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靈
(集美大學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提升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的實踐探索
白麗靈
(集美大學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隨著高校農村貧困生生源的逐年增加,農村貧困生的就業(yè)情況備受關注。本文結合輔導員工作案例,對農村貧困生提升就業(yè)競爭力所遇到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對輔導員在提升農村貧困生就業(yè)競爭力方面的工作工作重點和方向進行了探索。
輔導員;農村貧困生;就業(yè)競爭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廣大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校里集中了越來越多的的農村生源。農村生源中的大部分人來自貧困家庭,他們在寄托著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期望的同時,其就業(yè)問題也牽動每個家庭,關涉到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農村貧困生與城鎮(zhèn)低保戶、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很大的相似處,但是因為目前的高校多設在城市,農村貧困生還需要面對文化、經濟、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差別,因此,農村貧困生在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有其獨特性(為了便于表達,文中貧困生特指農村貧困生)。貧困生畢業(yè)后,在直接就業(yè)、自主創(chuàng)業(yè)及考研出國的選擇上,更青睞于直接就業(yè)。他們在大學學習中,有的具備了較強的綜合能力,成功轉型為社會人,但也有部分人辜負了家人的期望,成為徘徊于職場外的待業(yè)生或低收入的“異鄉(xiāng)人”,其差別歸根到底還在于其就業(yè)競爭力不夠強大所致。
本文以貧困生的就業(yè)案例作為代表,對輔導員在貧困生就業(yè)中的指導意義進行初步探索,并對貧困生就業(yè)困境以及如何提高貧困生的就業(yè)競爭力等問題進行系統(tǒng)討論。
貧困生作為當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群體,既有其特殊性,也帶有普遍性。他們的就業(yè)情況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從以下的案例我們可以找出貧困生在就業(y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案例1:貧困生蘭蘭(化名),母親癱瘓,有自卑情緒。在校課余時間全部花在兼職上,因為社交方面比較遜色、性格比較孤僻,沒什么特長,找的兼職工作多為分發(fā)傳單等簡單、重復性工作,學習成績也因為兼職受到影響。作為獨生女的她為了照顧母親,畢業(yè)后選擇返鄉(xiāng),卻因為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案例2:貧困生芬芬(化名),性格孤僻,社會閱歷少,成為“白骨精”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入學后享受了一些資助,資助減輕了她的生活壓力,卻也因此有了心理負擔,她的生活、學習受到了很多負面影響。她很在意別人的想法,別人對她獲得資助的閑話讓她受不了,也沒法靜下心來讀書,原本內向的她更加自卑。畢業(yè)后,好不容易獲得的面試機會屢屢因溝通技巧欠佳、不能很好展現(xiàn)自我而錯失。
案例3:貧困生紅紅(化名),能力一般,虛榮心比較強,早年母親因為無法接受貧窮的現(xiàn)實離家出走,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身有殘疾的父親身上,入校后怕同學看不起她,到處借錢買衣服、配電腦、買高檔手機,希望能使同學看得起她。她也因此被取消助困參評資格,此后她開始對周圍的同學產生敵意,不愿意與他人交往。大三那年,她的父親過世,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欠下很多外債,無力償還,產生了恐懼感,無心學習,擇業(yè)過程困難重重。
案例4:特困生木木(化名),來自偏遠山區(qū),內斂,因為學習好,目不識丁的父母對他寵愛有加。填報志愿時,為了選一個好學校,他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yè)。入校后,他把精力放在兼職上,學習不努力,成績不好,師長責備時,總是以掙錢脫貧為托詞,盡管最后勉強拿到畢業(yè)證書、學位證書,但是因為專業(yè)素養(yǎng)太差,自己的特長有限,加之就業(yè)期望值過高,求職時屢屢受挫。他在“我是什么樣的人”和“我希望是什么樣的人”的矛盾中苦苦掙扎著。
案例5:薛雪(化名)比較單純內向,沒什么特長,進入大學后在各種社團面試、干部競選中屢屢受挫,她漸漸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覺,開始躲避集體活動,不參加校園活動。另一方面,過分依賴學校的助困,不參加勤工儉學,因為怕影響學習。大四那年報考公務員,筆試成績還可以,但是到了面試這一關很快被刷下來。公務員面試失敗后,她將目標定在大公司的總經理秘書這個職位上,也被卡在面試這一關。
案例6:特困生婷婷(化名),內向,性格執(zhí)著、踏實。她就讀于師范專業(yè),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yè)主要是學費低,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入學后,她曾經一度失意,在輔導員的悉心指導下順利度過適應期。她申請了助學貸款,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yōu)異;在校期間長期擔任心理健康協(xié)會干部,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溝通協(xié)調能力;自立自強,在外一直從事家教等兼職工作貼補生活及家庭。2012年在廈門市教師招考中脫穎而出。
案例7:特困生洋洋(化名),內向,溝通能力差,單親,母親為癌癥病患者,入學后在輔導員的介紹下三次參加勤工儉學,前兩次皆因為工作不到位被辭退,但是在輔導員的引導下很快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加之性格要強,吃苦耐勞,在第三次勤工儉學中得到認可。入校后主動擔任班級學生干部,學習勤奮,多次獲得獎學金,將獎學金、勤工工資甚至是在校資助金寄回家貼補家用。畢業(yè)那年,在輔導員的推薦下來到一物流公司實習,由于工作經驗豐富,個人素質較高能力較強,實習單位對其評價較高,并想將其留下繼續(xù)工作。
案例8:今年27歲的魏偉(化名)出生在莆田市的一個貧困農村。19歲那年,他在親朋好友的幫扶下,懷揣改變命運的夢想走進了大學。初入大學后,他不知所措,對所學專業(yè)也不甚了解,不善言辭,人緣不好。輔導員在得知他的困境后,針對他的專業(yè),引導他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四年大學生活,他有了很出彩的表現(xiàn)。懷著感恩的心,畢業(yè)那年,他毅然選擇了到基層工作,并分配到村里當支部書記助理,工作兩年后因為表現(xiàn)出色被升調到鎮(zhèn)辦公室。他的好學上進、真誠善良也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案例9:燕燕(化名)來自偏僻的農村,內向,沒有特長,能力一般,但是很踏實,也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入校后,她便積極地參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并在輔導員的指點下,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管理創(chuàng)新能力。大三那年,在輔導員的推薦下,將勤工儉學與專業(yè)實習相結合,并得到單位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正當其他同學忙于求職時,她已是事業(yè)小有起色的職場人。
