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冰
(北京市肛腸醫(yī)院/二龍路醫(yī)院, 北京 100011)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 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十分清楚的直腸、結腸慢性炎性疾病,是一種腸道免疫炎癥性病疾?。?]。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發(fā)病率約為 11.6/105[2]病變位于大腸,呈連續(xù)性、非節(jié)段性分布,以直腸和乙狀結腸受累多見,偶爾累及全結腸。病變主要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發(fā)病多為緩慢,也有突然發(fā)病。本病往往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病程呈慢性經(jīng)過,發(fā)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后期易導致結腸纖維化,甚至有惡變的可能。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增加的趨勢。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伴里急后重。對本病的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為抗炎、抑制免疫反應,對癥處理及支持治療,多以內科治療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筆者采用西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UC患者240例,分兩組比較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近十年來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240例,觀察組160例,其中男68例,女92例;對照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齡14-65歲,平均40.60歲,病程 0.6-12年,平均 3.85年,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太原會議)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及2001年第十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病學研討會制定的標準[3]。所有病例均經(jīng)電子結腸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符合以下條件:病程在3月以上;電子結腸鏡檢查見受累結腸粘膜呈現(xiàn)多發(fā)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或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質脆易出血,可附有膿性分泌物,粘膜血管網(wǎng)模糊,部分可見炎性息肉。病理組織學:腺上皮間中性炎細胞浸潤、淋巴細胞、漿細胞也較多,杯狀細胞減少,部分隱窩炎癥或膿腫形成,固有膜血管炎癥。大便檢查及細菌培養(yǎng)無特異性病原體。除外其他相關疾病,如克羅恩病,白塞氏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腎臟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合并嚴重并發(fā)癥,如中毒性結腸擴張、腸出血、腸穿孔、結腸癌、直腸癌等。將24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160例,對照組8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病程等具有均衡性,臨床類型及病情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治療:全部病例給予低渣、低纖維和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飲食,禁食生冷、刺激性、肥膩的食物、忌食乳制品及海產(chǎn)品,調節(jié)精神狀態(tài),進行心理干預,避免勞累,注意臥床休息,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予氟西汀或羅拉口服改善焦慮抑郁狀態(tài),干預睡眠。
1.2.2 藥湯治療:美沙拉嗪(mesala zine)每日 3-4g,分次口服抗炎治療;輔雙岐三聯(lián)活菌片12片分次口服,調整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12粒,分次口服促進腸粘膜屏障恢復,馬來酸曲美布丁改善腸道離子通道,調節(jié)腸道運動。患者腸道屏障破壞嚴重,合并腸道細菌感染時,給予左氧氟沙星及甲硝唑靜點抗感染;重度患者加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觀察組在以上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復白芨灌腸液(主要成分:黃連素、白芨、冰片)灌腸局部治療。灌腸液溫度在37℃左右做保留灌湯,灌湯后分別保持左側臥位、仰臥位右側臥位及胸膝位,使藥液與病變部位充分接觸,保留8h以上療效更佳,根據(jù)病情治療1-3個月,觀察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的病情變化。
1.2.3 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防低鉀、低鎂、低鈣、低血壓。
1.3 療效標準:根據(jù)2001年第十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病學研討會制定的標準。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規(guī)檢查3次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改善程度在2級以上,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大便常規(guī)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在3個以下:好轉:臨床主要癥狀改善1級以上,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上,大便常規(guī)檢查紅、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在5個左右;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觀察組:治愈 77例(48.12%),顯效 47例(29.38%),好轉31例(19.38%),無效4例,中斷治療1例(3.12%),總有效率96.78%。對照組:治愈25例(31.25%),顯效 18 例(22.5%),好轉 15 例(18.75%),無效22 例(27.5%),總有效率為 72.5%,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有3例出現(xiàn)心悸,予穩(wěn)心顆粒對癥治療后繼續(xù)治療,1例因心悸不能耐受,停止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歐美發(fā)病較多,約為 79-268/105[4],近年在我國患病率有所增加,大約 11.6/105[5]。其發(fā)病與多種因素有關,與自身免疫相關,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感染可誘發(fā)其加重,有0.5%-8.2%的菌痢患者可演變?yōu)楸静?,情緒變化通過植物神經(jīng)中介作用導致結腸的分泌、血管和運動反應紊亂,誘發(fā)此病加重,過敏與遺傳與此病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氨基水楊酸制劑是治療UC的基礎用藥,在結腸內與腸上皮接觸而發(fā)揮抗炎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和阻斷炎性介質,抑制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從而使病人腹痛、腹瀉緩解。祖國醫(y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多因脾胃虛弱,情志失調、感受外邪、飲食所傷導致脾胃損傷,納運失常,大腸傳導失職。與中醫(yī)文獻中記載的“泄瀉”、“腸風”、“臟毒”、“久痢”有關[6]。治療既應扶正,又當驅邪。
復方白芨灌腸液(白芨;化學成份,含有多量白芨膠質粘液約55%,可使創(chuàng)面自行粘著,起到止血作用,用于胃腸道出血,消腫生肌。冰片、通竅、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黃連素(小檗堿)對多種細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增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黃連素是一種季胺化含物,與乙銑膽堿在結構上有相似性,二者之間發(fā)生相互競爭性拮抗,可以說明其阿托品樣作用)[7]。目前,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大多用口用服氨基水楊酸制劑抗炎治療,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單用口服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臨床有效率僅為7.25%。本研究在口服氨基水楊酸制劑抗炎的基礎上采用我院自制中藥復方白芨灌腸液保留灌腸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6.78%。復方白芨灌腸液具有化瘀止血、抗菌消炎、清熱止痛的功能,保留灌腸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更有利于達到消炎、止血、保護腸粘膜、促進病變粘膜的修復,繼而促進潰瘍的愈合。根據(jù)中醫(yī)就近給藥的原則,用中藥局部治療,減少胃腸道的不良反應,提高了療效。臨床觀察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取長補短,協(xié)同作用,達到標本兼顧,充分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中西結合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經(jīng)濟安全效果好。值得推廣。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28-434.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2007年,濟南)[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5):545-550.
[3]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6):354.
[4]Langholz E.Current trend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the natural history[J].Therap Adv Castroenterol,2010,3(2):77.
[5]Higgins PD.New keys to maintenance treatment in ulcerative colitis[J].Dig Dis,2010,128(3):483.
[6]周俊平,孔繁靜,周東兵.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藥雜志,2011,33(5):47.
[7]《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中草藥匯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