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夫子”林希五"/>
記者 宗爭
治莫重于教
——“閩南夫子”林希五
記者 宗爭
福建林姓始祖多比干或孔子弟子林放之后,“閩南夫子”林希五,承朱子學,為一代碩儒。
福州螺洲,世代供奉白水素女螺仙,因此得名,此地古有八景:平波澄練、遠嶼堆藍、螺渚春煙、龍津夜月、秋江漁唱、雪屋書檠、春潮帶雨、野渡橫舟。烏龍江浩浩湯湯,自此處逶迤入海,五虎山隔岸橫峙,威然屏案。山水互映,仁智相和,自有一派地靈人杰的氣象。
自游酢、楊時“程門立雪”后,閩北成了宋儒理學南傳的重鎮(zhèn),一代名儒朱熹,一生也主要在閩北地區(qū)生活并傳道授業(yè)。螺洲古榕蒼遒,人煙千井,家弦戶誦,人文昌盛。
自晉朝永嘉之亂后,中原八姓入閩,宋明以來,林、吳、陳三支大姓族人漸次定居于螺洲,在當?shù)?,有“陳林半天下”的說法。數(shù)百年間,三姓成進士者二十余人,中舉者逾百人,名臣高士,義夫烈女,屢出其間,代不乏人。宋樞密院簽判林文茂,明少司空吳復以及清朝名宦陳若霖、陳寶琛,民國名士林庚白、名將吳石、陳長捷等皆籍出于此。
林姓一直是福建的望族,據(jù)唐林寶撰《元和姓纂》記載:福建林姓始祖多比干或孔子弟子林放之后,自晉林祿南渡入閩主晉安郡后,經(jīng)隋唐,林姓枝繁葉茂,子孫遂成閥閱,經(jīng)文緯武,奕世簪纓,顯貴南國。
閩晉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開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蒲田仙游西郊尾北螺村。“林茂五世孫林萬寵生林韜、林披、林昌?!?兄林韜為闕下祖,弟林昌為臺灣霧峰林氏祖。林韜子林尊,“尊生三子:季子斁居喪,廬墓有白烏甘露之祥。唐德宗立雙闕,以旌其孝,時號闕下林?!绷猪w的后世林杞在宋時生子九人,均官至知州,時人稱為“宋九牧”;而早在唐時,林韜的二弟林披生子九:林葦、林藻、林曄、林薦、林著、林蘊、林蒙、林邁、林蔇,同時擢為刺史。世稱“九牧林”,尊公為“九牧林祖”。林氏祠堂常掛楹聯(lián):“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就是指唐“九牧林”和宋闕下“九牧林”。
朱熹曾感嘆:“唐定天下氏族,推晉安之林為甲?!薄芭e閩州凡稱林氏,皆祿公后也。世遠支分,播滿海內(nèi)”,足見林氏一脈的興盛。
作為比干之后的林氏,代有正直耿介之士。近代史上有位林姓的豪杰,名“則徐”,被譽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正是出自這福建“九牧林”。然而時人只道林則徐大名鼎鼎,卻不知他這份堅毅果敢、學問見識緣自何人何處?以林則徐個人的說法,對他影響最深的是父親林賓日、鰲峰書院主持人鄭光策和嫉惡如仇的林雨化先生。
林則徐自稱,“幼時即聞先生事,逮先生以恩宥旋籍,徐年方冠,心敬慕之,欲修一見,然猶恐先生巖巖獨立、絕不與后生小子以可炙之路。及以父執(zhí)禮進謁,乃知先生處己若虛、誨人不倦如是也?!彼麑α钟昊墓Ь匆缬谘员怼A窒N宓漠嬒瘳F(xiàn)尚掛林則徐紀念館內(nèi)正廳左側。
