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康
二狗說,要不是得知《王的盛宴》導演是陸川,他還真以為是個韓國片。我猜狗哥肯定是把《王的盛宴》活脫脫看成了《王的男人》!
不過,順狗哥視角看,這個《王的盛宴》還真是有點“王的男人”的味道!劉邦、項羽和韓信,三個大男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即使沒有點兒“斷背”的味道,也確實讓人感受到了濃郁的男人之間的那點兒事——韓信背棄項羽投靠劉邦,之后又被劉邦不爽,最后慘死。
那既然是“王的男人”版的《王的盛宴》,自然離不開劉燁演的劉邦這個王。導演陸川果然很會搞,直接讓劉邦在開篇說道:“我叫劉邦,我61歲,是漢朝的皇帝?!逼鋵?,我猜想他更想說:“我是個王,也是個男人,我是管天下男人的男人。”果不其然,故事果然圍繞著一律大胡子、蓬松凌亂得如同雜草的頭發(fā),寬大袍子、各有各不同程度襤褸的男人們展開,其中還穿插著呂后和戚夫人,仿佛紅花兩朵,卻如泣血的玫瑰,圍繞并干擾著劉邦這個王的思維,反而讓陸川鏡頭下的劉邦更像一個精神失常的患者在講述曾經(jīng),在創(chuàng)造歷史。
一個網(wǎng)友直言道:《王的盛宴》說的就是一個精神病在講鬼故事。這種說法似乎有點道理,畢竟善于思考的陸川這次出了奇招,繞開了詳盡描寫人人皆知的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而是用質(zhì)疑視角窺視那段歷史——“修史的人,要對得起歷史”,而且借助劉邦神神叨叨的抓狂恐慌及瘋瘋癲癲式的自說自話來呈現(xiàn),不得不說真像極了一個“精神病”在講過去發(fā)生過和將來可能發(fā)生的種種“鬼故事”,而這些故事湊成了像霧像雨又像風的,誰也不分不清真假到底各有幾分的歷史。尤其,劉燁出色的演技,不僅將一個落魄君主塑造得惟妙惟肖,更讓電影《王的盛宴》變得有血有肉,歷史質(zhì)疑感隨之彌漫開來。
或許,《王的盛宴》本身就是一部“精神電影”,向左一邁就是有質(zhì)疑精神,向右一跨就成了“精神問題”。這種感覺,看來完全要觀眾自己去體會,去咂摸,去玩味——向左看,能看到陸川在重新解讀歷史,借助被心底恐懼擊敗的劉邦這個王殺害忠臣韓信的事,來詮釋“修史的人,真的能對得起歷史嗎?”;向右看,可能卻看到一群男人之間尤其以為首的“屌絲”劉邦能屈能伸,心機算盡,最終算計到快人格分裂,宛若精神病患者。
我想,無論豐盈的精神食糧,還是神神叨叨的精神問題,都算是《王的盛宴》帶給人們的另類感受。與其說這部電影像極了精神病在講鬼故事,不如說它更像一部“辣根電影”——不吃饞,吃了就可能淚流滿面,就可能開始胸中堵得慌,過后卻大呼過癮。畢竟,流傳下來的歷史是修史的人寫下的記錄,而一定不是100%純度的真實。
也正因此,我們有理由向陸川致敬——作為導演的他,借著片中蕭何之口,對《史記》的那段描述提出了諸多的質(zhì)疑:“張良帶著樊噲是怎么沖過十幾郎中”解救劉邦于危難中的?不讓佩劍進入的鴻門宴上,項伯用來擋住項莊的攻擊的那把劍是哪里來的?而歷史上真實的答案是怎樣的呢?在這部為司馬遷署名為“創(chuàng)作”的電影里,陸川似乎也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于是,在影片里,如是有了這樣的著名臺詞——“歷史的真相,往往是隱藏在黑暗里的?!边@句話,恰恰如同一個勇敢的“精神病”講出來的“鬼故事”,真知灼見般閃爍出智慧的光芒。
閱歷史,《鴻門宴》不是一場飯局。看今朝,《王的盛宴》并非一場鬧劇。
【責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