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笛 陸寄坤
留置導尿是臨床最常見的診斷、治療手段,但作為一種侵入性操作,處理不當會有潛在損傷尿道風險,造成感染、尿道損傷等并發(fā)癥而導致尿道狹窄。1999年10月~2010年5月上海市閘北區(qū)北站醫(yī)院共診治因留置導尿后并發(fā)癥患者42例,現(xiàn)將其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9~70歲,平均48歲,平均置管時間18.5 d,導尿管型號F 16~F 24#,其中因其他部位手術(shù)而留置導尿23例,因外傷昏迷、休克等留置導尿14例,行膀胱鏡檢后留置導尿2例,應用解痙劑阿托品等藥物后導致不能自行排尿而留置導尿3例。本組患者在置管時發(fā)生尿道口流血15例,留置期間患者主訴會陰部燒灼感不適,尿道口分泌物30例,插管時略有困難者8例。留置導尿7~30 d。排尿困難發(fā)生在拔管后10~120 d。開始排尿不暢、淋漓不盡,尿流變細,逐漸加重。經(jīng)尿道造影,除外前列腺增生原因,其尿道口狹窄8例,懸垂部狹窄12例,球部18例,膜部4例,狹窄段0.3~5.6 cm,平均2.1 cm。
1.2 方法 本組患者行尿道擴張術(shù)29例(狹窄范圍0.3~1.5 cm單純予以擴張術(shù);狹窄范圍1.5~2.0 cm予以擴張術(shù)后留置導尿),其中尿道口狹窄6例,懸垂部8例,球部13,膜部2例。行尿道外口切開術(shù)2例。尿道內(nèi)冷刀切開8例,其中懸垂部狹窄3例,球部狹窄5例,尿道狹窄段切除+尿道端-端吻合術(shù)3例,其中球部尿道1例,懸垂部尿道狹窄2例。
本組患者42例,治愈30例,能自主通暢排尿,無尿失禁,尿動力學檢查最大尿流率14~20 mL/s,平均16.5 mL/s。有效8例,能自主較通暢排尿,但仍需不定期做尿道擴張;無效4例,到上級醫(yī)院進一步治療。
留置導尿并發(fā)癥中,尿道狹窄較常見,幾乎均發(fā)生在男性患者。我院診治的42例病患也均是男性患者,也是處理比較麻煩的并發(fā)癥。
3.1 尿道狹窄的原因 (1)男性尿道解剖的特殊性:男性尿道細而長,并有生理彎曲和生理性狹窄存在,而尿道狹窄易發(fā)生在尿道球部和懸垂部,本組分別達到18例和12例,因為留置尿管時牽拉導尿管時產(chǎn)生的弓弦效應,常導致恥骨下彎前壁、恥骨前彎后壁部位黏膜的受壓、破損、缺血、壞死,而引發(fā)球部尿道和懸垂部尿道的狹窄[1];(2)插管操作不當:本組患者有一半以上在插管時發(fā)現(xiàn)有出血現(xiàn)象,說明有尿道黏膜破損的可能,其中有3例置管后氣囊已注水仍未見尿液流出,其實尿道管未真正進入膀胱,注水的氣囊位于后尿道處膨脹,造成尿道黏膜的損傷;(3)導尿管粗細和材質(zhì)的選擇:較粗的導尿管特別是大于F 20#以上(本組有10例≥F 20#)材質(zhì)必然較硬,置管時更易引起黏膜受損,留置時往往致使尿道內(nèi)分泌物排出受阻,形成炎癥狹窄。就材質(zhì)而言研究證明硅膠導尿管僅引起輕度的組織水腫,乳膠導管引起中度的炎性浸潤、上皮脫落伴出血,橡膠導管引起全部上皮破壞伴明顯炎癥滲出和出血[2];(4)留置導尿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2~3周,否則易發(fā)生炎性反應,并波及黏膜下組織,本組將近一半患者留置導尿超過3周;(5)患者基礎(chǔ)疾病、昏迷、休克等出現(xiàn)低血壓,尿道黏膜局部血供差。
3.2 治療方法 尿道狹窄的過程中筆者采取漸進式,一般先行尿道擴張術(shù),先從每周1次,金屬擴張器從小號逐漸增大,每次擴張后尿道內(nèi)留置地塞米松5 mg+慶大霉素80000 U,起到局部抗炎、并避免瘢痕進一步加重的情況,并逐漸拉長時間,使擴張器達到F 20~22#,其中3例開始用絲狀探條引導跟進,最后效果較滿意。狹窄范圍1.5~2.0 cm者,第1次予以擴張術(shù)后留置導尿2周,拔管后1周再開始每周1次尿擴。造影中狹窄處長2~3 cm,須行尿道切開,包括尿道外口切開和尿道內(nèi)切開術(shù),該手術(shù)損傷小、失血少、手術(shù)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筆者采用截石位,狹窄處前尿道5、7點,后尿道11、1點處,多點切開瘢痕,直至正常組織[3],然后留置導尿4~6周,本組7例,術(shù)后效果較好,其中有1例仍需尿道擴張。當然當尿道狹窄>3~4 cm仍應進行開放手術(shù),做狹窄處瘢痕切除,尿道端-端吻合。
3.3 預防措施 雖然多數(shù)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均好轉(zhuǎn),但患者所忍受的痛苦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在留置導尿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細節(jié),減少尿道狹窄的發(fā)生:(1)選擇尺寸、材質(zhì)適宜的導尿管,一般留置導管選擇F 16~18#為宜;(2)留置導尿操作時動作輕柔,使用足量的潤滑劑,減少尿道損傷,確定導尿管氣囊部位已進入膀胱再注水氣囊;(3)插管過程中時嚴格控制無菌操作,降低尿路感染的發(fā)生;(4)置管后的護理是避免發(fā)生炎癥進一步加重和尿道受壓加重的關(guān)鍵(陰莖和導尿管的安放應固定在下腹壁,消除恥骨前彎曲,包括翻身等牽拉盡量不產(chǎn)生弓弦效應),尿道口清潔并保持分泌物的引流通暢;(5)及時糾正休克等,改善尿道黏膜血供。
[1]曾祥福,魏守順,朱宏建.留置導尿后尿道狹窄的防治[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0,15(2):90-91.
[2]耿達偉,謝桐.留置導尿管與尿道狹窄[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1989,9(4):147-148.
[3]楊嗣星,胡云飛,王玲瓏,等.尿道內(nèi)切開及電切術(shù)治療尿道狹窄或閉鎖[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2,17(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