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軼,郭玉雪,姜艷陽
(河海大學 大禹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常州水文化初探
姚 軼,郭玉雪,姜艷陽
(河海大學 大禹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水文化是永恒的,也是持久的,自它產生之日起從未間斷過它的發(fā)展,從小到大、由淺入深,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滲入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永遠與人類共生共榮。常州位于太湖流域,有著顯著的吳文化特征。常州地域文化中,處處體現(xiàn)出水文化的特質,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產生著很大的影響。
水文化;航道;經濟
水作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從一開始便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形成了一種不解之緣?!叭收邩飞?,智者樂水”,山與水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自然景觀,一剛一柔,一陽一陰,中國山水文化幾千年來一直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人們賦予水以母親的象征,幾乎所有的河流都被親切地稱為母親河。古人與水為鄰,吃穿住行都要與水親密接觸。水除了給予我們食物,也為我們帶來財富。古代地理相隔,交通不便。水運是最為便捷的交通方式。只有交通發(fā)達,城市與城市之間才能互通有無,經濟才能發(fā)展,社會才能繁榮昌盛。水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新世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常州市位于江蘇省南部,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攜長江,南銜太湖,與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它是吳文化的中心地帶,屬中吳,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吳文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水文化,水是生命之源,一部城市發(fā)展史,無不與水密切相關,從來有水則靈,無水則廢。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遠古時代常州沉在海中,太湖地區(qū)曾有過多次的水陸變遷,而在距今6000多年前,海平面上升使海水直達天目山腳下。也就是說那時長江和錢塘江之間的海岸線,是在現(xiàn)在的天目山山麓下,現(xiàn)在的太湖平原尚為大片淺?;蛏碁?,而散落在太湖和這片平原上的山脈,還都是海中孤島。
經過數(shù)千年的水陸變遷,海岸線漸漸東移,常州遠離大海。洪水長年累月地沖積,泥沙在江口兩側淤積,逐步形成堤岸,并慢慢向外延伸、相接,出現(xiàn)了新的海岸線。到公元前500年至1100年左右,海岸線大約已在現(xiàn)常熟西南、昆山以西(正儀)、青浦、松江、海鹽、澉浦一線,但常州還未成為陸地,只是成片的水面。在以后的幾千年間,隨著海岸線緩慢向東遷延的同時,海岸線內的地理形態(tài)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下,發(fā)生了滄海變桑田的巨大變化。
傳說中大禹治水來到太湖,鑿通“三江”,打開了太湖的洪水出路,太湖地區(qū)水利條件才有了改善,一些較高的地區(qū)露出了水面,人類活動逐步發(fā)展。常州周圍是一片高地,地勢平坦,適宜于人類居住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正由于這優(yōu)良的自然環(huán)境,才孕育了燦爛的吳文化。經過西晉至明初400余年的建設,常州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四城四河”,城中有河,城河相依的格局。這里的經濟得到很大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逐年人丁興旺。而在我國北方則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后,人口、資源和社會已顯不相協(xié)調,戰(zhàn)火頻發(fā),社會動蕩。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大量北方居民南遷來到常州。人口的增長,既促進了社會繁榮,也帶來土地資源的緊張。于是人們開河排水、圈圩筑堤,開始了向水面要土地的進程。“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趙翼在他的詩作《陽湖晚歸》中,這樣描繪了家鄉(xiāng)美景:“布帆輕漾晚風微,回首陽山正落暉。鷺點碧天飛白字,樹披紅葉賜緋衣。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閑云淡不飛。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盵1]這些詩作都反映常州地形地貌上水文化的特點。
新世紀開始,一個集休閑、防洪、排澇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江南水鄉(xiāng)城市特色的湖塘河綜合整治規(guī)劃方案經有關專家論證已浮出了水面。根據規(guī)劃,新的湖塘河將以景觀取勝,突出文化品位。除了通過對沿河兩側的道路綠化和沿岸的立體綠化,改善環(huán)境質量,形成水綠交融的軸線外,還將通過道路、廣場的硬質層面和多層次的綠化及水面的軟質層面有機結合,形成綠面、道路、廣場及民居間的靈動,特別是“日曦廣場”“世紀之星”“高山流水”“陽湖新綠”等四個市民休閑廣場將充分體現(xiàn)常州的文化品位。 隨著整治工程的進展,遷廠、截流、清淤、換水,將依次推進,水清、岸綠、景美,“水文化”特色依次顯現(xiàn),現(xiàn)代城市氣息畢露,城區(qū)風貌煥然一新。
