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
初中語文教材有時在空白處補上一個以方框形式呈現(xiàn)的“知識鏈接”,加起來總共66個,說明“知識鏈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也是比較重要的。然而,許多教師舍得花大力氣關注文本的品析、感悟、拓展,卻很少關注這些不起眼的“知識鏈接”。它們似乎成了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一、“知識鏈接”的基本特點
1.激發(fā)學習興趣
除少許文學作品外,很大部分的“知識鏈接”是專門介紹學習方法的,卻努力避免抽象的條分縷析。它往往借助生動的小故事、淺顯的言語和精彩的活動設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內化知識,掌握方法。如“說話要有中心”講了“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撇開鄭國的生死存亡不談,而緊緊圍繞滅掉鄭國對秦國的利弊來分析,從而打動秦王,使其退兵,這就是突出了問題的關鍵。學生在會心一笑中,既感受了燭之武的聰明才智,又明白了說話有的放矢、直刺要害的重要性。
2.緊密結合文本
“知識鏈接”放在相應的課文之后,自然就發(fā)揮了文本解讀的支持作用。它通過作者、主題、內容等方面的意義勾連,使學生在遇到“瓶頸”時,能借助這個臺階,作縱向橫向的拓展,加深理解。這在七年級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學生剛進入初中,尚未適應初中的學習方法、學習進度,遇到比較陌生、抽象的學習內容,倘若給予相應知識支持,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之于汪國真的《旅程》、《人生寓言》之于原野的《人生》、《化石吟》之于三張化石圖片,《看云識天氣》之于“云的解說”,就能緩解他們學習上的無所適從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茫然,提高學習效率。
3.完善課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涉及“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但都無法通過相關的模塊加以落實,即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等“閱讀”要求,也難以轉化為具體的實際操作?!爸R鏈接”則使《課程標準》有了物化的保障。如七年級下“朗讀的好處”“要讀出感情來”“朗讀要注意重音”“學習快讀”四個“知識鏈接”,明確了朗讀的作用,分解了朗讀的要求。又如“綜合性學習”中的“口語交際”側重于任務驅動的話,八年級“測一測你的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聽話態(tài)度和習慣”“說話要有中心”“說話要連貫”“說話要簡潔”“說話要講究方式”“說話要看對象”等一系列“知識鏈接”就側重于“口語交際”的方法指導。
二、“知識鏈接”的有效運用
1.隨文而教,彰顯“知識鏈接”的價值
“知識鏈接”的一個重要意圖,是分解學習難點,降低學習難度,并有機滲入對應的文本閱讀。
首先,融入文本閱讀。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將“知識鏈接”作為文本閱讀的有機組成,融入課堂教學。當然,融入只是手段,激活思維才是最終目的。從融入指向看,找準融入的節(jié)點,幫助學生有效理解主題,遷移方法,提升能力。從融入時機看,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智慧,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如“新課導入”時,以之明確閱讀方向;“文本解讀”時,作為知識背景,讓學生靈活類推,準確剖析文本;“遷移鞏固”時,搭建拓展的平臺,讓學生演繹才情,學會學習;甚至以此作為新的知識窗口,透視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增強后續(xù)學習的動力。
其次,依托文本訓練。對操作性強的“知識鏈接”,則立足于文本閱讀,結合具體的言語環(huán)境,探尋規(guī)律,領悟方法。很多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學生情感朗讀的范本。如把《要讀出感情來》放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后面,可謂珠聯(lián)璧合。它告訴我們,只有“把握文章的內容,領悟語句的意蘊”,“把握朗讀的技巧,例如快慢、輕重、長短、升降、停頓等等”,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觸摸文中先抑后揚的起伏、由緩而急的節(jié)奏、由悲憤而昂揚的情感波瀾,進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
2.適當加工,完善“知識鏈接”的作用
“知識鏈接”篇幅短小,內容單一。作為專項知識點,融入文本進行訓練時難免會捉襟見肘,就有必要對“知識鏈接”二次加工,凸顯知識本身的框架體系和操作方法,便于學生理解、運用。所謂二次加工,就是教師從學生現(xiàn)狀和潛能出發(fā),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選擇或者重組,以期教師“教”的內容不斷轉化為有利于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活化的“學”的內容,使“教”與“學”不斷發(fā)生變革和創(chuàng)生,使每位學生都得到有效發(fā)展,以滿足自身生命的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
首先,教師巧妙加工。寫作教學本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教材缺乏完整的指導體系,教師只好利用自身積累起來的經驗、學識和才情,給予學生切實的指導。而關于寫作的“知識鏈接”提供了有力的可行性支撐。教師可以藝術凸顯“知識鏈接”中的合理元素,或有效補充“知識鏈接”中尚不夠具體的內容,突出其教學價值?!爸R鏈接”告訴我們,初中寫作訓練有擴寫、縮寫、改寫、續(xù)寫。它們基于模仿,又不局限于模仿,而是從模仿開始,逐漸過渡到創(chuàng)新。
《學習續(xù)寫》提供的訓練思路是:“熟讀原文,做到故事情節(jié)爛熟于胸,人物性格準確把握,全文旨意透徹理解”,并使“中心事件不變,敘述人稱不變”,“人物性格特征,必須與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發(fā)生變化,也要合情合理”。而這必須與文本相合相契,才能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進而提高寫作水平。教師不妨作如下處理:一是把這個“知識鏈接”移到21課《桃花源記》之后,布置《再入桃花源》的續(xù)寫,使寫作訓練、“知識鏈接”與文本之間有更多的相關性、延展性。二是提供續(xù)寫方法:確定續(xù)寫主題;找準切入點;運用“巧合”“轉折”等手段,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細節(jié);不要簡單重復。這樣的未雨綢繆,使學生的續(xù)寫更有方向感,更具操作性。
其次,學生自主加工。課程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教育經驗,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不斷共同生長、發(fā)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考慮“教”的策略,更要考慮“學”的策略,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放手讓他們二次加工“知識鏈接”,自主梳理知識,把思維層面由“識記”提高到“理解”和“運用”。
語文教學歷來主張“聽、說、讀、寫”的和諧統(tǒng)一,現(xiàn)代社會更強調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要求之一是“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怎樣才算連貫?怎樣才能連貫?僅靠教師的單向灌輸而不予以踐行,學生是很難掌握的?!墩f話要連貫》這一“知識鏈接”本是一個情節(jié)色彩比較濃的場面再現(xiàn),口語交際方法沒有直接點明,而是隱藏其中。但是,筆者并不直接言說,而是分三步引導。第一步,讓學生揣摩三次表達的側重點:第一位闡述“我的家鄉(xiāng)”的特點;第二位揭示其言語的不連貫;第三位提出修改建議(三者之間體現(xiàn)了從問題提出到行為跟進的遞進)。第二步,讓學生提煉語言連貫的方法:根據“魚米之鄉(xiāng)”這一表意中心,合理安排語序,做到前后一致。第三步,鼓勵學生補充連貫語意的其他方法。學生興趣高漲,利用平時積累的學習經驗,加上自主研究、合作討論,得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
總之,利用“知識鏈接”,有機結合文本閱讀、寫作訓練、綜合實踐等,由點到面,由理念到行為,由外在的相機誘導到內在的主動建構,能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鏈接”中的方法,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海鹽縣教育科學研究所)
附表:六冊人教版教材“知識鏈接”分布及內容
說明:數(shù)字表示“知識鏈接”所對應的第幾篇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