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長征,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一個不朽傳奇,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一段悲愴交響。
以長征為題材的報告文學、小說、影視劇作很多,其中不少作品取得了相當成就,影響廣泛,但涉及過境涼山這一段十分重要而且極具特色的征程,總是一筆帶過,語焉不詳。作家晏明光的長篇歷史小說《長征·涼山紀事》,則是專門取材于這一段征程的,可謂填補了“金沙水拍云崖暖”至“大渡橋橫鐵索寒”之間的空白。無疑,這部小說不僅具有文學上的意義,更具有史學上的意義,因為它真實而藝術(shù)地,因而也就更深刻地再現(xiàn)了這段歷史。
收到作者贈予的近600頁、60余萬字的《長征·涼山紀事》后,我把它隨意放在家中,經(jīng)商的小兒子讀了,叫好;退休的妻子讀了,叫好;待我細細讀了,還是一個好字。不禁掩卷沉思,這書究竟好在哪里呢?
從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看,我以為,讀一篇小說,若能碰上三兩個細節(jié),讓人眼睛一亮,這小說就算站得住腳了;若遭遇上七八個細節(jié),讓人稱奇,以致拍案叫絕,那這小說就是很有魅力了。從小說的創(chuàng)作來看,記得小說大家沙汀老曾經(jīng)說過一句很有見地的經(jīng)驗之談,肺腑之言:“故事好編,零件難找”。零件是啥?就是細節(jié)。這就說明,作者的艱難與讀者的喜歡是一致的,于艱難處見功力,于艱難處出魅力。就一個關(guān)注歷史的作家而言,如果他能宏觀地把握歷史的走向與生活的本質(zhì),以及活動于其中的人物的命運,又能微觀地精選出典型的細節(jié)予以表現(xiàn),將二者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起來,那他就會創(chuàng)作出獨具魅力因而受到讀者喜愛的作品。我以為,《長征·涼山紀事》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說。
當然,一部歷史小說的成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綜合的,歷史的把握、結(jié)構(gòu)的搭建、節(jié)奏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編織、細節(jié)的選擇、語言的運用、缺一不可。本文僅就《長征·涼山紀事》細節(jié)的精選與妙用,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人物因細節(jié)而鮮活
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寫故事,而寫人、寫故事都離不開細節(jié)。人物要有細節(jié)才能鮮活,故事要有細節(jié)才能生動。細節(jié),可以是一件事、一個場景、一段內(nèi)心獨白,可以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道具,也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笑靨、一聲悲咽,甚至還可以僅僅是電光火石的一閃念……它們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細,細才可能具體,可能生動,如血肉之于人,花瓣、花蕊、花香之于鮮花。對細節(jié)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典型,典型才不致因其細而失之煩瑣。“零件難找”,難就難在“典型”。例如,小說寫被囚禁在彝卡中當人質(zhì)的果基尼迫一天生活的開始:
他好像聞到了一股從心里散發(fā)出來的霉味,就掀起上衣下擺,摸索著從麂皮煙袋中掏出細石短煙桿,銜住黃銅煙嘴吹了吹氣,發(fā)覺不大通泰,就用吊在煙桿上的細鐵釬把殘留在石煙斗里的煙灰掏出來。他掏幾下,把煙斗口對著掌心拍兩下,抖出煙灰,再掏,再拍。如是幾番,再銜住黃銅煙嘴吹吹氣,還是不太通泰,就起身走到墻角,踮起腳從墻縫里拖出一根好似上了漆的細長竹簽,這是他專門削來捅煙桿的。想想實在好笑,關(guān)在這個鬼地方,連捅煙桿的棍棍都得專門削,捅了還舍不得丟,當寶貝一樣存起來。在家的時候,滿山遍野,隨手劈根草棍、竹枝,隨捅隨丟,那多自在。他臉上泛過一絲苦笑,拿上竹簽走回來,坐在火塘邊,用竹簽慢慢地捅煙桿。他捅得很仔細,捅幾下,拖出來,用細柴棍把沾在竹簽上的煙油刮下來,再捅,再刮。濃烈的煙油味刺得他一連打了幾個響亮的噴嚏,也沒把積在心里的霉味給打出來。打整好煙桿,把手伸進麂皮煙袋,這才發(fā)覺里邊沒有煙了。他懶洋洋地站起來,從木樁樁上的蘭花煙辮上劈下一截裝入麂皮煙袋中,再劈下一些放在手心里慢慢地揉著,揉著,揉得差不多了,才將揉碎的蘭花煙末裝到煙斗里,重新坐在火塘邊,掏出火鐮、火石、火絨,再翻來復去看好火石的鋒口,用左手的姆指和食指捏住火石,將一小團火絨用姆指壓在火石鋒口上,右手操起火鐮由上而下?lián)舸蚧鹗h口。幾點火星濺射之后,火絨冒出了一絲白煙……他慢騰騰地做著閉著眼晴都能做好的這一切,讓每一個動作都盡量多延續(xù)得久一些,恨不能將整個過程無限延長。眼看冒煙的火絨就要燒著姆指了,他才將火絨從火石上取下來,按在裝好煙末的煙鍋上吸起來。
