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巧元
一、反思綜合性學習教學不足處
傳統的語文學習樣式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大板塊。課程改革之后,又多了“綜合性學習”。在《語文課程標準》里,“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共同組成語文學習的五大板塊。因為它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打開了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之門。它的出現受到了師生們,特別是學生們的青睞。所以大家都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稱之為新課程的亮點,最絢麗的光彩,最美麗的風景線。可就是這樣美麗的綜合性學習,在我們實際教學中所處的狀況并不十分美麗。
1.課前準備——隨意化
我從自身和身邊教師的綜合性學習教學實際中發(fā)現一個共性:綜合性活動上課前,老師都會讓做相應的準備,但往往比較籠統,過于隨意。教師常常就課本當中的某個話題,讓學生回去搜集有關材料,相關文章或故事、相關音樂影片圖片,如果有條件,讓學生將它們制成課件,加以解說。學生按老師的要求收集資料。收集到的部分資料大同小異,有相互抄襲現象;學生對資料本身沒有思考,沒有分析;有的學生甚至從網上直接下載資料卻從頭到尾沒讀過一遍。在綜合性學習的準備階段,教師少了必要的指導,學生缺了應有的分工與合作,學生對資料不加思考與整理,沒有分類與細化,更別說有自己的看法。
2.課堂活動——走過場
學生帶著所找的資料來到課堂,老師們就請各大組派代表上臺展示。也有老師在讓學生呈現資料與成果時,先進行四人小組討論。但是,因為缺少必要的討論指導,并且所找的資料主題多樣,缺少共性,所以學生也很難有取舍。到后來學生往往盲目地將自己所找的資料呈現出來,然后漫無目的地交談了一會兒,最后很“積極”地“你方唱罷我登場”,教師也因為對學生所找的資料不熟悉,缺少預設,所以當學生呈現完之后,教師很難對學生所找的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只簡單地用“很好”、“很仔細”之類空話做敷衍。這樣,熱熱鬧鬧的一堂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很“快速”、很“快樂”地結束了,看似有所得而又無所得。
3.課堂結束——少總結
綜合性活動課應該有別于閱讀教學活動課。雖然課堂結束,但是活動本身應該還未結束。因為綜合性活動它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任。課前準備與課堂呈現,更多的是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的能力,對于寫的要求則相對較少。所以,筆者個人認為,在綜合性課堂呈現結束之后,老師可以通過布置相應的書面作業(yè),諸如以手抄報、書簽等進行活動總結,但是很多綜合性活動課,往往課堂鈴聲響過,活動也就結束,缺少必要的總結。
二、對綜合性學習教學的幾點粗淺看法
1.課前準備時主題應細小化
綜合性學習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即教師在教學之前就要明確自己這次綜合性學習要教什么。但是,光明確這一點還不夠。因為人教版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往往是很寬泛的,大主題下有幾個母題選項,而母題之下往往又可以引發(fā)出許多子題。如果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把這些母題與子題所涉及的內容一一呈現,顯然容量過大,最終必定導致零亂的、花哨的、單一的資料呈現,也就很難培養(yǎng)出中學生應該有的思維高度與整合資料的能力。為了能夠使課堂主題突出,能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思維深度,筆者認為綜合性活動課的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調整活動主題和范圍,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相對單一的主題讓學生準備,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蓮文化的魅力”專題,要求從四個方面完成綜合活動:第一板塊:對蓮的科學探究。在這里,課本編者們?yōu)槲覀儨蕚淞巳舾蓡栴}供探究時參考。比如,千年古蓮發(fā)芽之謎、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以及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等,還啟發(fā)學生自我發(fā)現問題;第二板塊:大家來賞荷。從文學意義上對荷展開認識;第三板塊:蓮文化探勝。從人文意義上對蓮認識,并提出蓮所賦予意義的認識以及對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同意見的認識;第四板塊:編蓮的歌詞并作曲。四個母題如果在一堂課中都要呈現,顯然過多、過雜。如果教師選擇其中二、三兩個母題,甚至只選擇其中的一個主題,并對它們進行編排,教學的時候可能就可以更集中更好地進行探究而非呈現了。
2.課堂活動時思路層進化
明確了綜合性學習的任務之后,學生找資料就會有針對性,并有一定的思考與取舍。不過,學生所找的資料往往還是多而零散的。他們很難通過自己的合作與探究形成一個清晰而完整的過程。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綜合性學習課堂活動之前,老師可根據學生所找的資料按一定的順序編排成一個個相對有序而完整的單元,并預先設計好活動的幾個步驟。比如在綜合性活動“這就是我——真我的風采” 活動時,我們可以將活動流程設計為:歷史篇、現實篇、未來篇、總結篇。再比如,我們在開展“蓮文化的魅力”專題的時候,可以將活動流程設計為:文學作品中蓮的外在形態(tài)美、蓮的內在氣質美、蓮的象征意義三個環(huán)節(jié)。又如我們在開展“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這個專題活動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對和平的呼喚設計為:首先通過圖片、視頻、數字、詩詞故事等,讓學生對戰(zhàn)爭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對戰(zhàn)爭的危害與殘酷產生一種震撼感。其次,學生歷數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人物或者文人在戰(zhàn)亂中追求和平的事或者是他們對和平的正義呼聲。如陶淵明、杜甫、王昌齡、岑參、陸游等等。再次,讓學生立足現實,分析不和平的因素并用各種文體書寫和平之聲。這樣既符合人認知事務的規(guī)律,同時也能使課堂的思路相對清晰。
3.課堂結束后師生注重總結
一般的綜合性學習都應有三個階段即:課前準備階段、課堂呈現階段、課后總結階段。但是,大多數老師在操作的時候往往將它簡化為兩個階段:課前準備階段與課堂呈現階段。其實,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第三階段也相當重要。這個階段,老師可以就前面兩階段同學的表現作相應的點評,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這個階段還可以是老師課后指導學生就前兩個階段的工作做總結,比如說以漫畫、手抄報、總結、作文、主題墻,將自己的成果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作為對課堂的補充,以便于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4.全程教師指導有效化
最后,綜合性學習中,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從頭到尾都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學生畢竟是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少有一開始就會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學生,也少有對任何主題都可以有效設計和組織的學生。學生的能力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顧實際而讓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活動必將變得散漫游離。強調教師在綜合性學習中的積極作為,就是為了落實活動的實效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一系列活動中,教師應該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在一項活動中,教師也應該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我以為教師在綜合性學習中的角色定位應該是:總體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具體活動的參與者和協助者,活動效果的總結者和提升者。
三、綜合性學習的困惑之處
以上是我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點再認識。我在備課過程中,還發(fā)現了許多問題,也思考了許多問題,又因為沒有什么好的辦法,所以今天又回避了許多問題。如: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問題,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的融合問題,包括“語文味”的界定問題等等。真心希望廣大教育界同仁不吝賜教。
(作者單位:寧波市鄞州區(qū)邱隘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