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雙怡 胡喜榮 王玉梅 黎明 盛建華
(1.上海市黃浦區(qū)順昌醫(yī)院 上海 200025;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 上海 200030)
癡呆是一種以智力、人格和行為功能不斷惡化且不可逆轉(zhuǎn)的疾病,在患者的病程中幾乎都表現(xiàn)出行為和精神癥狀。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不但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喪失,也加重了照料者的負擔。長期以來,人們關(guān)注的通常是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而精神癥狀常被忽略,有關(guān)癡呆精神障礙的研究較少。1995年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IPA)將癡呆的精神癥狀統(tǒng)一定義為“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1],并專題討論癡呆精神障礙的病因、分類命名標準和臨床癥狀等問題。由此,BPSD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guān)注。本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病(Alzher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BPSD特點進行研究,以了解不同類型癡呆BPSD的差異及其相關(guān)因素。
對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間我院門診及住院的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各41例進行調(diào)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修訂版(DSM-IV)AD 或 VD診斷標準[2]。
對所有入組者,工作人員根據(jù)家屬的反映,填寫自制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yè)、居住情況、癡呆診斷分型、簡明智力檢查量表(MMSE)評定、總體衰退量表(GDS)評定,AD病理行為評分表(BEHAVE-AD)評定。BEHAVEAD用于評定癡呆患者的BPSD,共25項條目,分 7 個分量(偏執(zhí)和妄想、幻覺、行為紊亂、攻擊行為、日夜節(jié)律紊亂、情感障礙、焦慮和恐懼),根據(jù)照料者提供患者近 1月的BPSD情況進行評定。MMSE 評定總體認知功能。GDS判定癡呆的嚴重程度,GDS 3級為輕度癡呆,GDS 4~5級為中度癡呆,GDS 6~7級為重度癡呆。
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采用x2檢驗、獨立t檢驗、Mann-WhitneyU檢驗和多元線性回歸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共入組82例癡呆患者,VD與AD患者各4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兩組比較,除了AD組婚姻狀況較差外,其他變量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VD與AD患者的BPSD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2。所有癡呆患者均存在BPSD,發(fā)生率為100%。將BEHAVEAD量表7個分量表作為7個癥狀群,其中較常見的癥狀群是日夜節(jié)律紊亂79.3%(65/82)、偏執(zhí)和妄想43.9%(36/82)、行為紊亂42.7%(35/82)。攻擊行為AD組發(fā)生率高。
表1 VD與AD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例(%)或(±s)]a)
表1 VD與AD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例(%)或(±s)]a)
注:a)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b)經(jīng)檢驗P<0.05
總樣本(n=82)VD(n=41)AD(n=41)性別 男 30(36.6) 12(29.3) 18(43.9)女52(63.4) 29(70.7) 23(56.1)年齡(歲 ) 82.37±7.88 81.20±8.84 83.54±6.68性格 內(nèi)向 33(40.2) 17(41.5) 16(39.0)外向 49(59.8) 24(58.5) 25(61.0)婚姻 已婚 31(37.8) 20(48.8) 11(26.8)b)喪/離/未婚 51(62.2) 21(51.2) 30(73.2)文化程度 文盲 10(12.2) 4(9.8) 6(14.6)小學 29(35.4) 16(39.0) 13(31.7)中學 35(42.7) 18(43.9) 17(41.5)中學以上 8(9.8) 3(7.3) 5(12.2)職業(yè) 無業(yè) 7(8.5) 5(12.2) 2(4.9)工人 52(63.4) 26(63.4) 26(63.4)干部 10(12.2) 2(4.9) 8(19.5)知識分子 13(15.9) 8(19.5) 5(12.2)居住情況 住院患者 60(73.2) 31(75.6) 29(70.7)門診患者 22(26.8) 10(24.4) 12(29.3)MMSE 評分 5.57±8.49 4.12±6.69 7.02±9.84癡呆嚴重度 輕 10(12.2) 2(4.9) 8(19.5)中 15(18.3) 7(17.1) 8(19.5)重 57(69.5) 32(78.0) 25(61.0)
