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海峽兩岸三地及世界華人地質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世界華人地質學家的學術水平和凝聚力,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水平,提高華人地質學家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自1999年中國地質學會聯(lián)合世界各地華人地學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兩岸三地及世界華人地質科學討論會以來,已分別在美國舊金山、中國香港、臺北、南京、赤峰等地召開六屆。
第七屆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于2013年6月14~15日在成都理工大學順利召開。出席大會有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前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孟憲來,前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前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國務院參事張洪濤,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朱立新,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倪師軍, 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黃潤秋、劉樹根,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許志琴、李曙光等來自世界各地的近300位華人地質學家。
開幕式上,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代表大陸地質工作者向港澳臺和海外華人地質學家表示熱烈的歡迎; 并在致辭中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希望世界華人地質學家能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加大學術交流的力度,破解地學難題,全面提高華人地質科家的學術水平和能力,樹立華人地質學家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二是希望新一代華人地質學家要像老一輩地質學家學習,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人民,積極主動地把世界上優(yōu)秀的地學成果引進祖國,把祖國的先進地質成果介紹給世界,為民族振興貢獻力量;三是希望大陸的地質學家和海外的地質學家針對礦產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fā)這些現(xiàn)象共同設立課題,共同開展研究,努力破解礦產資源短缺這一難題,努力減輕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帶來的損失,做出當代地質學家應有的貢獻。
美國密西根大學張有學教授代表海外華人、中國地球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致辭,期望能進一步促進海內外地質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推動海內外華人地質學家之間的研究合作,期望中國地學教學與科研能盡早領先世界。
倪師軍校長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并表示做好服務,為大會提供周到的服務。
開幕式后,許志琴院士作了特邀報告《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作為中國構造地質學領域將微觀構造與宏觀構造研究相結合的開拓者,介紹了她對青藏高原的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的隆升與四川盆地6000 m的高差,但是GPS測量揭示龍門山在近代的縮短速率只有<3 mm/a。為此,某些學者用“中下地殼隧道流”觀點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汶川地震的發(fā)生機制。而許志琴院士團隊通過新的橫穿龍門山精細地震反射剖面及4口科學鉆探井的巖芯研究,揭示了龍門山的深部結構為基底和蓋層之間的滑脫和斷坪—斷坡逆沖的組合構造,上部為向東的逆沖疊覆構造。龍門山的隆升與中—下地殼隧道流無關。
張洪濤前總工程師報告了《青藏高原礦產勘查重大進展》,他領導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榮獲2011年度“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自1999年國家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率先開展青藏高原區(qū)域地質調查以來,全國100余個單位,每年上萬人次,突破生命禁區(qū),奮戰(zhàn)雪域高原,以4 km 路線間距,拉網(wǎng)式穿越整個青藏高原,填制完成《青藏1:25萬數(shù)字化地質圖》,地質路線總長50萬千米,面積220萬平方千米,歷時12年,獲得了青藏高原碰撞、隆起演化等海量新數(shù)據(jù),確認了21條蛇綠混雜巖帯,解決了一大批重大地質難題,構建了特提斯演化新模型。
美國地質調查局周義明教授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也分別報告了《中國深??茖W研究的展望與現(xiàn)代熱液實驗室的建立》以及《2008年汶川與2013年蘆山地震的特征及關系》,向與會專家展示了海外華人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學術手段。
兩天會期里,與會科學家就青藏高原生長與資源環(huán)境效應,巖石圈結構探測及深部作用,大陸構造與動力學,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能源開采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勘探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學,地下水資源與潔凈水供給,全球變化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影響,地震與地質災害,地質遺址保護、地質公園建設與可持續(xù)利用,地學研究中的分析與實驗方法的前沿問題以及同位素在地質研究中的作用等12個議題進行了163場交流研討。
本屆大會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香港地質學會、臺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及環(huán)境變遷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海外華人地球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發(fā)起,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四川省地質學會和成都理工大學承辦,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質學會、江蘇省地質學會、西藏地質學會、陜西省地質學會、青海省地質學會、浙江省地質學會協(xi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