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曦
(福建江夏學院人文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大學英語演講教學效能影響因素之研究
林 曦
(福建江夏學院人文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隨著教育與職場快速地國際化,教師必須有效地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演講與表達專業(yè)知識的能力,以面對未來生涯發(fā)展或就業(yè)的需求.本文借由參與實際教學與學習的過程,探究高校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影響因素.以質(zhì)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分析教學觀察紀錄表、教師與學生訪談稿、教學檔案以及學生學習檔案,并對教學思考與規(guī)劃方面、教學過程與策略方面以及教學省思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建議.
高校;英語演講;教學效能
近年來在全球化的影響與趨勢下,國際化的英語語言成為高校學生繼續(xù)接受成為國家高級專業(yè)或技術人員教育所必備的技能與工具[1].然而,根據(jù)研究報告指出,各年齡層的英文學習者,普遍存在著學習成效不佳的情況,學生普遍對英語存在著學習焦慮與恐懼的心理,而口語表達能力更是許多學生們主要的學習障礙.因此探討關于英語口語教學深具輔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意義,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除了提高生涯發(fā)展?jié)摿εc就業(yè)能力,學者們也認為演講教學可提升學習者的思維能力[2].演講教學提供學生將內(nèi)心想法表達出來,以及與他人互動交流的機會,并借由他人的檢驗改善自己的思維,演講與相關類型的辯論或溝通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習者思維能力,而提升的程度則相當高.在國際競爭的環(huán)境中,外語溝通的能力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而要克服學生外語學習困境,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的語言表達能力以達成高等教育的目標,語言教師就必須發(fā)展有效的教學方式,實施完備的教學策略才能獲得教學的最大成效.所以探討英語演講教學深具前瞻性,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教師的教學效能是成功教學的要件,也是衡量有效教師的指標.探討教師教學效能有助于了解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借以增進有效的教學行為.根據(jù)關于教師效能研究及其重要發(fā)現(xiàn),有效的教學行為指標可從教師教學規(guī)劃、教學歷程與策略,以及教學后的思考與決定行為三方面來探討.本研究即是從此三方面來探討達成教學效能的教師思考、行為與過程,了解教學效能對促進學生學習成效與行為的影響.研究將以個案教師為例,探究影響英語演講教學效能與學習的主要因素,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最后,由于探討英語演講教學的研究甚少,關于英語教師教學效能的實證研究更是少.因此,為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以達成有效英語演講教學的目標,教師教學成效就必須做進一步的探討,以改進高等教育學生的英語能力,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四.因此,本研究期望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了解個案教師英語演講教學之歷程;了解個案教師與學生對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觀點;探究影響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主要因素,提供有效英語演講教學之建議.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針對一位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大學專任教師及其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選擇個案老師為研究對象的主因是其教學認真、教學經(jīng)歷豐富,深受任教學校師生一致贊賞與推薦.因此,選擇個案教師為研究對象為一立意取向的觀點,以增進研究者了解教師影響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歷程、方法與重要因素.
焦點團體訪談的研究對象則為專任教師所任教的班級二十位學生.研究期間為每周兩節(jié),每節(jié)六十分鐘的英語演講教學時間,學生仍依照平日在普通教室上課,但座位采取馬蹄型式的排列,以便于學生彼此或與教師之間進行互動.
2.2 研究方法
研究從擬定研究主題、形成研究目的,以及進行相關資料收集與文獻探討后,研究者在教師開始教學之前,為了了解學生學習之背景,先讓學生填寫基本資料與其對英語演講教學的個人看法.研究者在教學觀察與錄影期間,同時對教師進行訪談與分析資料,理清觀察的盲點并撰寫研究日記,以掌握教學實況并進行分析.學期課程結束后,研究者利用課余時間實施問卷調(diào)查,并訪談7位該班學生,采用半結構方式進行錄音訪談,訪談重點在于探究受訪學生對于教師教學歷程的看法,以及學生學習的觀點和困難之處.研究屬于質(zhì)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方法,其特色是著重研究的獨特性、描述性、詮釋性、歸納性與啟發(fā)性.教室觀察共計11次與錄影6次、訪談教師與錄音14次、訪談學生與錄音8次、相關文件資料收集以及輔以問卷作描述性的統(tǒng)計分析等方式來得出個案資料,以了解個案教師在英語演講教學達成教學效能的歷程、方式與重要影響因素.
