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調(diào)研了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對新課標存在種種誤讀和不讀的狀況,這嚴重影響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高中語文教學既要兼顧到高考也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同時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因此,我們認為,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實施大語文教學的方式。而在實施大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兩個因素非常關(guān)鍵:教師和學生,只有他們具備了大語文意識,才能真正實施大語文教學。
一、教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處熥怨乓詠砭捅蝗藗兌ㄎ粸橹R的傳授者。在新時期,教師的角色開始有了轉(zhuǎn)變,準確地說,教師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gòu)知識的引導者。在實施大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要具備大語文教育的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何為大語文意識?我們認為,首先要有“一切生活中皆有語文”的意識;其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奉行大語文教法。姜舟斌老師曾說過:“以‘大語文觀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有效途徑?!薄笆峙酢蠼滩摹?、“置身‘大課堂”和“胸懷‘大教法”。教師應具有一種“大教材”的觀念。葉圣陶先生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言下之意就是語文的教材不能僅僅局限于教科書,應把眼光放得寬廣點,長遠點。語文的課程資源需要全面開發(fā),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調(diào)動生活的一切可用作教學的資源。
筆者在一位青年教師的課堂上就曾遇到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是一節(jié)寫作指導課——記敘文的細節(jié)描寫。正當授課教師講得投入時,突然不知從哪里跑來了一只貓。先是幾個同學輕聲議論,隨著貓的七拐八繞,課堂一下子就喧鬧了起來。那只貓被學生一鬧,急得沖大家“喵喵”了幾聲,穿過幾位同學的腳邊,這才找到了出口,竄了出去,學生一片混亂。聽課的老師都在揣測這位青年教師如何處理這一偶發(fā)事件。只見那位教師不慌不忙,待學生安靜下來后,該老師順勢一導,讓學生把剛才“貓來了”的場面做一番描寫,注意在其中運用細節(jié)描寫。題目就是“貓來了”。學生一聽,興趣就來了。寫好之后,我們從文中看到了很多精彩的瞬間。這不就是一種大語文教學嗎?當課堂中出現(xiàn)一些新的變故,我們能否因勢利導,運用得當,這就是大語文教學的能力。同樣,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有一些教師,機械刻板。如果那位“遇到貓”的教師,不聞不顧貓的出現(xiàn)和學生的情緒,只是按著既定的環(huán)節(jié)講下去,我們相信學生的思緒不會集中,課堂效果也不會像后來的那樣好。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不是學生增長學識的唯一場所。作為教師,需要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一種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母語學科的領(lǐng)航員,他需要這樣一種綜合能力。借用孔慶東教授在《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論語文教育》中的一句話 “語文教師得是一個雜家、一個專家、一個玩家”。我們認為這也是對欲進行“大語文”教學的教師所提出的要求。只有具備了這樣一種綜合素養(yǎng),才會在語文課堂上游刃有余。
二、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主體,因此除了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教學的意識之外,學生也要有大語文學習的意識:即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師所指定的學習材料中,而要能把自己的生活,一天24小時中所進行的活動都與語文學習相結(jié)合。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學生要有語文學習的“大教材”意識。語文學習強調(diào)“聽說讀寫”各個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在語文課堂,教師進行較多的是語文“讀和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于“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被忽略,這就會導致很多語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上并不是很優(yōu)秀,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在聽與說的能力上相對較差。我們在一份調(diào)查問卷中設(shè)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語文成績和其口頭表達能力成正比嗎?全年級460名學生中有48%的學生選擇了不是。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的語文教學情況存在問題。因此,作為學生一方,在日常生活與人交流的時候,就要關(guān)注自己的表達,試著多聽聽別人對某件事的表述,用怎樣的語氣,使用什么詞匯,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當然,學生關(guān)注生活的細節(jié),更需要教師的提醒。另外,對于學生來說,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有很多也不僅僅來自教材?,F(xiàn)行的考試制度更加注重能力的測試。以2010年全國高考江蘇省語文卷第四題為例: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丹麥國家館,有一尊“小美人魚”銅像。(5分)
(1)“小美人魚”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請以“小美人魚”的口吻寫一段不超過30個字的話,表達對上海世博會的祝愿或贊美。
這個題目考查的就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對生活的關(guān)注能力和平時的積累。如果學生在參觀世博館的時候多留心一下館內(nèi)的雕像,關(guān)注一下講解員的講解,那么也許情況就會不同。以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為例,參觀世博會時有5人參觀了丹麥館,有2個人關(guān)注了館內(nèi)人員的講解,這兩個人在這道題上就會比其他同學更得心應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意識對提高其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養(yǎng)成看書讀報時糾正錯別字和關(guān)注成語的習慣,這些都會在自由閱讀中提升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其次,讓學生具備“社會大課堂”意識,這個大課堂意識是指讓學生把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當成語文學習的課堂。這一點在作文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新聞本身就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另外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的源泉。王家倫老師在《作文就是生活》一書就寫到:教會學生選材是中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說到選材,就牽涉到“生活”,我們認為,不必強求學生如作家般地“深入生活”,只要能立體地觀察、分析本屬于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生活的某一角度,并循序漸進地表現(xiàn)他們即可。細心觀察生活中極其細微的變化,思索探究變化的原因,就能積累很多有用的素材。比如,我們每天上下學途中總要經(jīng)過幾個路口,在等待紅綠燈的幾十秒中,你曾經(jīng)仔細觀察過路邊的廣告牌嗎?你曾經(jīng)仔細地觀察過身邊和你同樣等待的人嗎?做個有心人,也許就這幾十秒,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因此,作為學生,必須具備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大語文”學習意識;而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強化他們的這種意識,讓他們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只有這樣,語文能力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增強。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