案例10:琳琳(化名),內向,悲觀厭世,抗壓、受挫能力比較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但是在輔導員及專業(yè)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專注于學術,排除干擾練好內功,依靠堅韌和勇氣,在研究生入學考試、福建省教師招考中均以優(yōu)異成績被錄取。性格也變得樂觀、信任、寬容,懂得如何與父母、老師、同學溝通了。
上述十個案例只是眾多貧困生在學習、生活態(tài)度,以及就業(yè)等方面日常表現(xiàn)的代表。他們當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這些狀況的出現(xiàn),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與社會現(xiàn)實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何讓那些生活態(tài)度消極、學習不認真、就業(yè)困難的貧困生走出困境,讓他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一席之地是擺在輔導員面前的難題。
貧困生由于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在就業(yè)競爭方面屬于弱勢群體。從以上十個案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影響貧困生就業(yè)競爭力提升的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整體素質總體上偏低 貧困生大多來自老、山、窮、邊地區(qū)的農村家庭,由于受當地教育環(huán)境和家庭條件的限制,在進入大學校園之時,就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如社會接觸面少,文體技能、英語口語、計算機水平、人文素養(yǎng)欠佳。進入高校后,一方面,面對繁華都市生活的誘惑以及同非貧困生相比所帶來的落差,很容易產生自卑等不良情緒,從而有意無意地回避集體活動,久而久之,他們的綜合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有些貧困生為了分擔父母的經濟壓力,將課堂外的大部分精力花費在勤工儉學和兼職方面,因為社會關系有限,盡管奔波職場,崗位層次不高,沒有時間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導致貧困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偏低。
(二)自我意識發(fā)展存在偏差 貧困生面臨的經濟壓力較大,盡管國家和學校的助學貸款、資助解決了學習和生活的最基本需要,但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與其他同學差距甚大,這種差距使他們的自我發(fā)展意識存在很大的偏差,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也與眾不同,如性格封閉孤癖、自卑氣餒、脆弱偏激、嫉妒敏感。過度的自我拒絕,壓抑了自己的積極性,他們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處,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案例中有不少貧困生否定、抱怨、指責自己,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的生活、學習都不如他人,處處低人一等,逐漸喪失信心。加之他們自我體驗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別人不經意的點滴評論都會在他們的心中掀起軒然大波。
同時,過分追求完美使他們深陷焦慮中。離開家鄉(xiāng)到大學報到時,他們從鄉(xiāng)親們的贊美聲中感到滿足,在這樣的心理中,他們大多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他們希望在大學里也一樣是最完美的,然而現(xiàn)實往往并非如此,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身有很多的阻礙,他們逐漸困擾于“我是什么樣的人”和“我希望是什么樣的人”的矛盾中。較高的學習期望值與較低的學業(yè)實現(xiàn)值之間的沖突,直接導致了貧困生在提升競爭力方面缺乏正確的導向。
(三)自我設計偏離實際 貧困生自幼背負著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教育脫貧”、“經濟脫貧”的期望,在他們的人生字典里,更多的是“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帶著自己和父母過高的期望,他們的自我設計容易偏離實際,如希望能在都市里找到高薪職務,這就很大程度上縮小了就業(yè)空間。加之貧窮的現(xiàn)實,使他們多數保守,不敢挑戰(zhàn)風險,所以,他們的目標多盯在穩(wěn)定的工作,尤其是公務員、事業(yè)單位等。然而,這種穩(wěn)定的工作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談何容易。當投入和期望難以取得預期效益時,他們的失意再次對就業(yè)產生影響。
(四)社會支持系統(tǒng)相對不完整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即使求職也多涉及人脈關系,無論是應聘高層管理者,還是中層或一般員工,熟人推薦是常用的方式之一,且成功率很高。貧困生所處的階層無法提供給他們充足的經濟和社會資源,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和其他階層的大學生相比,明顯處于不平等的地位。這種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制約,使他們在都市里顯得孤獨和弱小,求職中多有碰壁。此外,制作簡歷、郵遞費、交通費、培訓費、住宿費、形象包裝費……不斷攀升的求職成本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貧困生就業(yè)的手腳,影響了求職的順暢。
從總體上來說,貧困大學生就業(yè)競爭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能力不強的因素,更與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存在密切的關系。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貧困生直接管理者的輔導員就必須想辦法從心理上對他們進行疏導,從綜合能力的提高方面對他們進行培養(yǎng)。
