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通觀西方美學史,鮮有學者進行以社會美為研究對象的討論,大部分哲人幾乎不遺余力地將目光投向與藝術美有關的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學者是在集中討論“文藝作品何以產生”。早在古希臘,當蘇格拉底飲下毒酒在《柏拉圖對話錄·斐多篇》中問,靈魂是否可見時,克貝為了強調人神有別于是說:“至少對人來說是不可見的”。在充滿了原始宗教思想的話語背景下,這種充滿神話色彩的“迷狂說”得以確立,即詩人或藝術家在神靈的引導下通過“迷狂狀態(tài)”從而獲得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的靈感。以及后來德國狂飆突進時代的天才說,尼采的酒神精神說,柏格森的直覺說,弗洛伊德的藝術起源與潛意識說,克羅齊的直覺表現(xiàn)說,以致二戰(zhàn)后薩特的存在主義,都可以看作是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這同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恰好屬于藝術美的范疇之中,于是西方美學界關注“藝術美”的傳統(tǒng)就更加明確。第二,黑格爾在其《美學》中稱:“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他的現(xiàn)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其次,“藝術的必要性是由于直接現(xiàn)實有缺陷”,以致最終要“把自然美排除于美學范疇之外”。這樣從另一方面說明,看重人類認識能動性的黑格爾欲將除了“藝術美”,這種經過人類思維創(chuàng)造出的美學范疇,之外的其他范疇統(tǒng)統(tǒng)排出在美學研究之外。于是就更沒有提及“社會美”這個概念。第三,即便是像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的“美即生活”這樣的論斷,也并未觸及中國美學界所討論的“社會美”的核心,而且“‘生活’一詞在車爾尼雪夫斯基哪里更多不是指‘社會生活’而是‘類的生命’”。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觀點雖然有力的批駁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美學,卻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解釋,而帶有庸俗馬克思主義色彩。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在西方美學界歷來是以注重美學中的藝術性,即以藝術美為傳統(tǒng)的。直到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美學家,開始關注以人為核心的社會關系總和時,“社會美”的萌芽才算正式產生。
與西方截然不同,在中國美學界,社會美一般都是作為與自然美、形式美并列的一個獨立的范疇被提出。有學者指出:“社會美這個術語,在美學史上過去是沒有見到的,因為過去的哲學家,對于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包括某些社會事物,都稱為自然?;蛘咚麄儾徽J為在自然之外還有什么客觀的社會事物。因而他們認為一切客觀事物的美都是自然美,不認為自然美之外還有什么社會美?!薄鴥让缹W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首先與我國長期受到儒家思想浸染不無關系?!墩撜Z·里仁篇》較早闡釋了儒家倫理道德中的美學意蘊:“里仁為美。擇處不仁,焉得知?”邢昺疏曰:“仁者,善行之大也?!薄睹献印ち夯萃酢愤M而將這種隱含有人倫之美的社會關系,擴大為一種具有更具普遍意義的“王天下”之道: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最終在漢代成書的《禮記·禮運》更提出了“大同”社會的構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禍惡疾棄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當然,在道家思想中亦不缺乏這種性質的思想。《老子》就記述了,與“大道”、“小康”在理論結構上相類似的,可稱為“小國寡民”的社會構想??梢姡谥袊糯枷胫?,社會倫常在不同流派中都占有相對重要的位置,而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家庭和睦、長幼有序、風氣純美,乃至更大范圍的社會和諧,恰巧成為了社會美滋養(yǎng)的土壤,并最終成為其內涵的重要構成成分。其次,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傳統(tǒng),我國美學界對“美學”學科認識即建立在注重世界客觀物質屬性的傳統(tǒng)之上。特別是五十年代“美是什么”的大討論之后,以呂螢、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派美學”日趨衰微,以蔡儀為代表的“機械唯物論”和朱光潛的“主客觀唯物論美學”的光環(huán)逐漸被李澤厚的“實踐論美學”所掩蓋。李澤厚強調美的本質客觀性和社會性的同一,這里的“社會性”也就是突出了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體現(xiàn)出了人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系列過程。后來的學者,以朱立元先生為代表,進一步開創(chuàng)出了“實踐存在論美學”。這樣,“實踐論美學”在中國美學界形成了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更是對美學學科理論體系完善的巨大貢獻。再次,這種現(xiàn)象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關,即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知識作為話語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亟待其現(xiàn)代化轉型。利奧塔說:“隨著后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信息機器的增多正在影響并將繼續(xù)影響知識的傳播……知識的傳統(tǒng)性質已經被改變”,以至于知識或將成為各國對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掠奪后,又一關注的新領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伊格爾頓所說的,假借隱藏在文本背后“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某些觀念性的東西可以從一種文化婉轉地植入另一種文化當中。面對西方話語對美學學科的壟斷,中國學人為了打破這種一元化的話語模式,將中國的聲音融入世界美學學科話語體系之中,進而提出了“社會美”這個西方美學界絕少觸及的美學范疇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了。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思想史歷來注重對以人為核心的倫常關系進行探討,因而在當今社會復雜環(huán)境的刺激下,“社會美”的提出就更具現(xiàn)實意義了。
注釋:
①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
②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95.
③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6.
④蔣孔陽、朱立元.西方美學通史(第五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358.
⑤蔡儀.新美學(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86.
⑥何晏注,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1.
⑦趙岐注,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
⑧鄭玄注,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74-875.
⑨利奧塔.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