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恩
(廣東江門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 江門 529090)
教師話語是教師執(zhí)行教學計劃的工具,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話語是教學的重要媒介,也是學生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來源。
Nunan(1991)指出:“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的語言習得兩者都是至為關鍵的,這不僅是因為教學內(nèi)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與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因為它本身還起著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又一重要途徑”。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關系到英語課質(zhì)量和學生英語水平的多個方面,涉及教師話語的數(shù)量、提問方式、師生間的交流及教師反饋等,具備以下兩個特點:(1)規(guī)范性:英語教師話語既是目的語,又是媒介,兼有講授和示范的雙重功能。(2)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英語教學的對象是英語學習者,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輸出能力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如果教師語言遠遠超過他們的接受水平,就失去其教學意義,所以應遵循既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又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可接受性原則。
對于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特別是地處二、三線城市的高職院校學生而言,教室外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并不豐富,學生接受目標語言的主要途徑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話語。Hakansson(1986)指出:“教師話語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會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比欢P者作為工作在高職院校一線的英語教師,通過聽課記錄和錄音及對自己日常教學的反思,發(fā)現(xiàn)目前高職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不盡人意。
高職英語經(jīng)過多年的改革,多數(shù)教師都已經(jīng)意識到課堂教學不能“以教師為中心”,并有意識把課堂的話語權(quán)“回歸”給學生。但由于高職學院的學生普遍英語學習基礎不好,學習的熱情不高,所以當他們驟然要接收教師歸還給他們的“話語權(quán)”時,竟然無所適從。教師為了避免出現(xiàn)長時間沉默的尷尬局面,唯有重新把“話語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里。因為這樣做最能把握課堂教學按計劃、有序地進行。教師的講授通常占了70%以上,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展示自己的知識。這樣一來造成的局面是:只有一小部分基礎較好而學習又認真的學生能夠聽得懂、聽得進,大部分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卻聽不懂、聽不進;語言教學基本處于“輸入”的狀態(tài),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像是 “jug and mug”,一方是 “provider”,另一方是“receiver”,教學互動僅僅體現(xiàn)在“教師提問,個別學生回答”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參與練習和師生互動的機會少,缺乏有效的語言輸出,就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語言交際,這不利于學生的語言學習。
中國的英語教師雖然是英語的傳授者,但同時又是英語的學習者,所以他們在語音、語調(diào)上難免會有一些瑕疵。此外,我國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沒有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生活過,缺少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交流機會,因此說出來的英語難免會不地道。再者,教師的課堂話語跟該教師說話的語速、音量和說話習慣等有密切的關系。有的教師由于語速過快導致學生難以明白;有的教師由于音量較小而導致學生容易開小差,有的教師由于經(jīng)常使用一些無意義的口頭禪而導致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
“語言的學習源于接觸這種語言,如果一個語言學習者接受了這種語言的輸入,他就有可能把這個輸入的東西學會”(Richards,1985)。由于中國學生課堂以外接觸英語的機會不多,因此許多教師都想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為學生營造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當遇到一些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意思較為晦澀的句子時,教師寧可絞盡腦汁地去尋找能夠為學生所理解的英語句子去paraphrase,也不愿意借助母語來解釋。教師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教學要因人而異,考慮到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的生源基礎較差,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的實際情況,這樣做會浪費課堂時間,反而會使學生因為聽不懂教師的表達而分散注意力,降低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甚至喪失學好英語的信心。
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手段,對于教師的提問,一般是集體回答,學生自愿回答或是教師點名回答三種情況。那些自愿回答問題的學生往往都是學習基礎較好或者是積極上進的。對于那些基礎較弱以及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則采取“點名提問”,提供機會讓他們參與課堂互動;對于那些心不在焉的學生來說,及時的提問能使他們迅速“回過神來”。
然而,筆者根據(jù)聽課記錄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提問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很短,如果學生不能馬上給出教師設計好的答案,教師就會迫不及待地提問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甚至自己代替學生回答,為的就是不打亂原先設計好的教學進度。
(2)教師提問中,展示性的問題多于參考性的問題。展示性問題指提問者已知道答案的問題,而參考性問題則指提問者并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教師提問的目的并非想從學生那里獲得信息,而是想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識。這種提問欠缺啟發(fā)性,即使學生回答正確,也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交際。
(3)教師講解完畢后,通常都會問學生 “Do you understand?”或者 “Do you agree?”這樣的問題往往得不到真實的反饋,因為一方面,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在設計這些問語時并沒有期待學生的“否定”答案;另一方面,學生就算不明白或者有疑問,他們礙于面子,多數(shù)都不敢在課堂上表達出來。這種缺乏真實性的課堂提問應盡量避免。
