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方 李菁 李金河 李曼(.上海邦德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00000)
通過全面了解上海市民辦高校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的具體狀況,有利于為進一步提高上海市民辦高校學校體育調查分析奠定基礎。對上海市各個民辦高校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現狀,課外活動、課余訓練競賽現狀深入了解,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建議,力求尋找適合上海民辦高校實際情況的發(fā)展之路,有助于提高上海市民辦高校學校體育教學整體水平,促進上海市民辦高校學校體育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推動上海市民辦高校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
使上海民辦高校可以更加完善制度,規(guī)范管理,加強民辦高校體育教學宏觀建設;引進人才,合理聘用,加大民辦高校體育師資結構建設;優(yōu)化結構,科學統(tǒng)籌,提高民辦高校體育硬件設施使用效率;遵循教育規(guī)律,引進現代教育理念,創(chuàng)立民辦高校體育教育獨有特色。
以上海市部分民辦高校學校體育課開展情況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是以上海市15所民辦高校中隨機挑選的6所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和學生。
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
(1)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科內容及其體系和教學計劃的要求編寫的教學指導文件,它以綱要的形式規(guī)定了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技能的范圍、深度與體系結構,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的主要依據。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該嚴格按照大綱的相關內容及要求,安排好體育教學活動。通過調查結果得知:6所高校均有制定體育教學大綱,其中僅有21.6%的教師認為制定的教學大綱較為詳細,而有78.4%的教師則認識定制的教學大綱較為簡略。由此可見,各民辦高校對于大綱的定制都有較好的完成,但是對于教學大綱的整體結構還不夠完善,內容過于簡單,還有待改善。
(2)教學計劃。體育課程教學計劃是各個高校根據本校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所制定出的計劃。通過調查得知:上海市6所高校全部根據本校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制定了適合本校的體育課程教學計劃,其中對于教師授課非常有幫助的占5.4%,有點幫助的占29.8%,一般的占43.2%,不太有幫助的占18.9%,沒有幫助的占2.7%。根據訪談得知,體育教學計劃在各個高校學期初都有制定,但是由于各個因素,導致教學計劃在實際教學中未被重視,無法完全按照體育教學計劃執(zhí)行,通常由教師根據各種環(huán)境因素、人為因素的變化隨時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導致體育教學計劃對于體育教學課程安排的實際幫助不大。由此可見,體育教學計劃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并未得到重視,使體育教學計劃沒有進行很好的貫徹和落實,暴露出高校體育教師對于體育教學計劃的執(zhí)行力較差,重視程度不夠。
(3)教學教案。教案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它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體現一個教師教學態(tài)度的標尺。
表1 體育教學教案編寫情況及內容祥簡程度表 (n=37)
根據調查了解到:筆者所調查的6所學校的體育教師都有準備好課堂教學教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說明大多數的體育教師都擁有良好的教學態(tài)度及備課習慣,但是其中教案內容比較詳細的卻只占37.8%,內容比較簡略的則占了62.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現今上海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對教案的完成情況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對于教案內容的重視程度還不是很大,導致大部分的體育教師的教案編寫內容較為簡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中,我們還得知由于受天氣、場地、學生等因素的影響,體育教師會隨時的變更自己的教學計劃,這也反映了教師們對于教學教案的執(zhí)行力較差,隨意性較強,重視程度不夠。
(1)學時安排。我們通過對6所上海民辦高校(建橋學院包括專、本兩科)的調查發(fā)現:其中有5所高校是在一學年兩學期內完成體育課程教學安排的,學年總學時不足80學時,占總數的71.4%,1所高校是在三學期內完成體育課程教學安排的,總學時達90-100學時占總數的14.3%,而唯一達到110學時以上的只有建橋學院的本科專業(yè)。
表2 體育課程授課總學時 (n=6)
