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蘭
(焦作市衛(wèi)生醫(yī)藥學校,河南 焦作 454000)
筆者選用的教材是由江迎麗、李玲主編,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婦產科護理學與兒科護理學》。該教材內容依據(jù)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崗位需求,突出“必需”、“夠用”的原則,加強了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充分考慮了中專生的年齡層次、認知基礎和心理特點,使學生易于接受。
本次課程內容選自兒科護理學部分第二章第四節(jié)“兒科常用護理技術”中的嬰兒盆浴法,教學用時45分鐘。
筆者對教材進行了相應處理,在保留教材原有內容和深度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精選嬰兒盆浴法的視頻,截選相應操作步驟的細節(jié)圖片,采用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法,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相關知識。
作為一名兒科護理工作者,給嬰兒進行盆浴是一項基本常用的護理技能。因此,根據(jù)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中職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筆者制訂了三維教學目標,內容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說出嬰兒盆浴法的目的;根據(jù)示教,學生可以正確對嬰兒進行盆浴。
(2)過程與方法目標:操作過程中總結嬰兒盆浴法的注意事項。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操作中保證嬰兒的安全和保暖,體現(xiàn)愛嬰之心。
(1)重點:用盆浴給嬰兒沐浴的方法。
(2)難點:操作過程中如何保證嬰兒的安全和保暖。
筆者的工作是培養(yǎng)臨床護理工作者,對其護理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下,筆者采取了講授法、直觀演示法、情景教學法、實戰(zhàn)操作法、集體討論法、鼓勵法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筆者在講授中突出重點,帶領學生分析探究難點,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選擇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并把本次課的內容放到實訓室來上,使知識更具體、生動,學生充滿興趣。
根據(jù)學生和本次課程內容的特點,在教法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學習、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對本次課的內容實現(xiàn)“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戰(zhàn)練習→總結經驗”,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從而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學情分析:筆者教授的對象是我校護理專業(yè)二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學過解剖學、生理學、婦產科學等相關學科,掌握了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為本次課程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近年來,我校多個專業(yè)多次開展新教改提倡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對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活動并不陌生,能積極參與其中,但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欠缺。
課前準備:為了使本次課程內容更好更快地被學生接受,課堂教學有序進行,筆者在課前以班級小組(5~6人一組)為單位,向每組發(fā)放了1份本次課程的學案,讓學生在上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同時了解整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
(1)展示嬰兒洗浴中心的一組照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播放日常生活中較大嬰兒洗澡的視頻。
提出問題:①視頻中的媽媽在給孩子洗澡的過程中有無不妥之處?②洗澡的目的是什么?
(3)對于問題①,先請學生回答,然后教師點評,引出本次課的內容。
(4)對于問題②,各小組踴躍回答,最后教師總結嬰兒盆浴法。
4.2.1 觀看示教視頻,小組討論 帶領學生觀看嬰兒盆浴法視頻,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給嬰兒盆浴需要準備哪些物品?(2)給嬰兒洗頭時如何防止水流入耳?(3)嬰兒盆浴法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課堂中實行小組比賽,看哪組回答得又快又對,實行加分獎勵。比賽結束后教師板書主要操作流程。
4.2.2實戰(zhàn)演練 目的是強化認識,增加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嬰兒模型進行沐浴法的練習,小組內一名學生操作,其他學生觀看,并及時糾正錯誤。同時,多媒體連續(xù)播放示教視頻,供學生參考。此階段用時較長,但完成后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
4.2.3 情景導入,角色扮演 目的是抽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案例:一名男嬰,出生后第二天,需要你為他洗澡。隨機請一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其他學生觀看后找出操作中的錯誤及不妥之處,看哪組學生找得對且快。
4.2.4 教師示教,鞏固記憶 目的是再次加深學生對本次課程內容的記憶、理解,突破難點。教師示教,分解重點,同時強調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示教后,學生總結本次課的難點,并思考:如何為嬰兒保暖?最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設計保暖方案。
本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強化和鞏固教學知識,對本次課的內容尤其是重難點讓學生自己總結,并自己評價學習掌握情況。
筆者深信“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在本次教學結束后,學生自我回顧操作中都有哪些注意事項,以書面形式寫出報告并上交。
展示一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浴盆,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擴展視野、豐富知識,也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結束本次課程的學習。
本次課程教學過程經筆者精心設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課堂回答問題采取分數(shù)獎勵,小組內一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問題的答案,以達到加分的目的。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本次課教學過程設計環(huán)節(jié)略多,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時間略顯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思考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