教師話語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出反饋。根據(jù)聽課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是給予積極的反饋,教師們都認同積極反饋(positive feedback)比消極反饋(negative feedback)更有助于改進學習者的行為。但是教師反饋時,基本上是以重復答案并籠統(tǒng)地采用“good”或“well-done”等語言予以肯定,而缺乏一些有針對性的評價。單一的反饋用語不能產(chǎn)生有效的激勵作用。
當學生回答出錯的時候,教師對學生錯誤的糾正并不嚴謹。他們并不直接指出什么地方出錯,也不說明為什么出錯,而是簡單地用正確的形式重復學生的話語。
建構(gòu)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就是強調(diào)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要轉(zhuǎn)換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不能只扮演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gòu)者。在合理平衡教師話語時間和學生話語時間的情況下,要減少教師話語量,增加學生話語量。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和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他們的第二語言習得。每一個學生都會用自己的話語向課堂表明自己的身份定位,如果只是做他人話語的追隨者,則是成為他人的“被定位對象”。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上,學生參與會話的程度高,運用目的語的時間較多,因而提高了目的語的輸出量。教師本人的組織能力、語言能力都受到更大的挑戰(zhàn)。
教師可通過開展課堂錄音、錄像,邀請同行聽課等活動來反思自己的課堂話語,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教育部門要加大英語教師在職培訓力度,除了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外,建議將教師話語也納入英語教師培訓計劃中;教師還應加強英語口語訓練并學習演講與口才,提高自身的語言及文化修養(yǎng)。教師說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自然可以給語言學習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富于感情的授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促進教學。
中國的英語教師既是英語的傳授者,又是英語的學習者,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雙語現(xiàn)象在課堂教學中的存在。教師的輸入語言既要適應一個班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需要,避免使用過難的單詞和過于復雜的語法結(jié)構(gòu),使其具有可理解性,又要略高于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因為“只有當我們理解了略高于我們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語言結(jié)構(gòu),我們才能真正習得該語言”(Krashen,1987)。教師應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及學生英語基礎的實際情況適時地做出調(diào)整,在遵循目標語優(yōu)先的原則上,可適量使用母語,循序漸進增加話語的難度,使課堂充滿吸引力和挑戰(zhàn)性,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熱情。
優(yōu)化課堂提問需要教師對問題精挑細選,既要難度適中,又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Richards &Lockhart(2000)把教師提問的功能歸結(jié)于以下6點:(1)可以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興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2)可鼓勵學生思考并關注課堂內(nèi)容;(3)可以幫助教師澄清學生所說的話;(4)可幫助教師誘導出某一特點結(jié)構(gòu)或詞匯項目;(5)可幫助教師加強學生的理解程度;(6)可鼓勵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交際。
恰當?shù)恼n堂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有些問題具有鼓勵性,有些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既要避免提問時只集中于少數(shù)成績好或外向積極的學生,也要避免按座次或按學號提問。因為學生了解到規(guī)律后往往只準備自己可能輪到的問題,對其他問題不愿積極思考,只做旁觀者,從而喪失答題的興趣。教師提問后要增加“等待時間”,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不應代替其表達思想,而應改變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將交流進行下去。許多學者指出,外語教師應該多提參考性問題,以便課堂上能夠有更多用目的語交流的機會。Brock(1986)的研究說明:“參考性問題可以增加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p>
教師的反饋是學生了解自己目的語能力或其他語言行為表現(xiàn)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修補話語、提高目的語的有效資源(Chaudron,1988)。因此,教師應豐富反饋語言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并使反饋語言具有針對性,讓每位學生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在不同的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此外,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自我修補話語,從而促進語言學習。
教師話語不僅能體現(xiàn)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還能體現(xiàn)教師的個人魅力。教師要不斷改善自己話語輸出的質(zhì)量,才能夠營造有利于學習者潛能發(fā)揮的學習氛圍,建立起融洽的課堂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習者對目的語習得的積極態(tài)度,從而有效提高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傊?,追求具有個人特色并符合學生需求的課堂話語藝術(shù),是每一位教師完善職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1]Brock,C.A.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
[2]Chaudron,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Hakansson,G.Learning,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Aarhus:Aarhus U-niversity Press.
[4]Krashen,S.D.Princip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5]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6]Richards,J.C & Lockhart.Reflecting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暴慧敏,張麗影.獨立學院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diào)查及教學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
[8]杜宗蔚.高職英語專業(yè)基礎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diào)研——以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為例[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