屋里于是彌漫開蘭花煙辛辣的味道。作為人質(zhì)被羈押在彝卡里的果基尼迫,輪質(zhì)坐班新的漫長的一天又開始了。
一連串細微、具體,甚至顯得有些瑣屑的動作,在看似漫不經(jīng)意中把人質(zhì)果基尼迫的孤獨、無助,和內(nèi)心的深沉痛苦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了涼山彝人的苦難遭遇。這不能說不是得力于作者對典型細節(jié)的精選與妙用。
彝海結(jié)盟的主角劉伯承和果基約達,是作者濃墨重彩刻劃的人物,在他們身上,作者花在細節(jié)精選與妙用上的功夫最大。
作者描寫劉伯承,可謂全方位,大開大合。小說開篇,就借毛澤東在皎平渡金沙江邊看到的場景,鋪敘出一系列紅軍在劉伯承指揮下的渡江細節(jié),展現(xiàn)了劉伯承“非凡的軍事才干”。
之后,這種全方位,大開大合的描寫就從一個非常形象的“屬龍的”細節(jié)展開—在毛澤東眼中作者反復突出了“屬龍的”;“劉伯承這條龍”。在通安劉伯承住處,毛澤東又風趣地對劉伯承說,今夜我就住這里了,我這條小龍也好沾一點你這條大龍的龍氣。在會理會議上他提出由總參謀長劉伯承擔任先遣司令,并說“過烏江靠劉伯承這條龍,過金沙江靠劉伯承這條龍,這次要過大渡河,還得靠劉伯承這條龍”。而在紅一團團長楊得志眼中,劉伯承就是一條“神龍”。書中這樣寫他的心理活動:聽說劉司令員早在年青的時候就是川中名將了,后來又專門到蘇聯(lián)研習軍事,別看他只有一只眼睛,用兵打仗,連毛主席都服他,說屬龍的劉伯承是條神龍。
隨著故事的推進,作者精選出一個又一個典型細節(jié),如會理會議精辟析川軍、行軍途中笑論“戰(zhàn)爭五行術(shù)”、德昌下不打土豪令、致信許劍霜和鄧秀廷、西禪寺三上香、瀘沽決然改道、冕寧怒除惡吏,大橋場檢查前衛(wèi)營、彝海邊誠服果基約達,詩贊彝人兄弟,等等,來描寫劉伯承這條神速的“龍”、神勇的“龍”、智慧的“龍”、善良的“龍”,使一個文武雙全、大智大勇、神若天龍而又富有人性的劉伯承躍然紙上。
寫果基約達,則重在寫他的心路歷程。在聽說紅軍之初,他的一段“駐守會理的劉家兵都讓這些人打垮了,駐扎在大橋的鄧家兵也調(diào)回去守冕寧城了……那這個朱毛紅軍,跟劉家兵、鄧家兵是仇人,是冤家?他們不是一家人?……”的自言自語,和隨后對管家說的“他們打他們的仗,我們吃我們的飯。只要不打到我果基家的地盤上來,就等他們?nèi)ゴ?,牛打死馬牛背,馬打死牛馬馱?!薄芭律蹲??牛踩了莊稼找牛,馬踩了莊稼找馬?!北憩F(xiàn)出他因歷史的成見而產(chǎn)生的對紅軍的重重疑慮和仇視。隨后,作者通過許多細節(jié),如去娃子市的途中反常地悲歌、反詛咒儀式中按習慣不該有的走神、大橋場請愿受辱、訓斥為先遣團帶禮物的娃子、試探汪老四,義釋肖華,等等,寫出了果基約達對紅軍由仇視到友好、由干戈到玉帛、由敵人到兄弟的心路歷程,和伴隨在這一過程中的,那種郁積在他心中的,不僅屬于他個人而且屬于涼山彝人的民族悲情與民族豪情。而這一切,正是他最終能夠提升自我,沖破羈絆,超越歷史,與劉伯承在彝海邊歃血盟誓的基礎(chǔ)。
人物因細節(jié)而鮮活的例子,在《長征·涼山紀事》中可謂比比皆是。
——在通安,毛澤東與剛選出來的貧農(nóng)團主席對話。劉伯承“聽毛澤東以一句口號為由,把革命的主力、革命的對象、革命的任務(wù)講得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具有煽動性,心里著實佩服?!边@一細節(jié)描寫,不僅十分傳神地寫出了毛澤東的雄才大略,還寫出了他的平易近人。
——在昆明,蔣介石召見愛將薛岳。蔣介石以一句軍中傳言—“剿共有了薛伯陵,勝似增添十萬兵”為由頭,訓導薛岳:“……伯陵啊,黃埔可不是士兵學校。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我要的不是十萬大軍,而是二路軍前敵總指揮,是橫掃千軍,克敵制勝,剪除匪患的一員虎將!你知道,國內(nèi)國外,有多少眼睛在盯著你嗎?”愛深而責嚴,道出了蔣介石的不同凡響。
