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嘶
孫犁先生是一位堪稱語言藝術大師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1956年,周揚在中國作協(xié)第二次理事會議(擴大)所作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學的任務》報告中,曾把“語言藝術大師”的桂冠加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頭上。他說:“作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趙樹理都是當代語言藝術的大師。”然而,就在這些“語言藝術大師”生前或者死后,都不免受到人們這樣那樣的詬病,遭人謗議。當然,這只能說明,對作家作品的評價是見仁見智的。不過,我卻從未聽說有人非議孫犁的作品。
孫犁的作品,不論是早期的短篇小說《菏花淀》、《囑咐》,中年時期的中篇小說《鐵木前傳》,還是晚年的散文隨筆、書話小品,都可以說是能夠傳世的文學精品。
在我讀過的我國中篇小說中,我認為寫得最好的是魯迅的《阿Q正傳》和孫犁的《鐵木前傳》。前者,只能從魯迅這位雜文巨擘筆下所出;后者,非抒情散文大家孫犁莫屬,換了別人是寫不出的。
《鐵木前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內容提要”下面有一行小字:“作者還準備寫作本書的續(xù)篇:《鐵木后傳》。”讀者們期盼著早日讀到“后傳”,但終至沒有等到。因為《鐵木前傳》共45000字,凡20節(jié),但孫犁寫到第19節(jié)就病倒了,第20節(jié)是在病中補寫的,只寫了二、三百字就“草草結束了事”。他這一病就是十年,病愈之時又緊接著“十年浩劫”時期。這實在是孫犁的莫大遺憾和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彌補的損失。
孫犁作品平實淡雅的藝術風格,得之于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厚重的情感積累以及熟讀“萬卷書”的深厚文化積淀和深湛學養(yǎng)。當然,還有他那天賦意義上的才情、氣質和藝術感覺。這些是獨特的,天然渾成的。這大概就是古人說的那樣一種“浩然之氣”,也就是孫犁之為語言藝術大師的真諦。
孫犁具備了這樣一些條件,在他情之所至時,便創(chuàng)作出了不同凡響的具有文體意義的文學精品。我想,一個作家所獨有的語言和行文風格達到了極致,才會顯示出一種獨創(chuàng)的新文體特色。孫犁的作品,不僅在晚年寫的諸如《書衣文錄》、《耕堂讀書記》、《耕堂題跋》等一類小品文字具有文體意義,而且早在《鐵木前傳》中就已初見端倪。
《鐵木前傳》藝術形式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它熔敘事、抒情于一爐,博采小說、散文和詩的眾體之長。它既是有故事情節(jié)的小說,又是寫人狀物、敘事與抒情兼而有之的大散文,還是感情濃郁的抒情詩、敘事詩。作為小說,它揭示了一個歷史時期社會變革中人們思想行為的深層變化;作為散文,它以樸實無華的文筆真實描繪了由戰(zhàn)爭轉向和平年代里的社會風情;作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它以痛切的激情歌頌了人情的美麗和人性的光輝。
孫犁作品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成就,很大程度得之于他與書的親昵關系。在當代作家中,孫犁讀書之多,藏書之富,他對書的癡迷虔誠和對書的理解之深,很少有人能與之相匹。杜甫在《柏學士茅屋》一詩中寫道:“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庇终f:“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O犁正是這樣的。
孫犁終生與書相伴,并且總是以極其虔誠的感情來談論書。從他的《書的夢》、《我的讀書生活》、《野味讀書》、《我的“珍貴二等”》,及其晚年所寫的《耕堂讀書記》、《耕堂書衣文錄》、《理書記》、《耕堂題跋》等大量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他對書的那種癡迷憨態(tài),了解了他和書的不解之緣。從少年時代在家鄉(xiāng)安平、保定讀書,到青年時期在戰(zhàn)爭烽煙中讀書作文,到中、老年時期寓居津門藏書、讀書,他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書。
在“書衣文錄”這種小品文字(這里說的是本來意義上的“小品”,而非如今所流行的諷刺小品文和近年來興起的影射現(xiàn)實的獨幕劇)中,他時時流露出對書的眷戀之情。如:
1973年在《中國小說史略》書衣上題:“此書系我在保定上中學時,于天華市場(也叫馬號)小書鋪購買,為我購書之始。時負笈求學,節(jié)衣縮食,以增知識。對書籍愛護備至,不忍有一點污損。”
1974年4月25日在《李太白集》書衣上題:“四十年來,惜書如命,然亦隨得隨失,散而復聚。今老矣,書物之循環(huán)往復,將有止境乎?殊難逆料也?!?/p>
(3)電氣設備的選型包括對高壓設備和低壓設備的選型。所選設備要滿足國家相關標準規(guī)范,并且需要對其進行動、熱穩(wěn)定校驗。
1974年4月在《西游記》書衣上題:“淡泊晚年,無競無爭。抱殘守闕,以安以寧。唯對于書,不能忘情。我之于書,愛護備至:污者凈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后安置。溫公惜書,不過如斯。勿作書蠹,勿為書癡。勿拘泥之,勿盡信之。”
1974年12月29日,他在《海上述林》上卷書衣上題寫了該書所歷滄桑后寫道:“回憶在同口教書時,小鎮(zhèn)危樓,夜晚,校內寂無一人。螢螢燈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條箱。余據(jù)一破桌,攤書苦讀。每至深夜,精神奮發(fā),若有可為。至此已三十九年矣。”
1975年2月5日在《小說枝談》書衣上題:“余中午既裝小說考證竟,苦未得皮紙為此書裹裝。適市委宣傳部春節(jié)慰問病號,攜水果一包,余亟傾水果,裁紙袋裝之。嗚呼,包書成癖,此魔怔也。又惜小費,竟拾小販之遺,甚可笑也?!?/p>
孫犁讀書,是經(jīng)過細細品味、咀嚼,然后消化吸收,來補充精神營養(yǎng),最后表現(xiàn)于創(chuàng)作文字中的。在這方面,他有點像現(xiàn)代作家中的周作人、郁達夫、曹聚仁等人。他雖年老體衰,卻是思想銳健,精神豐沛,創(chuàng)造力旺盛,且又熱愛生活,對生活永遠保持著鮮活的感受力,這就是為什么孫犁多年閉門家居,足不出戶,卻又文如泉涌、佳品迭出之故。這大概就是應該研究的“孫犁現(xiàn)象”吧!
孫犁從不“掉書袋”,但他的文字中卻又總是流散出淡淡的書香之氣。讓我們再來看看《鐵木前傳》,這里面寫的人物多是沒有文化或是文化程度很低的勞動人民,讀者卻在字里行間聞到了迷人的書香之氣。且看這兩個略有文化的青年農(nóng)民的談話:
“你是知道的,”四兒對九兒說,“我們這里是平原,可是村子的三面,都叫沙崗包圍起來了。西面這條沙崗,從山地流過來,它的流沙比河水泛濫還厲害。每到春天,整天刮著遮天蓋地的黃風,黃沙會滾滾地跳過墻頭籬笆,灌到地里來,灌到菜園子里來。黃沙蓋住剛出土的蒜苗、韭菜芽,封住麥垅,埋住小樹……”
“我們那里是山地,”九兒說,“也是荒旱連年。從我記事起,每年春天,干熱的風沙就從西北山谷里吹過來,拚命吹打我們的小屋。我們門前有一條小河,冬天,水還在冰下嘩嘩地叫,到春天就干得沒有了……”
我們再看看那個思想落后、生活有些放蕩的小滿兒同下鄉(xiāng)干部的一段對話:
“你住在這里,就像在糧堆草垛旁邊桉上了一只夾子,那些鳥兒們都飛開,不敢到這里來吃食兒了。”小滿兒說,“平日這里可沒有這樣安靜。平日,每到晚上,我姐姐的屋里,是擠倒屋子壓塌炕的?!薄斑@樣說,是我妨礙了你們的生活?!备刹空f,“明天我搬家吧!”“隨便”。小滿兒說,“我不是楊卯兒,并沒有攆你的意思。我是說,你了解人不能像看畫兒一樣,只是坐在這里。短時間也是不行的。有些人,他們可以裝扮起來,可以在你的面前說得很好聽;有些人,他就什么也可以不講,聽候你來主觀的判斷?!?/p>
如此富于文采的藝術化語言,也許不是這些粗通文墨的青年農(nóng)民能夠講得出來的,但這些話語又的確符合他們的身份和個性,因而聽起來很自然,沒有一點生硬和不可信的感覺。孫犁在粗俗人的靈魂里注入了一縷書香,這是他的審美意趣和審美習慣。他給筆下的人物性格賦予了自已的審美理想,這是他對主人公命運關愛的表現(xiàn)。他把真善美的情感融入藝術形象(連小滿兒這樣被批判的人物也是如此),這是孫犁的善良本性,也是他根椐自己的審美理想所營造出來的藝術境界。這便是他的獨特之處。
自幼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孫犁的女兒孫曉玲,深諳其父的為人為文之道,她在《依然淀水妙蓮花》(見保定市文聯(lián)《荷花淀》雜志2012年第6期)一文中寫道:“父親的寫作境界‘大而純’。他一生都在用美好高尚的文學作品為讀者提供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盡全力捍衛(wèi)民族語言的純潔性”,“父親始終認為‘文學藝術,應該發(fā)揚其高級,擯棄低級,文以載道,給人以高尚的熏陶?!庇终f:“父親的人品如帶露碧荷般高潔,不隨波逐流不隨風搖擺,不事權貴不慕奢華,一介寒儒兩袖清風,他的心靈綠地不愿受到世俗利欲的侵擾,我行我素地保持著對文學理想神圣的追求?!蔽蚁胍苍S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會有人所不及的高品質的書香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