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駒,楊宗酉,張 奇,邢 欣,陳 偉,張英澤*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51;2.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河北石家莊050051;3.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51)
·研究快報·
一項新型應力分散微創(chuàng)接骨板
劉月駒1,楊宗酉1,張 奇1,邢 欣2,3,陳 偉1,張英澤1*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51;2.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河北石家莊050051;3.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51)
骨折;接骨板;內固定器
[1] 徐莘香.鋼板:中國,92305135.X[P].1993-05-12.
[2] XU GH,LIU B,ZHANG Q,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gourd-shaped LCP versus LCP for fixation of comminuted tibial shaft fracture[J].J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3, 33(2):250-257.
[3] 徐國輝,張奇,王博,等.應力分散接骨板實驗研究[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1(8):996-997.
[4] CHEN W,ZHANG Q,SU YL,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tibial fracture using self-navigated plate[J].Eur J Orthop Surg Tr,2012,22(2):163-166.
(本文編輯:趙麗潔)
R683.4
B
1007-3205(2013)08-0950-02
2013-07-18;
2013-07-30
國家財政部重大轉化項目(1600萬元)——脛腓骨骨折的系列研究及創(chuàng)傷骨科科技成果轉化
劉月駒(1981-),男,河北南宮人,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從事創(chuàng)傷骨科疾病診治研究。
*通訊作者。E-mail:yzling_liu@163.com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8.034
接骨板是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骼骨折的主要內固定器械之一。以AO“堅強內固定”理念為指導的傳統(tǒng)接骨板為厚度和寬度均勻的條形板和異形板,螺孔均勻分布在板中央。但臨床實踐證實這類接骨板松動、斷裂的發(fā)生率較高。我院2011年全年收治四肢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患者2 144例,術后斷裂接骨板92例,均發(fā)生在板中央和螺孔等應力集中的部位,從生物力學研究考慮可能為接骨板受的應力不均勻(兩端小、中間大)所致。因此,AO組織也開始從“堅強內固定”向“生物學內固定”理論轉變,以設計更符合骨折生物力學的接骨板,提高治療效果。
針對現有技術之弊端,我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和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成立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進行聯合技術攻關,設計了一種新型應力分散微創(chuàng)接骨板。它具有以下特點:①接骨板的中間厚度最大,從中間到兩端厚度逐漸變小,其坡度約為18.6°;②接骨板兩端為扁平狀結構,具有骨膜剝離器的功能,且兩端均有開槽,這種開槽設計不僅使應力進一步分散,而且有利于經皮穿鋼板時采用克氏針打入凹槽進行定位;③接骨板中間部分厚度增加的同時,其螺釘開孔處以波浪形輪廓線的形式增加直徑,進一步降低鋼板從應力集中的螺孔斷裂的發(fā)生率(圖1)。國內徐莘香[1]曾設計出“兩端薄、中間厚”的“扁擔”形應力分散接骨板,但其鋼板中心螺孔的直徑并未增加,因此不能有效減少鋼板中心螺孔的應力。
此接骨板是我院在微創(chuàng)自定位接骨板和應力分散接骨板基礎上的最新改良,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具備了優(yōu)良的力學性能和可微創(chuàng)操作優(yōu)點的性能[2-4],又進一步降低了應力,減少了臨床中常見的斷板發(fā)生率,為骨折的愈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物力學條件,具有更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本文圖見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