——在會理會議結(jié)束后,連夜趕回部隊的途中,彭德懷與政委楊尚昆談心。說到在會上受的委屈,彭德懷說“人不能總想著自己,總想著自己,有許多事會想不通,要是也替別人想一想,調(diào)換一下位置,或許就想通了。如今老毛肩上的擔子不輕,他也為難??!平江起義后上井岡山,打了這些年,勝勝敗敗,起起落落,我算明白了,沒有我彭德懷,紅軍還是紅軍,沒有老毛,紅軍的命運就難說了……尚昆,路還長,我石穿相信—水滴石穿,事久自明。”一番肺腑之言,讓讀者不能不感佩彭德懷胸襟的博大。
——在險關(guān)豬圈門,土著豪強蔡三老虎準備對紅軍留下的川邊游擊隊下狠手之前,他望著山下遠去的紅軍游擊隊長和政委的背影,“戲謔地朝山下吹了一聲口哨,將嘴唇一收,嗤地一聲從門牙縫里射出一束白亮亮的口水來?!边@一不可多得的絕妙細節(jié),讓蔡三老虎的狠毒暴露無余。
——在大橋場口,劉伯承檢查即將進入彝區(qū)的前衛(wèi)營戰(zhàn)士們帶的禮物。小號兵要把發(fā)的鹽巴送給彝人,劉伯承擔心他不吃鹽巴沒得力氣,小號兵說“不怕……司令員你放心好了,我熬得住的,決不會掉隊?!辈粌H讓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劉伯承為之動容,也讓讀者難以忘懷
總之,書中眾多人物鮮明突出的個性,作作為“這一個”的典型特征,無一不得益于從精心選擇出來又巧妙編織進故事之中,成為情節(ji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一個個細節(jié)。
二、故事因細節(jié)而生動
寫開會很容易沉悶空泛,干癟乏味,讓人讀不下去。《長征·涼山紀事》用了三萬多字的篇幅來寫會理會議,仍然耐讀,這與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扣人心弦不無關(guān)系。
得到會議通知后,彭德立刻電示中央為傷病在身的政委楊尚昆請假,中央回電不得請假,措詞嚴厲,會議尚未開始已讓人感到了不同尋常;會前傳閱兩份文稿,分別來自一、三兩個主力軍團,用意使人捉摸不定;會議伊始,毛澤東不按規(guī)矩出牌,提出別出心裁的提議,進一步增添了會議的沉重氣氛;會議前半段,毛澤東引而不發(fā),讓向來寬厚的朱德也覺蹊蹺;會議后半段,毛澤東突然暴發(fā)又巧妙收勢,均出人意料……作者就這樣把細節(jié)描寫與懸念設(shè)置和節(jié)奏調(diào)節(jié)結(jié)合起來,收到了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效果。
彝海邊結(jié)盟,并非簡單的義結(jié)金蘭,這是歷史的跨越,文化的超越,價值的重構(gòu),精神的升華,這在果基約達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因而矛盾沖突在所難免。作者沒有回避這種矛盾,也沒有把矛盾簡單化,而是把故事寫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細節(jié)描寫在其間發(fā)揮了充分的作用。
劉伯承與果基約達甫一見面,果基約達即以裝作下跪的細節(jié)來試探對方,開始了醞釀已久的面對面交鋒;而劉伯承則在上坡商談時以讓果基約達走前面的細節(jié),作出友好回應(yīng);雙方在草坡上坐下來,一方以果基約達為中心,一方以劉伯承為中心,中間人程致和則居中而坐,這一細節(jié)具體擺出了交鋒的陣勢;商談中,果基約達提出要紅軍幫打冤家的條件,劉伯斷然否定,果基約達起身欲走,商談面臨破裂,一連串的細節(jié)讓形勢陡轉(zhuǎn),危機突現(xiàn);經(jīng)中間人程致和轉(zhuǎn)寰,聶榮臻不失時機相勸,被紅軍救出的果基家黑彝人質(zhì)出面請求,以及劉伯承從稱呼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對方的真誠尊重,又是通過細節(jié)使矛盾得以緩和;雙方重新坐下商談后,劉伯承設(shè)身處地,提出三個悖論,四兩撥千斤,還是通過實實在在的細節(jié)使果基約達誠服,答應(yīng)護送紅軍過境,商談出現(xiàn)柳暗花明;隨后,果基約達要劉伯承留下待送完后面的大部隊再走,而劉伯承因先遣重任又實在不能留下,果基約達因為為難而不滿,矛盾因細節(jié)而再起;最后,中間人提出結(jié)盟,還是因細節(jié)而水到渠成??v觀這一過程,細節(jié)描寫對于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解決,均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真實可信。而作者也正是通過精選的眾多細節(jié),并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特定的層次與節(jié)奏,從而創(chuàng)造了美。
三、主題因細節(jié)而深化
在小說中,主題和細節(jié)總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細節(jié)沒有主題照耀就會失去光彩,主題不用細節(jié)表現(xiàn)就會黯然失色。