根據國家2002年頒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規(guī)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4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guī)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yè)、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由此可見,上海大部分民辦高校與《綱要》規(guī)定的差距較大,開設的體育課程大多都未滿4學期,總學時嚴重不足,充分暴露了上海民辦高校體育課學時安排的不合理,不規(guī)范。
(2)教學目標。體育教學目標是依據體育教學目的而提出的預期成果。通過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排序按重要順序由高到低):34人次即91.9%的人選擇身體健康,28人次即75.7%的人選擇運動技能,21人次即56.8%的人選擇社會適應能力,18人次即48.6%的人選擇運動參與,10人次即27.0%的人選擇心理健康,從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當前體育教育對于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一直被大家忽視的教學目標,在今后的工作中則還需在加強重視。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部分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普遍認為現今學生們的運動能力較差,身體素質較弱,因此身體素質的加強和提高是當前主要教學目標之一。
體育經費使用分析。體育經費的投入數額是直接反映學校對于體育部門支持程度的直接依據,體育經費的充足與否是學校體育工作開展好壞的先決條件。從調查得出:學校年度專項預算占全部體育經費的10.3%,學校按開展體育活動實報實銷占66.1%,市政撥款占22.5%,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民辦高校是在購買器材,保養(yǎng)場地,舉辦體育競賽活動等情況時才申請批報經費,其本身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進行采購和各種體育教學活動的,包括對體育教學進行的改革、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上海市教委則越來越重視民辦高校體育教育的開展和創(chuàng)新,因此對民辦高校體育教育的資金投入也逐漸加大。
(1)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分析。課外體育活動對于鞏固和提高體育課所傳授的知識、技能,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增強體質,培養(yǎng)鍛煉身體的習慣都有重要意義。同時,進行課外體育鍛煉,還能提高學生間的感情,培養(yǎng)團隊協作和集體主義觀念。通過對調查發(fā)現,能經常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中,只占33.7%。偶爾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9.6%;有26.7%的學生從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根據訪談得知,男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要高于女生,大多數女生沒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缺乏對體育鍛煉的了解和體育鍛煉的意識,尚未形成積極主動的鍛煉習慣,這是擺在民辦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方式分析。根據調查顯示,和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方式,占63.5%。獨自參加課外鍛煉的學生也占有10.0%。愿意參加學校體育社團的學生占13.8%。希望有教師指導與組織的只有7.4%,排序在第四位。說明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中大多數選擇有同學或朋友的陪同下一起鍛煉,但是,這種課外體育活動方式是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方式,對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最有力的方式。
表3 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方式調查(n=387)
據訪談得知,很多學生是渴望在課余活動中可以通過教師指導或者參加社團來進行鍛煉,但是由于民辦高校師資力量的限制,體育教師只能對少部分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指導,無法滿足大部分學生;很多社團又因為場地器材等原因無法進行良好的開展及發(fā)展,導致社團數量少、招收人數少等局面。課外活動方式的受限導致了部分學生只能選擇別的方式進行課外活動,降低了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性,甚至有些學生直接選擇了不參與課外活動。
(1)教師結構分析。據調查分析,民辦高校體育教師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在校專職教師;二是校內兼職教師;三是校外聘用教師。被調查的6所民辦學校中,共有體育教師47人,其中專職教師24人,占教師人數51.1%。校內兼職教師10人,占教師人數的21.3%外聘教師13人,外聘教師的比例達到了27.7%,顯然,校內兼職教師、外聘教師的比例過高。首先是校外聘用教師在其他工作單位有專職的工作,不能完全的投入到所兼職的工作崗位,所以校外聘用體育教師所呈現出的是一種缺乏責任心,工作態(tài)度不積極的狀態(tài),對待工作經常會出現遲到、早退的現象。其次由于校外聘用體育教師的性質不能經常與校內專職教師交流互動,導致彼此間的協作溝通能力較差。最后校外聘用體育教師的流動性極強,給聘用學校體育教師帶來很強的不穩(wěn)定性。