林雨化,字希五,正是螺江人。年輕時就顯露出卓越的才華,時“四庫全書”總纂官、鐵齒銅牙紀曉嵐出任提督學政,視學福建,林希五年十九,“旋受之于學使文達公(嘉慶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故紀昀又稱‘文達公’)?!倍送杲煌?,受益匪淺,三年后,紀曉嵐丁父憂離閩。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林希五中戊子舉人,大挑二等,此時紀昀恰是江南鄉(xiāng)試副主考官。后走上仕途,補授南平,惠安,寧德教諭,相當于今天的縣教育局的訓導。然而,恰是這樣一位人微言輕的讀書人,卻生就了一身錚錚鐵骨、俠肝義膽。他為人正派不阿,不畏權勢,以清官海瑞為行范,“拜瞻增感發(fā),貞操可能師?!碧幪巼酪月杉海仪鍎傊?。他加入林則徐父親林賓日所創(chuàng)立的真率會,是一員反對泥古、守舊、虛偽客套的干將,他具有求實精神和革新傾向,乃會中的中堅力量。林則徐與希五先生的交往,亦是通過家父林賓日引薦。試看他一首《鹽丁詞》,頗有杜少陵遺風:
一望海濱數(shù)十里,鋪雪堆銀如山起。蜂屯蟻陳各服役,海氓以此為生理。我來天氣適清明,奔走鹽丁皆色喜。問日所得能幾何?答云多只百錢耳。晴日猶或可糊口,陰雨未免愁饑死。小人業(yè)此已白頭,終歲勤勞為官吏。輸官終日有定額,額數(shù)稍虧立追此。民稱百斤官三十,官私三倍豈易低。別有地租須完納,更無贏余畜妻子。別欲營生無生營,語咽心酸眼含涕。我為太息發(fā)長歌,生計艱難乃如此。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福州持續(xù)旱災,福州城市及周圍流動人口不下數(shù)十萬人。福州富庶,凡福建遇大旱,皆靠福州購入或向朝廷申請糧食救助。入春以來,“米價騰貴,每石升至三千余錢”,民眾因饑餓而死者不少。普通人和窮人幾乎都已斷糧,唯賴少數(shù)富家不多余糧維持周濟。恰逢其時,楊廷樺(字蘅圃)任福建布政使,他對當?shù)仫L土人情毫無了解,一味只說救災,卻不得其法,不圖自外省調(diào)集賑災之糧,卻要強征少數(shù)有余糧的富家。林希五雖系教諭,賑災救濟之事,本非其職務所轄,但他不怕犯忌,為民請命,毅然上書:“夫常平社倉所以備荒也。今值賑荒之時,而取以備荒,不已過乎?富民者,貧民之所取資也。一富而百貧待之以生,富者匱責貧民立殍矣。頃聞發(fā)糴翟之命,外間固已囂然,若果行之,恐生事變……伏維大人弘仁溥愛,起疾扶羸,為籌善全之策,上不廢公,下不妨民,防將然之患,造莫大之福,黎民幸甚?!保ā豆盼某跫ど蠗钷科苑讲畷罚┙K令當局改變了救災方法。
也恰是這剛正不阿的氣度,令林希五最終慘遭構陷,深陷縲紲。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福建長泰林、薛兩大家族因農(nóng)田水利之爭釀成械斗,告于官府,由縣而省,福建按察使錢士椿受賄白銀1400兩,閩浙總督伍納拉受賄1000兩。判案時,他們顛倒是非,不分曲直;藩臺、糧道、鹽道等省治大小官員都受賄賂,以致造成十八命沉冤。全省轟動,人們敢怒而不敢言,惟有林希五挺身而出,趁元宵燈展之機,制作幾盞大花燈,公諸于眾,暗寓一首打油詩:“五老官不正,雙獅爭要錢。兩臺黑暗暗,惟有燭光明?!保ā拔謇稀?,就是那個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皟瑟{”就是本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兩臺”就是撫臺、鎮(zhèn)臺)。意思是說,這些國家一二品大員烏煙瘴氣,漆黑一團;老百姓所能見到的光明,也就只有那些燈中燭光了。)