由于輕度癡呆患者較少,故將輕中度患者合并。輕中度VD和輕中度AD患者BPSD各癥狀群的發(fā)生率與嚴重程度(根據(jù)量表評分)相比較未見顯著差異。重度VD和重度AD患者BPSD各癥狀群的發(fā)生率與嚴重程度相比較,重度VD組的情感障礙的發(fā)生率高〔VD組46.9%(15/32),AD組16%(4/25),經(jīng)卡方檢驗,x2=6.021,P=0.014〕、程度重[VD 組評分(0.97±1.20),AD 組(0.28±0.68), 經(jīng)t檢驗,t=2.728,P=0.009],其他癥狀群無顯著差異。輕中度癡呆的焦慮和恐懼癥狀群發(fā)生率較重度癡呆患者高〔輕中度癡呆組44%(11/25),重度癡呆組 21.1%(12/57),經(jīng)卡方檢驗,x2=4.534,P=0.033〕,其他癥狀群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以BEHAVE-AD量表總評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性格、婚姻、文化程度、職業(yè)、居住情況、MMSE評分、癡呆診斷分型、癡呆的嚴重度為自變量,對所有患者做逐步線性回歸分析;以BEHAVE-AD量表總評分為因變量,上述所有自變量除外癡呆診斷分型,對VD、AD患者分別做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①對于所有癡呆病人,BEHAVE-AD量表總評分=(2.852+3.915),除居住情況,其他變量均未進入方程;方程檢驗,F(xiàn)=5.883,P=0.018,方程成立。②對于VD病人,BEHAVE-AD量表總評分=(0.226+5.378),除居住情況,其他變量均未進入方程;方程檢驗,F(xiàn)=5.888,P=0.020,方程成立。③對于AD病人,所有變量均未進入方程。說明對于癡呆患者、VD患者,居住情況影響B(tài)PSD,居家的門診患者BPSD嚴重。
表2 VD和AD組BPSD發(fā)生率與BEHAVE-AD評分比較[n(%), (±s)]a)
表2 VD和AD組BPSD發(fā)生率與BEHAVE-AD評分比較[n(%), (±s)]a)
注:a)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b)經(jīng)檢驗P<0.05
項目 BPSD發(fā)生率 BEHAVE-AD評分VD(n=41) AD(n=41) 合計(n=82) VD(n=41) AD(n=41)偏執(zhí)和妄想 15(36.6) 21(51.2) 43.9 1.37±2.59 1.68±2.41幻覺 12(29.3) 16(39.0) 34.1 0.88±1.49 0.88±1.38行為紊亂 15(36.6) 20(48.8) 42.7 0.78±1.19 1.41±1.95攻擊行為 11(26.8) 20(48.8)b) 37.8 0.80±1.55 1.54±2.28日夜節(jié)律紊亂 34(82.9) 31(76.5) 79.3 1.56±1.03 1.51±1.12情感障礙 19(46.3) 14(34.1) 40.2 0.88±1.12 0.56±0.90焦慮和恐懼 10(24.4) 13(31.7) 28 0.66±1.71 1.12±2.33 BPSD發(fā)生率及BEHAVE-AD總分 41(100) 41(100) 82(100) 6.93±6.47 8.71±6.83
本研究所有癡呆患者均存在BPSD,BPSD發(fā)生率100%,高于有關(guān)文獻資料,可能與本次研究收集的對象有關(guān)。在本次研究中,入選者為癡呆門診或在三級醫(yī)院就診明確為老年期癡呆的患者,由于伴隨BPSD,家屬照料困難長期在我院門診配藥;而住院病人也多伴BPSD,BPSD是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
將BEHAVE-AD量表7個分量表作為7個癥狀群,最多見的癥狀群是日夜節(jié)律紊亂79.3%(65/82)、偏執(zhí)和妄想43.9%(36/82)、行為紊亂42.7%(35/82)。攻擊行為在AD組發(fā)生率高,與文獻報道相近,其發(fā)病機制可能與AD患者存在較為明顯的額-枕葉萎縮有關(guān)。
本研究中重度VD患者情感障礙的發(fā)生率高,程度重,高于重度AD患者,與文獻報道一致。VD患者的情感障礙更常見且嚴重,可能的原因為:①腦部病灶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NE)能神經(jīng)元和5-羥色胺(5-HT)能神經(jīng)元及其通路,而NE和5-HT與情緒有關(guān);②腦血管性疾病對腦部有直接損害,加快了情緒障礙的發(fā)生或使嚴重程度加重;③VD患者軀體功能的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會家庭地位的改變、自尊心的喪失等引起了情緒癥狀。
輕中度癡呆患者的焦慮和恐懼癥狀發(fā)生率較重度患者高,提示對輕中度癡呆患者早期進行心理干預有重要意義。
對于癡呆患者、VD患者,居住情況影響B(tài)PSD,居家的門診患者較住院患者BPSD嚴重??赡芘c門診患者與家屬在日常生活護理中接觸密切,收集資料比較詳細,而住院病人多由護工護理,家屬陪護時間短對癥狀了解不全面有關(guān)。
綜上所述,癡呆患者BPSD發(fā)生率高,AD 與 VD患者、不同嚴重度癡呆患者的BDSP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應予以關(guān)注。本研究樣本量偏小,都是門診或住院的患者,結(jié)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需擴大樣本量,調(diào)查對象應包括那些居家且不經(jīng)常到醫(yī)院就診的癡呆病人,以獲得更為全面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issue in evaluating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dementia[J]. Int Psychogeriatr, 1996, 8(Suppl 3):215-218.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