(2)教師的職稱和年齡結構分析。由調查得知,上海民辦高校中有教授職稱的教師還沒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為16.2%,講師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為48.6%,助教職稱的教師比例占到了32.4%,其它占2.7%。由此可見,上海民辦高校中具有較高職稱的體育教師很少,雖然這種教師職稱結構不會對民辦高校體育教學和發(fā)展方向有過多影響,但是對于長遠來看,這種體育教師的職稱結構會對體育教師的身心有潛在的影響,造成體育教師地位的下降,以至于民辦高校缺乏對于體育教師的重視。上海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隊伍比較年輕化。調查顯示,21-30歲的教師比例為40.5%,31-40歲的教師比例為32.4%,41-50歲的教師為5.4%,50歲以上的教師為21.6%。由此得出,上海部分民辦高校中的年齡比例主要為中青化,21-30歲和31-40歲的教師占主流,這種年齡結構是有一定的優(yōu)勢的。
(3)教師的工作待遇和工作量分析。教師的工作待遇間接地反映出學校對教師的重視程度,也可以反映學校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和體育學科在學校的地位,更能體現學校對一名體育教師辛勤付出的認同程度。
表4 體育教師是否同工同酬分析(n=6)
調查發(fā)現,有54.1%的體育教師認為他們的待遇相對于其它學科教師要低一些,29.7%的教師認為其待遇相對于其它學科教師低很多,僅有16.2%的教師認為其待遇與其它學科教師差不多。顯而易見,體育教師對自身待遇非常滿意是很少的,很多教師對自身待遇表示不太滿意。在民辦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不僅要教書育人,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考文憑評職稱,參加各種培訓,但是體育教師卻得不到自己滿意的待遇。而民辦高校中絕大部分體育教師沒有和其他教師同工同酬,這樣更影響了體育教師對體育教育工作的態(tài)度和熱情,使體育教師對民辦高校教育失去信心。
《考核標準與辦法》(高職高專)的C級標準規(guī)定:學校應有室內外活動場所每生均活動面積大于4平方米。并且具有風雨操場或綜合多功能體育館、游泳池等,以及相配套的體育器材。
表5 體育場館調查 (n=6)
據高校場地面積調查分析,民辦高校室內外活動總面積為7694 4平方米,在校學生人數為3150 0名,每生均面積僅2.4平方米。民辦高校中最多的每生均面積只有2.8,而最少的每生均面積僅有1.6平方米,說明體育場館設施配置嚴重不足,與上述文件要求的標準相差甚遠。體育教師和學生對體育器材評價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教師和學生認為不能滿足教學與學生分別占了43.2%和19.9%,基本滿足分別占了54.1%和54.4%,滿足分別占2.7%和25.8%。綜上所述,場地器材是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必要物質條件。體育設施和器材的缺乏與簡陋,給實施體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據訪談得知,首先大部分民辦高校體育經費有限,導致體育器材更新頻率較慢,體育器材偏舊。其次因體育場地因素,提高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體育器材種類較少。再次部分民辦高校缺乏體育器材保管負責人,導致體育器材的嚴重損耗。
(1)從上海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來看,各高校都開設了體育必修課程,但部分高校體育總課時低于國家規(guī)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指導思想基本上都是依據本校實際制定,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得到更好的落實。
(2)從調查結果來看,上海市民辦高校的體育組織管理模式有相對完整的構架,但不夠系統(tǒng),對于體育組織管理的重視程度不高。
(3)從上海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結構來看外聘與兼職體育教師人數比例過高,而且流動性比較大,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體育課授課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全職教師年齡結構呈年輕化態(tài)勢,職稱相對偏低。
(1)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安排體育教學課程,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并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體育教學,使得體育教學目標更加的明確和具有可行性,更符合體育教學課程的實際意義。
(2)應加強對課余體育活動的重視,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正確認識,加強體育知識、技能教學的同時,進行體育目的教育;民辦高校體育教師應最大限度的利用學?,F有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學生對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yǎng)。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著重培養(yǎng)本校的全職教師,有效降低外聘教師的比例,提升體育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場地、器材是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硬件設施,充足的場地設施是完成體育教學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支撐。
[1]劉美奮,張華,劉健,劉民生.山東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