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典,田一竹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迷信”一詞轉譯自西方的概念,對應的英文單詞為superstition,原意是凌駕于某物之上.中世紀晚期,基督教為使整個歐洲都皈依他們的信仰,便以“神之名”將其他宗派如地方神靈、巫術等歸為異教、異端,并稱之為“superstition”;殖民時期,非西方社會中的宗教信仰都被貶低為“superstition”.根據清代的文獻,與之對應的中文“迷信”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信仰”,是個中性詞,但隨著科學的日益發(fā)展“迷信”逐步被賦予了貶義的色彩.
迷信產生于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過程中,遠古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遇到許多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如風雨雷電、生老病死等,就把這些現(xiàn)象歸結為神秘的力量,并逐漸對這種力量產生敬畏和崇拜,遇到苦難時會請求神靈的庇護和幫助.在原始社會條件下,這種認識起著同科學知識同樣的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原始信仰和崇拜發(fā)展出三種走向:一種是部分原始信仰在經過系統(tǒng)化、抽象化、理論化后形成原始宗教,最后形成現(xiàn)代宗教;第二種走向是部分原始信仰通過民間流傳,逐漸成為各種各樣的現(xiàn)代迷信;第三種走向是部分原始信仰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轉化為社會心理現(xiàn)象,形成民俗信仰[1].可以說迷信與科學同時存在,科學要想完全取代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迷信這種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本性,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迷信和科學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
目前,學術界對迷信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Jahoda將迷信大致分為四類:一是迷信所形成的宇宙論和世界觀;二是傳統(tǒng)世俗迷信(如黑貓會帶來厄運)、占卜術;三是個體的神秘經驗,如超感官體驗;四是個人迷信,如幸運數字、幸運飾物等[2].從狹義上講,迷信就是相信鬼怪、命運、靈魂等超自然超物質的東西存在,相信這些東西主宰著世界和人生的一切[3];廣義的迷信,就是一切和近代科學相沖突的信念以及與它們并存的行為.
我國對迷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和民俗學的領域,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雒煥國從心理學的角度將迷信看作從迷信者的迷信行為中反映出來的通過學習所獲得的一種對涉及自身利害關系的客觀事物的認識和體驗,是其在所謂的兇吉問題上的知、情、行的有機統(tǒng)一體[4].汪鳳炎對迷信心理進行了分類,包括忌諱、盲信、崇拜和依戀.中國人的忌諱心理很多,最突出、最常見且影響最大的三個諱言是“死”、“性”和“心病”.忌諱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的崇拜心理[5],中國人的崇拜包羅萬象,日月天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等這些都被人為的附有靈性,甚至可以主宰圣哲賢人忠孝義烈;人們?yōu)楸S悠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設置了諸如門神、灶神、地區(qū)神等多種保護神.這些迷信心理的背后都包含著一定的盲信的成分,盲信天,盲信命運,盲信善惡報應.
國外心理學者對于迷信心理的產生和存在也有多種不同理解:弗洛依德認為迷信是投射的結果,榮格認為迷信是人類靈魂的一種基本屬性,總之,精神分析的觀點是將迷信看作心理構造的一部分,強調無意識對迷信的產生有重要作用.斯金納認為迷信是偶然強化得來的.持觀察學習觀點的人認為迷信是一種從眾行為,是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學習來的.歸因觀的研究者認為,對因果關系的尋求是人類的本能,建立了迷信的觀念是由于人們在復雜的事物之間建立起了荒謬的聯(lián)系或者錯誤的因果關系.持動機觀的研究者則認為,迷信跟人們尋求心理安慰與個人對控制感的需要有關,在個體無法把握未來事件發(fā)生的情況下,人們常有危機感,為求安慰,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預測”自己未來命運的載體,得以安慰達到心理平衡;或是在壓力情境下,迷信可以為人們提供控制感,可以防止習得性無助[6].
