者的認同使自己的暴力傾向得以轉移性的宣泄。但隨著對體育競賽這種儀式化戰(zhàn)爭再現的不斷升級,大眾媒介開始了對這一儀式化戰(zhàn)爭暴力的刻意渲染,開始呈現出一種過度和泛濫之勢。
電視體育轉播中,成千上萬球迷在球場的騷亂與打斗畫面在長時間的上演;拳擊場上拳擊手被咬得鮮血淋漓的耳朵的特寫鏡頭也在肆無忌憚地播放;NBA賽場上球員間的群毆及球員對現場觀眾的追打被反復的呈現。體育新聞報道中,體育報道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殺氣和血腥,新聞敘事成為了戰(zhàn)爭敘事。“教練成了‘帥’、‘掌門人’;隊員成了‘炮彈’、‘槍手’,甚至‘殺手’;比賽成了宣戰(zhàn)、伏擊、殲滅、生擒、誘敵深入等等。描寫國與國之間的比賽時,標題更加血腥:《德意志血洗英格蘭》、《高麗戰(zhàn)車碾過巴林》、《僅割越南魚腩三刀》、《10分鐘玩死阿曼》”[3]。大眾媒介在體育傳播中類似于這樣的暴力渲染不勝枚舉,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大眾媒介的體育傳播活動是傳受雙方之間形成的一個復雜的信息流動過程。大眾媒介中體育暴力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說明了大眾媒介自身傳播行為的失范,另一方面也表明受眾對媒介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的認可。另外,體育本身所具有的攻擊性特征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首先,體育競賽自身含有大量的攻擊和暴力行為。大多數的體育競賽中,都包含有強烈的競爭性和對抗性。這些強烈的競爭性和對抗性不僅表現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而且有時也表現在個人自身內部。當這些競爭性和對抗性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就會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攻擊和暴力行為。這些攻擊和暴力行為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4],一是敵對性或敵意性的,這類行為的主要目的就是故意傷害他人,并企圖通過強化傷害來增加受傷害者的痛苦;二是手段性或工具性的,這類行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勝或得到獎賞,攻擊和暴力行為只是為達到這些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或工具。這些攻擊和暴力行為作為體育競賽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手段性或工具性的暴力行為,必然要伴隨體育競賽的進行而出現在體育競賽中,體育競賽作為大眾媒介體育傳播的一個主要內容,其中所包含的大量體育暴力也就必然要出現在大眾媒介之中。
其次,體育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電視體育節(jié)目的觀賞性。西方現代行為學創(chuàng)始人康·洛倫茨在其《論侵犯性》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好斗性是一種真正的無意識的本能。這種好斗性,也即侵犯性,有其自身的釋放機制,同性欲及其他人類本能一樣,會引起特殊的、極其強烈的快感”。盡管在文明社會,這種本能的侵犯性被束縛、被規(guī)范,但它并沒有消失,而是隱藏在了人性的深處,時時會蠢蠢欲動,尋找釋放的出口。大眾媒介對體育暴力的視像表達就為這種侵犯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釋放出口。人們在觀看電視體育暴力視像的過程中,通過對虛構侵犯性行為者的認同使自己的暴力傾向得以轉移性的宣泄。因此,有時人們更傾向于觀看暴力性強的體育節(jié)目,尤其是對男性觀眾來說更是如此。這也就是說,體育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電視體育節(jié)目的觀賞性。大眾媒介也正是洞察到了人們這種潛在的心理傾向,在體育傳播中對暴力進行了大量的展現和渲染。
大眾媒介體育傳播中的暴力失范現象,已經超出了引導受眾暴力宣泄的正常范圍,也已失去了對體育暴力行為的正確導向。受眾在這樣一種媒介環(huán)境的影響下極易學習和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為,將暴力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滲透到潛意識中,把暴力作為解決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中出現的沖突的手段。這種負面影響對處于早期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尤為深刻,青少年由于人生經歷較淺且一般缺乏自制能力,因而也極易受媒介暴力的影響而做出一些暴力行為。正象阿諾德·貝薩(Arnold Beisser)所說:“現在令人擔心的是年輕一代不象過去一樣對暴力懷有同樣的厭惡恐懼感了,而是把它放在消遣性的暴力范圍來考慮。這種消遣性暴力不僅存在于為娛樂而觀看暴力,同時也包括同樣目的而親自參與”[5]。
當前我們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大發(fā)展、文化大繁榮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優(yōu)秀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人們業(yè)余文化生活,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眾媒介的體育傳播活動要緊扣時代主題,真正發(fā)揮大眾媒介的優(yōu)勢,在體育文化傳播中有所擔當,讓優(yōu)秀體育文化服務于社會大眾。
[1] 孫 瑋,劉榮忠.媒介是如何反映暴力現象的[J].新聞大學,2000(3):11-14.
[2] 渠敬東.缺席與斷裂——有關失范的社會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肖鴻波.體育新聞中的語言暴力[J].新聞知識,2006(3):17-19.
[4] 周家驥,朱學雷,楊夢竹.體育運動中的攻擊和暴力行為[J].體育科研,2002,23(4):20-22.
[5] 文 萍.體育暴力[J].體育文史,199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