常州是一座具有璀燦歷史文化的明珠城市。該市現(xiàn)在的內河水系格局是大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她給我們留下了水城一體,雙河繞城的獨特風韻,形成了水映城影,城夾水中,城與河互為增色的景象。隨著城市化戰(zhàn)略的實施,水利作為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地位日益提高。常州城市的興盛和繁榮也依托于優(yōu)異的水環(huán)境。
航運是中國古代交通的主要手段,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商品、物資的交流,人員的往來都離不開水運,而水運的發(fā)達,必需有完整的水系,有充足的水源來保證。常州正是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能在古代就成為太湖地區(qū)的物資集散中心,才會形成米市、布碼頭,才有了常州的發(fā)展和經濟的繁榮。淹城位于常州武進西南,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時期的地面城池遺址。淹城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組成。這種三城、三河的格局,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實屬少見。淹城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整段楠木、柏木火烤斧鑿而成的獨木舟,印證了《易經》中“刳木為舟”的記載。常州的地方特色物產中,與水密切相關的就很多,如水產、水生蔬菜(茭白、水芹)、水生食品(竽頭、四角菱)、水果以及用水生產或用于水的工業(yè)產品(蠶絲、面筋、水泵等)。這都表明了水在常州興旺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水不僅帶動了常州經濟的發(fā)展,也給常州的文化注入了大量的靈氣。明清時,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都會在白云溪上舉行聲勢浩大的賽龍舟活動,“龍舟競渡”曾是當年常州十景之一。這條長不足一公里的小溪,曾聚集了許多名士,蘇東坡、惲南田、黃仲則、洪亮吉等等,真正應驗了“人杰地靈”這樣的話。[2]如今,白云溪已無處可尋其舊跡,但是那些當年生活在白云溪邊的詩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詠嘆他們性靈的作品,卻給我們很多想象。如:《中秋夜云溪泛舟》,“白云溪上中秋宵,圓月皎皎光搖搖。狂夫醉倒曲籬下,扶上一葉凌秋潮。潮聲吹入笛聲里,我醒復醉酒不消。枕我以肱勸我弗,歸寢一夜醉魂飄。綠濤露華著柳蕩,銀線水氣上月如輕綃。醉中乘興捉月踏波去,但逢此夜此月攜酒來相招。”[3]中秋月圓夜,泛舟白云溪,伴著優(yōu)美的樂曲,一邊賞月一邊飲酒,這樣的中秋節(jié)是人與水的互相交融。
總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資源,就不可能擁有未來,尤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水文化是很有開發(fā)價值的資源。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文化既表現(xiàn)為資源、動力,又體現(xiàn)為激發(fā)劑、潤滑劑,文化直接影響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水文化呼喚著人們去開墾、去耕耘、去收獲。
[1]趙翼.趙翼詩編年全集:卷二八[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798.
[2]張維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卷五[M].1944年刊本.
[3]陳夢雷.常州府風俗考[M] //古今圖書集成:11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2.
ClassNo.:G112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StudyofWaterCultureinChangzhouCity
Yao Yi,Guo Yuxue,Jiang Yanyang
(Dayu Institute,Nanjing 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The water culture is of eternal and lasting, it never stopped since the day it emerged. From small to large sale , the water culture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profound huge cultural system, penetrating human social life all aspects. Changzhou lies in Tai Lake region, which is the central part of Wu-styled culture , is a typical water culture in several aspects. Changzhou culture reflects the uniqu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life today.
water culture;channel;economy
姚軼,在讀碩士,河海大學大禹學院2010級。研究方向:水文水資源。
1672-6758(2013)01-0149-1
G1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