3.1 個案教師教學思考與教學規(guī)劃
針對個案教師進行英語演講教學的個人內(nèi)在教學思考與外在課程規(guī)劃內(nèi)容進行分析,討論如下:
3.1.1 個案教師教學思考
教師的教學行為受其思考所影響,而其教學行為也會影響其思考的過程、判斷和決定,研究教師的教學思考有助于理解其個人建構教學理論與行動的基礎.
首先,了解學生學習的特質(zhì).個案教師重視適性教學的理念,授課前對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先備知識、能力與學習需求進行與全班進行非正式(聊天)的對談,以便顧及在不同學生背景的前提下進行英語演講的教學訓練.其次,培養(yǎng)以英語表達專業(yè)知識的能力.高等教育實施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以英語表達專業(yè)知識的能力,以面對未來工作職場或學術生涯的競爭與需求[3].教學的思考是增進學生閱讀專業(yè)性原文書籍的能力,訓練學生熟悉各種類型演講稿的資料收集與寫作形式,以及提升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與溝通的能力,進而內(nèi)化學生的專業(yè)知識.
3.1.2 個案教師教學規(guī)劃
首先,教學設計著重講授與實務演練.教師的教學規(guī)劃著重在即將施教的內(nèi)容上,而后才是教學策略和活動;而外語教學最大的特色在于教師課程設計的教學大綱,其提供了學生在學習不同語言情境中豐富的教學資訊.從檢視教師教學的規(guī)劃能了解其教學歷程的主軸脈絡.個案教師于寒、暑假時間擬定全學期的教學與學習目標,然后運用大量時間收集資料、整理教學內(nèi)容、備妥教學大綱、選定教科書,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在第一堂課,就對學習有完整的組織概念,以利教學的進行;個案教師主要以兩本原文書籍作為講授的教材,教學設計包含演講學的講授、學生的實作練習、小組討論與教學影帶觀摩.
其次,教學范圍強調(diào)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個案教師教學的范圍主要包含知識的傳授與技能訓練兩部份.知識傳授的范圍有演講題目資料的收集、文稿組織的發(fā)展、文章結構的分析、論點的陳述、演講稿撰寫的形式與文辭表達的流暢度,屬于語言寫作能力表達的范圍.技能訓練的范圍則含有口語演講內(nèi)容表達、語音的清晰、語調(diào)的適切度,以及運用科技媒體Powerpoint演講講述專業(yè)知識性的簡報內(nèi)容.
3.2 個案教師教學歷程與策略
3.2.1 個案教師教學歷程
首先,教學前進行復習與預習.個案教師進行正式教學前,對先前學生學習過的內(nèi)容進行復習與檢討,作為正式教學的前導,然后進行預定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復習的內(nèi)容范圍是不同英語演講主題的寫作方式與基本原則,使學生日漸將課本知識活化為內(nèi)在邏輯思考的一部份.在正式教學之后,預先告知學生下次上課的學習重點,尤以學生進行實作練習應注意的口語表達方式、語調(diào)練習與表達重點為主.預習和復習的過程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前后銜接得宜.
其次,教學階段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在外語教學的領域里,強調(diào)教育的實質(zhì)并非存在于教育決策者所預先規(guī)劃的法則,而是教師與學生的實際互動過程.學生學習外語的問題來自學習經(jīng)驗,尤其「說」是最令學生焦慮的活動,若曾有挫折的經(jīng)驗,可能導致不再以外語溝通,進而不參與學習的狀況,而師生間的互動提供了學生不同的學習經(jīng)驗,在學習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個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待學生如同朋友一樣,師生間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教師極少以命令的語氣和同學交談,其角色屬于協(xié)助者與引導者.教師授課時,眼神溫和地環(huán)視全般的每一位同學;點名學生回答問題時,能夠叫出每位同學的英文名字,并給予全班均等發(fā)言的機會,贊美學生的表現(xiàn);當學生發(fā)言時,非常專注于聆聽學生的演說內(nèi)容,時常點頭、微笑,不會立即糾正學生的文法或字匯錯誤;學生演講結束后,教師僅給予婉轉的建議與批評,隨時提供學生課后個別輔導的時間.