錢士椿等獲知,惱羞成怒,立即派兵沖散花燈賽會。三天后,由知府金某,收買諸生林芳杰誣控,抓捕林希五。在獄中,林芳杰屢次勸逼,稱“服輸,即可出獄?!绷窒N鍤v數(shù)省城貪官罪行,執(zhí)拗不屈。時人回憶當時是,希五先生“以徑直忤上官意,上官挾私忿強抑挫之,莫可如何,乃相與文致周納,至于下獄投荒怒尤未息。而先生備歷艱危死生呼吸之際,讀書著文不息,蓋先生之信道篤秉氣剛如此?!庇纱丝梢?,在獄中所遭受的苦楚。而在他看來:“外人之為予謀者,利害之見也;予之自為謀者,道義之守也。利害,吾不敢知;吾所知者,道義而已。” 拘禁七個月后,林希五被遣戍新疆烏魯木齊。
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希五先生貶謫新疆,倒也并非沒有絲毫收獲。他在新疆普及義學,協(xié)助當?shù)毓賳T教化民眾,“烏魯木齊都統(tǒng)書公俾掌義學,雨化著《中庸代講》昌明理學。”當?shù)睾髮W,皆尊稱其為“閩南夫子”。
三年后,他刑滿釋回,年已六十。入關時,適遇貪贓枉法的前知府因罪論戍,林希五得知后,投名帖往見,并在名帖中夾一小詩嘲之,“五百紋銀亦少哉,忍將名教掃塵埃。天道好還君知否?我正歸時你卻來?!敝戳T,暈絕于地。
希五回榕,仍以讀書作文為事,并設館授徒,意氣不少衰。他的弟子回憶,先生“老而益壯,仍設館授徒,都人士多從之游,先生既以古文詞立教,猶且時自刻勵,精益求精,窮究史漢之文,旁參諸子之書。”吏治腐敗,官員昏庸無能,讓林希五漸漸悟出“治莫重于教”的道理。福州有兩大書院:觀瀾書院與鰲峰書院,皆人才輩出。林希五往來兩大書院,余生致力于教育,“門下士薰其德者多偉器”。
清代乾嘉年間,重考據(jù)的漢學勃興,“由于漢學幾成一尊之局,朱子學自然衰落?!钡=ㄒ蚴侵熳訉W的故鄉(xiāng),八閩士子自覺固守朱子之學者連綿不絕。
朱子學強調(diào)理學之修身法,并用之于世,加及己身。希五先生對程朱之學的繼承,絕非流于紙上文章,而是身體力行。他強調(diào)學以經(jīng)世致用,力倡能經(jīng)綸世務的“實學”。他從被流放的西北回到福州后,對福州士子“率逐浮靡,厭讀經(jīng)書”的現(xiàn)狀深為憂慮,作《擬上學憲〈中庸文藝〉書》,云:“講明性學,莫過周、程、張、朱之說。多讀其書,則心斂理明,識正行方……浮夸愈甚,實學愈荒,不特文風緣以日下,亦士習民風之所關匪淺也?!?主張“士習出于志尚,志尚正,則士習端,而文風起矣?!辈⑻岢心康淖x書,他認為:“多讀書,能使理明、識正、行方”。他身體力行“黜浮崇實”,他盡管官職卑微,但一如朱子等先儒,對民生疾苦極為關注,并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nèi)想方設法減輕平民百姓的負擔。
閩縣螺江林陳兩家乃世交,千年來,相互砥礪,唇齒相依。
刑部尚書陳若霖的業(yè)師是林雨化的叔祖林世棟(陳家塾師)。林雨化則娶陳若霖的堂姐為妻,林雨化沒后17年,陳若霖親自為《林希五先生文集》作序,可見情深意篤。林雨化之孫林幼瞻,乃末代帝師陳寶琛的家塾師,深受陳寶琛敬仰。螺洲陳氏有“父子叔侄兄弟同榜進士”美稱,螺江鄉(xiāng)諺語云:“陳厝巷的官,林家道的徒”,足見螺洲林氏在教育上的功績。
林希五雖無高官厚祿,但其道德學問,皆令人贊嘆,稱得上一代碩儒。正如他自題詩中所言:“此地鐘靈秀,間代出儒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