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實久
往事HISTORY
1922年北大講義費風潮始末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發(fā)表了《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并提出了兩項改革計劃:“一曰改良講義”、“二曰添購書籍”。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僅“改良講義”一項,竟在北大掀起了一場牽涉到整個北京學界的軒然大波。
文/實久
1916年9月1日,正值秋季開學之際,蔡元培收到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范源濂的電報:“國事漸平,教育宜急?,F(xiàn)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群倫。海內(nèi)人士咸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wù)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p>
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欣然就職,并于1917年1月9日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發(fā)表了《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在演講中,蔡元培提到了他的兩項計劃:“一曰改良講義”、“二曰添購書籍”。此后,蔡元培在北大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僅“改良講義”一項,竟在北大掀起了一場牽涉到整個北京學界的軒然大波。
老師將授課內(nèi)容形諸文字后油印或鉛印發(fā)給學生,稱為講義。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大學教授一般都會在課堂上免費發(fā)放講義,這項規(guī)定由來已久,北大學生早就習以為常。
然而,1922年10月12日,北大新學年開學教授評議會上卻通過了一項新的規(guī)定:從本學期起對學生收取講義費,發(fā)給講義券,以券領(lǐng)講義。
“講義要收錢啦——”習慣于免費的學生們紛紛表示了強烈的不滿。10月17日下午,數(shù)十位學生涌入紅樓請愿,抗議講義收費;次日上午,又有學生代表來到校長室,要求立即取消講義收費。迫于壓力,蔡元培不得不向?qū)W生允諾:三日內(nèi)暫不收費,三日后如評議會堅持收費,則此三日內(nèi)全校講義費由他個人承擔。
蔡元培的讓步并沒有讓沖動的學生滿意,學生代表們寸步不讓地守在校長室門口,要求立即停止收費。幾百名學生聚集在走廊上,順勢吶喊起哄,場面十分混亂。
面對這一場景,蔡元培勃然大怒,不僅將寫好并簽了字的三日內(nèi)不收費的字據(jù)撕去,還拍案而起,捋起袖口向?qū)W生吼道:“我跟你們決斗!”
因主張“兼容并包”而被戲稱為“好好先生”的蔡元培校長竟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這讓學生們有些害怕,便紛紛散去。但蔡元培余怒未息,于次日遞交辭呈,要求辭去北大校長一職:“廢置講義費之事甚小,而破壞學校紀律之事實大,涓涓之水,將成江河,風氣所至,將使全國學校共受其禍……此皆由元培等平日訓練無方,良深愧慚……迫不獲己,惟有懇請辭職?!?/p>
接著,北大總務(wù)長蔣夢麟、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等人分別宣布“隨同蔡校長辭職,即日離校”;北大全體職員發(fā)布《暫時停止職務(wù)宣言》。連身在濟南參加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的胡適都收到了北大教務(wù)處電報:“為講義費哄鬧,校長以下皆辭職,請速回京?!?/p>
北大為何要向?qū)W生收取“講義費”?事實上,所謂的“講義費”并非空穴來風,其背后是一本“難念的經(jīng)”。
當時,為使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作為全國第一所也是當時唯一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的北京大學,其學費非常低廉,每生每學期只繳納學費10元,而作為教會大學的燕京大學,學費則高達55元。北大因此成為窮學生最青睞的學校。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當時北京的政府教育部撥付的經(jīng)費不足,到1922年,北大等各高校的欠費欠薪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嚴重。1922年9月21日,蔡元培與許壽裳、李建勛、周頌聲等人聯(lián)名發(fā)表《北京國立八校校務(wù)討論會啟事》:“前因教育經(jīng)費積欠五個月以上,迭經(jīng)呼吁,未有效果,除呈請辭職外,曾宣言不負責任,茲已由政府撥給兩個月費,并允于本月三十號以前,再發(fā)半個月,敞會同人為尊重學生學業(yè)起見,不得不勉力維持,亟圖開學?!?/p>
左:1922年5月23日,攝于北京世界語學會。前排右三為魯迅,后排右一為馮省三。
除了向政府索薪,北大也開始千方百計節(jié)約經(jīng)費。北大教授評議會成員聯(lián)合向校長蔡元培建議:“本校講義印刷費,歲達一萬余元;然圖書擴充費,為數(shù)極微?,F(xiàn)在學校既決定收納講義費,我們?yōu)閷W校計,為學生計,謹向先生提議,將所收講義費,盡數(shù)撥歸圖書館支出……”
對此,蔡元培表示贊同,他認為:“此次征收講義費,一方面為學生恃有講義,往往有聽講時全不注意,及平時竟不用功,但于考試時急讀講義等流弊,故特令費由己出,以示限制。一方面則因購書無費,于講義未廢以前,即以所收講義費為補助購書之款……”
蔡元培此舉除了節(jié)約經(jīng)費、促進學生重視學業(yè)的原因外,更有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原來,自從蔡任校長后,北大實行開放式教學,課堂上的旁聽生比正式生多上好幾倍,學校免費發(fā)放的講義往往到了旁聽生手中。為了杜絕這一現(xiàn)象,校評議會便想出了發(fā)放講義券的辦法。
在學校教務(wù)面臨癱瘓的情況下,北大教授評議會通過三項決議:一、開除學生代表馮省三;二、全體學生于本周內(nèi)各以書面形式向各系主任聲明是否參與暴動;三、講議費暫緩收取。
在教育部次長馬敘倫的勸說下,蔡元培答應(yīng)收回辭呈,并于10月25日回校復(fù)職。他在當天的師生大會上發(fā)表演說:“我這一回的辭職,有多數(shù)的人都說我‘小題大做’。但是我對于十八日的暴舉,實在看得很重大。第一,此等蔑視他人人格、即放棄自己人格的舉動,雖極無知識的人,猶所羞為,今竟出于大學的學生。第二,爾日所要求的事,甚為微末,很有從容商量的余地,為什么要用這種蠻橫的手段……”
與此同時,北大全體學生也發(fā)表了宣言:“征收講義費,系經(jīng)評議會議決;取消講義費,也須用適當?shù)氖侄巍覀兇蠖鄶?shù)固然贊成廢止講義費,然而激烈行為,卻絕對不能承認?!?/p>
事已至此,盡管北大不少學生難以接受教授評議會的第二項決議,但這場風波也算基本平息,北大的校園秩序也基本恢復(fù)了正常。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風潮結(jié)束一個月后,作為旁觀者的魯迅突然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了一篇短文《以小見大》,矛頭直指蔡元培:“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潮,芒稍火焰似的起來,又芒峭火焰似消滅了,其間就是開除了一個學生馮省三。這事很奇特,一回風潮的起滅,竟只關(guān)于一個人。倘使誠然如此,則一個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許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無呢?!?/p>
除魯迅外,李大釗和胡適也曾批評過蔡元培辭職乃“小題大做”。對此,周作人總結(jié)道:“蔡先生貌很謙和,辦學主張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可是其精神卻又強毅,認定他所要做的事非至最后不肯放手,其不可及處即在于此。”這或許就是對于蔡元培之所以“小題大做”的最好詮釋吧。
□ 編輯 郭鐵□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