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賢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 心理學系,寧夏 銀川 750021)
疼痛對靈魂的凈化效應
馬平賢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 心理學系,寧夏 銀川 750021)
研究通過記錄被試經(jīng)歷的不道德事件、日常交往事件以及使被試身體產(chǎn)生痛苦等方法,探究被試在不同條件下對疼痛的承受能力。結果表明:(1)經(jīng)歷了不道德事件的被試承受痛苦的能力顯著高于控制組被試;(2)對于那些經(jīng)歷了不道德事件的被試,疼痛處理前后內疚感的變化顯著高于控制組被試。結論:疼痛能夠緩解內疚感,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
疼痛凈化;內疚;懲罰
“疼痛凈化”的歷史充滿了各種儀式化傷害或自我傷害,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凈化。一些人認為,經(jīng)歷痛苦可以彌補他們的內疚,所以人們在感到內疚時,會尋求自我懲罰。[1]為什么疼痛和傷害可以贖罪?一個可能的理由是,身體疼痛可以減輕那些由不道德行為產(chǎn)生的內疚感。
那么疼痛體驗在心理上的獲益是怎樣的呢?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要驗證以下兩個假設:當人們想起他們的不道德行為時更愿意經(jīng)歷痛苦體驗;這種痛苦體驗應該可以降低內疚感。
隨機選取寧夏大學62名大學生(22名男生,40名女生,平均年齡22.74歲),實驗完成后每個被試將獲得一個小禮品。首先,這些被試被告知,將注意力集中于使你們感覺內心痛苦的事件上。他們被隨機分成三組。痛苦組20人,無痛苦組19人,要求被試將經(jīng)歷過的不道德的事件(曾經(jīng)拒絕或排斥了另一個人)寫下來,時間為10-15分鐘??刂平M23人,要求被試寫下,昨天與人交往的日常事件。之后所有被試隨后完成PANAS量表。[2]
接下來,告知被試,他們將參與一個身體痛苦的實驗。在疼痛組和控制組被試面前呈現(xiàn)0-2度的冰桶,實驗者告訴被試,將你們的非利手浸入到水桶,一直浸到手腕,浸入的時間盡可能地長。無疼痛組做同樣的事情,只不過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水桶是36-38度的,告訴被試要浸泡90s,與此同時,在兩個盒子之間移動紙片,一次只移動一片,并告訴他們使用優(yōu)利手移動盡可能多的紙片。告訴被試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成功。結束之后,被試重新完成PANAS量表。
最后,要求冰桶組和溫水組自評經(jīng)歷了多大痛苦的體驗,使用PANAS量表,采用0-5等級評分。同時被試對自己的行為道德進行評分,1-7等級評分。包括三個項目:“我感覺我做的事情不道德”“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我是不道德的”。
有三名被試將手放在冷水中的時間過長(大于3分鐘,超過了兩個標準差),分析時將這三個數(shù)據(jù)剔除,最后控制組21個被試,疼痛組19個被試,無痛組19個被試。將寫不道德事件的被試組與寫日常生活事件組進行T檢驗,發(fā)現(xiàn)存在顯著性的差異t(57)=7.04,plt;.001。
單因素(三個組別)方差分析顯示(因變量是時間):F(2, 56)=3.30,plt;0.05,η2=.11。疼痛組的被試(M=86.74,SE=7.92)將手浸入冰水中的時間顯著長于控制組的被試(M=64.43,SE=7.53),plt;.05,但是冰水組被試的持續(xù)時間和非疼痛組被試之間差異不顯著p=.772。
方差分析顯示(因變量Wong-Baker Pain Scale得分):F(2,56)=37.83,plt;.001,η2=0.58。事后檢驗顯示,兩兩間的差異都是顯著的pslt;.006。寫不道德行為的被試的痛苦得分高于寫日常生活事件的被試得分。
為了判定疼痛能否降低內疚感,方差分析顯示(因變量為PANAS的不同施測時間得分):時間的主效應顯著F(1, 56)=32.22,plt;.001,η2=.37。時間和處理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 56)=6.53,plt;.01,η2=.19。事后檢驗顯示:疼痛組被試內疚因素上的得分顯著降低(Time 1∶M=2.53,SE=0.26;Time 2∶M=1.11,SE=0.13),非疼痛組也是(Time 1∶M=2.21,SE=0.26; Time 2∶M=1.53,SE=0.13;pslt;.01)。最為重要的是,疼痛組的改變量是非疼痛組改變量的兩倍還多一點,控制組幾乎沒有改變。在時間1下,疼痛組和非疼痛組在內疚因素上的得分與控制組差異都顯著(pslt;.05);在時間2下,疼痛組在內疚因素上的得分與非疼痛組和控制組差異都顯著(pslt;.05)。
回想非道德行為,激發(fā)了人們體驗身體痛苦的動機。相對于記錄日常事件的被試,記錄不道德行為的被試不僅將手放在冰水里的時間更長,而且在疼痛量表上的得分也較高。
疼痛傳統(tǒng)理解的本質是純粹的身體疼痛,但對它更精確的理解應該是作為身體、精神以及文化的交匯。人們將疼痛作為懲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歷痛苦可以重新獲得內心的平衡感,類似于罪有應得的觀點。[3]即疼痛有緩解內疚感的作用。
人們將身體痛苦作為一種懲罰(例如:小孩子犯錯了,打小孩子屁股以示懲罰),人們通常還將無法解釋的疼痛看作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拉丁文對疼痛有明確解釋:受懲罰,得報應。疼痛是對內疚的償還,這種償還有三種途徑:第一,疼痛是贖罪的具體體現(xiàn)。[4]作為懲罰而讓身體經(jīng)歷痛苦,會重建凈化的道德。第二,經(jīng)歷痛苦傳達了對他人的同情(包括上帝),同時也傳達了一個信號—對內疚的償還,這樣就消除了外界懲罰的威脅。第三,忍受疼痛的懲罰是對品質的考驗,再次證實一個人的積極特性。
經(jīng)歷疼痛,能夠緩解內疚感,凈化心靈。
[1]Nelissen, R. M. A., amp; Zeelenberg, M. When guilt evokes self punishment: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obby Effect[J].Emotion, 2009(9):118-122.
[2]邱林, 鄭雪, 王雁飛.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應用心理學[J].2008(3):249-154.
[3]Darley, J.M., amp; Pittman, T.S. The psychology of compensatory and retributive justi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7):324-336.
[4]Zhong, C. B., amp; Liljenquist, K. Washing away your sins: 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 Science, 2006(313):1451-1452.
ClassNo.:B84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OnPurifyingEffectsontheSoulThroughPains
Ma Pingxi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Ningxia 750021,China)
By recording an immoral events a person experienced, the daily interaction and body pains produced, the study intends to examine one’s affordability for pai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ose persons who experienced immoral events, their affordability for pa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eople;(2)Those experienced immoral ev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guil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ain experienced as a penalty can cause people to feel that their guilt is resolved and their soul cleansed.
Pain purifies; guilt; Punishment
馬平賢,在讀碩士,寧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1672-6758(2013)04-0041-1
B8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