讀《長征·涼山紀事》,會讀到這樣一些散見于各章之中的細節(jié)—
為化解民族仇視的堅冰,毛澤東在會理提出燒三把火:“和為上,平等為上,真誠為上”;毛澤東在冕寧和彝人談心,毛澤東講女媧摶泥造人,人類共祖的傳說,彝人講彝、漢、藏三族同祖,是兄弟的傳說;聶榮臻和法國修女一起唱曾經(jīng)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zhàn)的《馬賽曲》;被紅軍感動的法國神甫向先遣團贈送西藥;云老先生和陳野蘋等商議發(fā)動民眾,雨夜唱具有進化論思想的冕寧城廂小學校歌;末路英雄,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劉伯承任總指揮的1927年瀘州起義;紅軍過涼山前一年發(fā)生的越西民眾自發(fā)的反軍閥暴動;為了解救人質(zhì),冕北彝人劫殺李德吾、鐘伯琴……
看得出來,作者并沒有刻意追求精心安排,而是寫作中因為它們和寫到的人和事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因而成為了他所寫的這段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便從長期的積累中拿出來寫進了書中。也正因為如此,讀后掩卷沉思,就讓人不得不佩服歷史的強大和生活的高明;因為正是這些看似彼此各不相干的細節(jié),和這些細節(jié)所由產(chǎn)生的涼山這一特定環(huán)境、紅軍過涼山這段特定征程,使我們不得不把紅軍長征這一壯舉,和這一壯舉所輻射出來的精神,放到人類漫長的求生存、謀發(fā)展的悲壯歷程和人類文明史的廣闊背景上去觀照,去解讀,去領(lǐng)悟其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從而深化了全書的主題。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遍L征精神不朽,因為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精神不朽。作家王萬金認為:《長征·涼山紀事》是“一部弘揚長征精神的壯麗史詩,一部喚醒現(xiàn)在、照耀未來的深沉寬廣的英雄交響詩”。這一十分有見地的評價,其意旨我想就在于此吧。
四、文化因細節(jié)而凸顯
人類文明的進程告訴我們,人類的一切活動,最終都會上升為文化。紅軍過涼山這段征程,自古就是西藏高原東緣和四川盆地之間的民族大走廊,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紅軍過涼山,一石擊起千層浪,必然要和這里獨特的文化發(fā)生多方位的碰撞,迸射出文化的燦然火花。急功近利就看不到,或看到了而漠視它?!堕L征·涼山紀事》的作者不僅看到了這些火花,而且通過一個個與小說主線相關(guān)的獨特細節(jié)把它們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冕寧縣長鐘伯琴為即將南下阻擊紅軍的鄧秀廷餞行,席間談及彝人飲食、待客禮數(shù);果基約達赴娃子市途中唱《阿渣妞》,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反響;果基約達教兩個兒子背誦家譜;出現(xiàn)在不同場景中的涼山彝人的送鬼、反詛咒、打牛盟誓等儀式;鄧秀廷靈山寺求簽;對娃子市、大橋場趕場天的描寫;對情節(jié)中出現(xiàn)的涼山彝、漢民居的介紹;云老先生和程致和向劉伯承、聶榮臻介紹彝情,剖析彝漢關(guān)系;以及小說中大量使用的彝族格言、諺語、歌謠、傳說,使故事演進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色彩。這在同類題材的作品并不多見,是難能可貴的。
綜上所述,我以為《長征·涼山紀事》的成功再次證明,小說的魅力,小說的思想光芒,應(yīng)當通過細節(jié)描寫一點一點地透出來,隱現(xiàn)出來,如春雨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樣才能避免花架子,避免直白,避免說教,避免眾口一腔、千人一面的雷同。
峨眉山紅椿坪廟廚門上有聯(lián):“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nèi)煮乾坤”。細節(jié)雖小,但小中有大,小中孕育著一個大千的世界。只要作者沉心定力,舍得下功夫,就不僅能從生活中找到新的感覺,還能從生活中捕捉到具有美學價值的細節(jié),創(chuàng)造出詩意的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