中國人的迷信自古就有,并且很早就通過詩詞、喜劇、小說和風俗習慣等各種形式在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很多自然現(xiàn)象都有了正確的認識,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迷信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人們也常認為科學與迷信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按照這一命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達,迷信會逐漸衰落直至消亡,但即便在科學如此發(fā)達的今天,迷信心理盛行,不僅是在農村,我國的城市、高校、機關單位都存在.并且當今的迷信已經披上了科學化的外衣成為“現(xiàn)代迷信”,現(xiàn)代迷信就是指將迷信、騙術、巫術或偽氣功等混為一談,盜用一些科學名詞,但其實是一種群眾性和流行性特點的歪理邪說,往往使受眾產生“似懂非懂、迷迷糊糊,有一種東方古老的和西方現(xiàn)代科學的相結合的迷人感受”[7].值得一提的是,迷信心理也盛行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黃建榕,熊藝采用大學生迷信心理問卷對三所大學的全日制本科生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有47.7%的大學生迷信程度屬于中等水平,1.9%的學生迷信程度中等偏高,迷信程度屬于高水平的學生占到了0.3%[8].當代大學生的迷信觀念主要分為五種:第一是世俗傳統(tǒng)迷信,比如相信日期、數字會帶來好運氣;第二是迷信“鬼魂、神仙”,相信“天堂、地獄”之說,講究因果報應;第三是迷信“特意人體功能”現(xiàn)象,比如相信未卜先知、心靈遙感、超自然力量等一些神秘現(xiàn)象的存在;第四是個人崇拜迷信,即盲目崇拜將相帝王,或者所謂的“大師、偉人”;第五是迷信近年來西方的星相學預測,對星座、星象預測深信不疑[9].根據調查,在大學生中特別流行的迷信行為主要有:網絡占卜、看手相面向、找算命先生、燒香拜佛求簽、用占卜牌算命等等.
通過對“迷信”的追根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迷信”其實與“宗教”、“民間信仰”之間存在非必然的關系[6].這三者之間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不能將“宗教”和“民間信仰”武斷地歸為“迷信”,并胡亂批判,前
面兩者的存在都有特定的意義,宗教是整體性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民間信仰更是人們借以賦予生命意義的方式之一.我國較長時間都處在封建社會時期,人們長期受各種迷信思想的影響,至今仍有不少人依然認為萬物皆有靈,信天信命運,相信因果報應.傳統(tǒng)迷信在大眾心理深層產生的影響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徹底清除[1].迷信心理在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破除迷信要遵從事物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完全相信迷信和完全依賴科學都是迷信心理的表現(xiàn).我國不僅應該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正面引導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應組織建立一定數量和規(guī)模的心理咨詢機構,完善心理咨詢服務,加強心理科普,才更有利于保證人們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其實,通過發(fā)展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素質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在舊社會,被統(tǒng)治者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獲取知識經驗的渠道狹窄、內容單一,人們的思想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被建構起來的;科學知識教育是另外一種建構個體的方式,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自然的視角,使人們擁有自由和公平,也告訴我們,面對復雜紛繁的自然與社會,要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周圍的一切,不盲從,不迷信.
〔1〕劉連忠,徐漢明.迷信存在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預對策[J].醫(yī)學與社會,2005(18).
〔2〕Rudski J.What Does a “Superstitious” Person Believe? Impressions of Participants.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3, 130(4): 431-445.
〔3〕陳永艷,張進輔,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
〔4〕雒煥國.迷信的學習機制探析[J].甘肅高師學報,2001,6(4):85-89.
〔5〕汪鳳炎.中國文化心理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188-207.
〔6〕王淑娟,李朝旭.迷信的信息加工機制和心理安慰功能[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7〕崔景貴.現(xiàn)代迷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2(3):51-53.
〔8〕黃建榕,熊藝.現(xiàn)代迷信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7):71-75.
〔9〕李丹.大學生迷信心理與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