再者,形成性的實作評量檢驗學生學習.與傳統(tǒng)測驗相較,實作評量更能反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真實世界解決問題的復雜性較為接近,與教師的教學相關,更能真實測量學生學習的品質(zhì);亦即學生要應用出他們所習得的知識與技巧,表現(xiàn)出認知的復雜度.個案教師以持續(xù)性、實作評量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一學期共有九次評量,分部于全學期當中,即一星期或兩星期即有一次個別實作考核.評量的方式包括不公開的教師評量與同學互評.教師于學生個別輪流演講時、詳加紀錄其演講內(nèi)容、評估考核,但僅用口頭回應學習表現(xiàn)的優(yōu)缺點,不公開個別成績.在同學互評方面,教師給予每位學生互評表,要求每位學生須給五位同學評分,評分標準分為五個等級,同學將評等的等級交予演講者,但不列入教師的考核內(nèi)容.實作評量的精神和方式提供完整的回饋訊息,有助于促成教師教學品質(zhì)和學生學習的成效.
最后,教學后的教師經(jīng)驗反思.有經(jīng)驗的教師或適任的教師會在教學結束后反省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反應,并以此作為檢討教學得失并修正實際教學活動的依據(jù).在經(jīng)驗反思方面,發(fā)現(xiàn)個案教師能于教學過程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班上怯于發(fā)言與學習成就落后學生的反應,并注意給予全班學生均等發(fā)言的機會與課后輔導的機會.教學后對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作反思活動,反思的方式主要是以記筆記的方式,紀錄學生每周的學習狀況在教學評量本與筆記本內(nèi),反思的內(nèi)容是個別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吸收程度,學習成果呈現(xiàn)的學習狀態(tài)與師生間的互動狀況[4].透過個案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反思,可知其著重于班級中學習低成就學生,因應實際的教學狀態(tài)思量如何幫助學生與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效,從情境與理論脈絡來思考教學行動與師生互動.此層次的省思強調(diào)解釋教學活動中蘊含的假定與前提,評估教學內(nèi)容與方式的適切性,以及達成目標.
3.2.2 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有意義的教學策略與活動是外語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個案教師以英語為課堂主要的溝通語言,循序漸進地講授英語演講的知識與技巧,偶爾穿插中文,以便作字匯或詞匯的解釋.師生間的對話教學,主要以英語的對談方式進行教學.個案教師表示運用雙語教學的目的是以中文的講解方式,協(xié)助學生理解較為深奧的學習內(nèi)容;以英語解說時,會以舉例、示范與肢體語言教學作為輔助學生理解的方式.個案教師強調(diào):「演講學若僅只是陳述或解釋知識與技巧,對學生學習如何演講沒有多大的助益…,理論必須配合大量的實作練習才能使學生的學習達到精熟的程度」,因此,根據(jù)研究者觀察教學現(xiàn)場的實際教學現(xiàn)況,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項教學方式:直接陳述演講知識與技巧;案例說明學理知識內(nèi)容;小組討論講題內(nèi)容;以科技媒體輔助學生學習.
3.3 學生對于個案教師教學觀點分析
分析訪談資料,有下列發(fā)現(xiàn):英語演講教學最大的效能,不僅增進學生邏輯思考的寫作能力與演講技巧,也強化其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語言能力;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能夠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促使學生改進其學習的盲點,是達成教學效能的重要因素;注重學習過程的形成性實作評量,持續(xù)深化并維持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使之成為學生未來生涯的助力[5];教師采取啟發(fā)性的教學方式,正向鼓勵學生的學習成果,師生間良好的互動有效降地學生的學習焦慮,增強學生表達的自信.
本研究對個案教師所進行達成教學效能之解析,可歸納出其教學歷程與主要影響因素:個案教師的英語演講教學歷程是由教學前的思考與規(guī)劃、教學中的行為與決定和教學后的經(jīng)驗反思三者循環(huán)、交相互動而成;舉凡教師的教學思考、教學知識、教材準備、教學策略與技巧、班級經(jīng)營、師生互動及省思經(jīng)驗等,皆形成教學歷程的正面學習經(jīng)驗,成為教師達成教學效能的因素,而以完整的教學規(guī)劃與設計、良好的師生互動、實作評量、錄影帶觀摩與實作教學,以及教師的評量回饋與建議是達成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主要因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因素多有屬于技術和工具理性的層次,并未對個人實施英語演講教學的思維、理念與特殊情境脈絡進行檢視;亦即無法從教學歷程中透過批判性省思、檢視或澄清來對教師教學的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情境進行更廣泛的理解與修正,為探討成為高效能教師的教學意義與價值作更深一層的體會,實屬可惜.