貧困生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助困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重點之一。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輔導員在引導貧困生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yè)最終成才上往往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助困工作,應該是“魚”、“漁”雙授,不只是做好經濟助困,更應力求提升貧困生的就業(yè)競爭力,使其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高校輔導員提升貧困生就業(yè)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教育,調動貧困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物質上的貧困往往伴隨精神上某種程度的貧困,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為危險。輔導員應該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對自己所面臨的困難有著更為積極的認識,走出思想貧困。如利用榜樣效應,樹立優(yōu)秀貧困生典型,在貧困生中宣傳自立自強精神;因材施教,做好貧困生心理輔導工作,正確對待經濟帶來的“負擔”;針對貧困生中自私自利,把資助獲得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心理,引導他們科學理解扶貧助困,消除“等”、“靠”、“要”消極依賴心理。
(二)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yǎng)合理、健康的自我意識 貧困生大多對自己的家境非常敏感,視野不開闊,環(huán)境適應能力普遍比較弱,加之部分貧困生不能正確看待貧困的事實而產生一些心理困擾。輔導員要及時發(fā)現(xiàn)貧困生存在的問題,抓住時機,耐心輔導,積極引導他們轉變認識,理智看待家境帶給困擾,冷靜對待貧困。此外,幫助貧困生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及不足,增強自信心,提升社交愿望和能力。
(三)轉變資助理念,在貧困生中積極營造優(yōu)秀的助困文化 目前各高校都堅持加大財政投入、經費合理分擔、政策導向明確、多元混合資助、各方責任清晰的基本原則,基本建立了以“獎、貸、助、勤、減”為核心的助困體系,基本實現(xiàn)了“不讓一個貧困生因為交不起學費而失學”的承諾。但是目前的助困“輸血”資助多,“造血”資助少,貧困生的總體精神面貌不是很好,存在心理上的依賴感以及行動上的惰性。輔導員當務之急是轉變資助理念,積極營造助困文化,在充分發(fā)揮貧困生能吃苦、珍惜學習機會、想改變現(xiàn)實的優(yōu)勢,激勵貧困生自強自立,參加一些有償助困。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載體,以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為切入點,正確把握學生的技能特長、積極開拓實踐基地,在幫助貧困生解決后顧之憂的同時提高貧困生的擇業(yè)能力,拓寬就業(yè)渠道。
(四)進行職業(yè)生涯輔導,系統(tǒng)提升貧困生求職營銷能力 如果把事業(yè)看成是寶藏,職業(yè)規(guī)劃就是去探尋寶藏的地圖。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是根據貧困生自身的興趣、特點,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fā)揮自己長處的位置,選擇最適合自己能力的事業(yè)。這種輔導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幫助貧困生進行自我剖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給自己恰當的定位。二是引導貧困生了解本專業(yè)的社會需求,避免有些貧困生因為書生氣過濃,缺少理性的眼光和辯證的思考,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三是指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yǎng)一定的特長,擁有較為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求職是對自身實力、勇氣和智慧的綜合運用,輔導員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中還要指導貧困生斷地拓展與職業(yè)相關的人脈資源,掌握求職技巧和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求職營銷能力,把自身優(yōu)勢淋漓至盡地展現(xiàn)出來。
總之,解決高校貧困大學生露出的弊端是當前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它不僅僅是學校管理者急于解決的問題;同時它還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相信,隨著高校管理政策的日臻完善,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努力,這個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的。
[1]陳 曦.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探因與幫護[J].中國青年研究,2005(12):74-76.
[2]韓燕霞.從社會學角度探究高校農村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論壇,2009(8):36-38.
[3]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Z].國發(fā)[2007] 13號.
〔責任編輯 馮喜梅〕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Improvement for Rural Students in Poverty in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AI Li-l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21)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poverty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sinc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impoverished area has been increased.Combined with the case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rease of rural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Meanwhile it explores the working key and direction of how college counselor helps the rur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college counselor;rural students in poverty;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G647
A
1674-0882(2013)03-0100-04
2013-04-21
福建省教育廳社科項目“高校輔導員精細化輔導典型案例研究”(B121175);2012年福建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JB12117S)
白麗靈(1982-),女,福建泉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