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群 李家飛 羊慧淋 肖偉
導讀:在大田生產中可以通過輪作、休耕、深耕等物理措施,土壤熱處理消毒、控制媒介昆蟲、施用微生物肥料等生物措施以及調節(jié)土壤pH值、焚燒或熟化蔬菜作物秸稈等化學措施來減少土壤中的病原物接種體的數量,從而減少作物病害的發(fā)生機會與減輕病害的嚴重程度,保證農業(yè)生產的順利進行,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大田生產中很多農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減少土壤中的病原物最初接種體的數量,這些方法包括物理法、生物法、化學法。文章結合大田生產的實際列出了在大田生產中易于操作的幾種方法。
對于非土壤習居性的病原菌而言,輪作能有效減少作物病原菌接種體的種類與數量。輪作的方式包括不同種類作物的輪作,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實行“早春蔬菜生產—早熟水稻生產—秋冬季蔬菜生產”的一年三收的輪作方式,以綿陽市游仙區(qū)石馬鎮(zhèn)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為例,早春大棚蔬菜(番茄、茄子、辣椒、黃瓜、西葫瓜等經濟作物)提早上市,早春蔬菜生產末期,視蔬菜價格(常對于茄子、辣椒等而言)或者提前騰地(結束早春蔬菜生產)將旱地改為水稻田進行一季中早熟水稻生產,或者進行一定的追肥延長早春蔬菜采收期,結束生產后休耕1~2個月,然后進行秋冬季蔬菜生產(主要進行白花菜和青花菜等生產)。大田生產安排中也常常與“養(yǎng)地”作物(大豆)來進行輪作,通過這種方式來調節(jié)土壤的微生態(tài),恢復土壤肥力。
在大田生產中的一段時間不栽種作物,這有利于構建土壤中微生態(tài)的平衡,從而減少或者消除病原物,特別是在一些夏季高溫少雨地區(qū),休耕可以使土壤溫度升高和濕度降低,減少土壤中線蟲以及其他病原物的數量。一段時間的休耕也有利于土壤中有機殘體的降解,恢復土壤生產力。
深耕一般指翻耕深度大于22 cm。深耕能疏松土壤,建立良好的土壤構造以及利于腐生菌的生長,從而熟化土壤,減少寄生性病原物的接種體數量。以單戶為單位的大田生產常常雇傭他人來進行大田的機械翻耕,這更需要注意翻耕的質量,特別是有一些作物的有機殘體和雜草直接進行翻耕時。在進行下一季蔬菜的生產時一定要注意土壤的熟化程度,減少病原物最初接種體的數量。
①使用熱水基質土壤消毒機進行土壤熱處理,能有效殺死土壤中的線蟲和其他一些病原菌。
②日光曬土,即在夏季休耕(或者兩茬間隙)期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蓋耕過的土壤數天,較高的土壤溫度能有效降低病原物接種體的數量。
在大田生產中,日光曬土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采用熱水基質土壤消毒機進行土壤熱處理更適用于苗床或者溫室內土壤的消毒。在陽光很強的夏天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蓋翻耕后的土壤,可以使土表溫度高達50℃,這樣處理數天后可以有效殺死土壤表面的病原菌,從而減少病原菌的數量。
種子熱處理:生產中常用50℃左右的熱水浸泡種子30 min左右來打破種子休眠,與此同時熱水處理也能減少或者鈍化種子中(或種子表面)的病原物。這也體現了選用健康飽滿種子的重要性。
當病原物是由昆蟲帶入或者傳播時,防治昆蟲媒介對于減少病原物源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生產中特別要控制好蚜蟲,做到及早防治,可使用聯(lián)苯菊酯或者吡蟲啉等來進行噴霧防治。也可在田塊周圍種植一些高稈作物,當外來蚜蟲侵入時會先停留在高稈作物上取食,等其再侵入田塊中的蔬菜時已經變成無毒的了。
微生物肥料中的有效菌株能從多個方面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減少接種體的數量。生防菌株能與病原菌競爭營養(yǎng)與生態(tài)位,一些有效生防菌株能產生(或者微生物肥料中已經存在)抑菌物質,這些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從而減少病原菌接種體的數量。
調查發(fā)現,商品化的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生產中推廣較為困難,因為微生物肥料的作用不如化肥直接、明顯,產生的微生態(tài)效應也不被一線的生產者重視;另外,微生物肥料中有效微生物的穩(wěn)定性會受外界諸多條件因素的影響。但在大田生產中我們也常常變相地使用到微生物肥料,比如沼氣液、化糞池液、有機堆肥等。不同之處在于這些都是自然接種,但熟化后仍具有較高的肥力,并且可以調節(jié)土壤中的微生態(tài)結構,抑制致病菌的生長。
用化學藥劑對大田進行大面積的土壤消毒不太現實,特別是那些沒有灌水條件的田塊,然而,在育苗階段對育苗池中的土壤(基質)進行消毒是可行與有效的??梢允褂眉姿`等殺菌劑噴灑育苗池中的土壤進行消毒;或者用生石灰處理,一般建議每667 m2用量100 kg左右。對育苗池中的基質進行消毒可以避免幼苗感染某些病害,從而培育健壯幼苗,避免將病苗帶入大田中。
大田生產中常采用撒石灰的方法來調節(jié)土壤pH值。一些作物某些病害發(fā)生的嚴重程度常與土壤pH值相關,因此,調節(jié)土壤pH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長,從而減少某些病原菌接種體的數量,可667 m2施生石灰100~150 kg,并耕翻入土。大田生產調查發(fā)現,一般農業(yè)一線的生產工作者很少施生石灰來防治病害,只有在田塊發(fā)現某些病害、土壤pH值較低時才進行這樣的操作,以調節(jié)土壤pH值(改土)。
在大田生產中,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對田園衛(wèi)生重視不夠,對于作物的殘枝和感病腐爛的蔬菜往往不進行處理,常表現為將作物的殘枝和感病腐爛的蔬菜直接堆放在田間地頭,或者為了自己方便直接將殘枝爛葉倒入用于灌溉的溝渠中讓水沖走。這些做法都可能增加病原物的接種體數量,加大病害傳播的風險。對此,農業(yè)生產組(村)應該認識到,并進行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處理。對于一些容易降解腐爛的可以投入沼氣池或者化糞池中進行熟化,而對于一些蔬菜稈可以統(tǒng)一焚燒。
作物病害發(fā)生與嚴重程度是環(huán)境、寄主作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結果。作物所在地塊或者附近的病原物數量越少,早期到達寄主植物的接種體數量就越少,其病害流行的機會也就越小,特別是對于一些單循環(huán)的病害而言,初接種量更顯重要。對此,大田一線的農業(yè)生產者需高度重視??梢酝ㄟ^一定的綜合農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土壤中病原物接種體的數量,從而避免或者減少作物病害的發(fā)生機會,減弱病害對作物的為害程度,保證農業(yè)生產的順利進行,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