4.1 結論
4.1.1 達成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歷程為審慎準備、行動與省思的循環(huán)過程
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教學前對科目屬性的思考與規(guī)劃、教學時行為和決定,以及教學后對自身教學經(jīng)驗的反思,共同形成了整個有效教學的主要歷程與因素,且三者之間具有交相互動的緊密重要關系.教師省思的過程多集中于教學知能、班級經(jīng)營與師生互動等實用取向的事件上,較少涉及對自己教學信念與學生知識的反思,限制其進一步發(fā)展詮釋其專業(yè)思考與專業(yè)發(fā)展能力的范圍.
4.1.2 教師具有高度的教學效能感是達成教學效能的先決要件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在教學前的課程準備工作、教學時的教師行為與決定以及教學后的評量與教學省思,教師對教學效能的達成都具有高度的知覺能力,由此可知教導學生學習英語演講的教師須對此一教學課程具有深厚的知識與能力,以因應其特有的學習內(nèi)容與目標,作為引導學生成功學習的自我判斷.因此,檢定教師的英語教學的自我效能感可作為判斷其達成英語演講教學效能之依據(jù).
4.1.3 建立學生學習的愿景與動機能增進其教學效能
本研究對教師達成教學效能的教學歷程,所使用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分析,教師建立對學生學習的愿景,能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期望.尤其對基礎差的學生而言,對未來生涯規(guī)劃與職場工作的應用程度是決定其學習此一門學科的主要動機與學習成就.因此,有效建立學生對英語演講此一門學科的正面積極的期望與認知,并以學生為考慮中心,能夠使學生增加學習英語演講的需求與努力.
4.1.4 充分善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資源設備能有效提升教學效能
針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框架,即輔助學生理解英語演講的教學輔助,所進行的教學歷程與策略的項目分析,教師所使用的框架策略相當多元,除了適當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外,也采用科技媒體與另類性評量來強化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課程基礎概念的認識與應用,因此為達成英語演講教學效能的教師應具有運用多元框架的能力.
4.2 建議
4.2.1 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
從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對所屬教學科目,充分掌握其教學知能的專業(yè)精神,意即專業(yè)的教學決定是教學效能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教師對教學經(jīng)驗的反思是主要促進其專業(yè)知能增進的來源,欠缺來自其他教師的回饋與支持.因此,對于英語演講教學效能此一專業(yè)發(fā)展的深化,教師應重視教師間集體合作解決教學問題,以及行動研究的能力.建立專業(yè)性的教師社群,以鼓勵教師們提供專業(yè)對話的機會,使教師基于達成教學效能的目的所發(fā)展出的個人知識,能獲得來自他人的回饋與支持,以便擴大教師在教學知能方面的專業(yè)性發(fā)展與提升之層面.
4.2.2 在教學實踐方面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有高度的學習期望,因此安排了豐富的學習課程,讓學生能充分獲得學理與實務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但對于少數(shù)低成就的學生而言,豐富的課程成為其學習的壓力,使其有懼怕學習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應關注于「邊緣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彈性時間輔導學生學習之外,也可運用同學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習者分享彼此的學習經(jīng)驗,獲得同學的支持與鼓勵,降低其學習無力感;學習是一種經(jīng)由自我調(diào)整而連續(xù)不斷的歷程,教師亦可檢視并修正學生不當?shù)膶W習策略,強化其認知的能力,以改善其學習狀況與學習成效.
〔1〕曾志文.中職學生英語演講技能培養(yǎng)初探[J].職教通訊,2012(21).
〔2〕過宇.英語演講中預制語塊功能探究[J].海外英語,2012 (09).
〔3〕王玥.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演講家”——談口語鍛煉在技校語文課中的運用[J].職業(yè),2012(17).
〔4〕錢蔚.英語演講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以遵義師范學院為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5〕陳柯.基于模因論視角下的英語演講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01).
H319
A
1673-260X(2013)09-02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