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永霞
(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1450)
傳統(tǒng)語法用“主(subject)、謂(predicate)賓、定、補、狀”六個“成分(components)”來描述句子結構。功能語法學家Halliday [1]68-85提出了句子由“語氣部分”和“剩余部分”組成的概念。語氣部分包括“主語”和“限定動詞”,“剩余部分”包括“謂體”,“補語,“狀語(adjunct)”[1]81。Thomas Bloorand MerielBloor[2]59則明確地提出了5種句子的功能(functions):“主語(subject)”,“限定動詞(finite)”,“謂體(predicator)”,“補語(complement)”,“狀語(adjunct)”[3]。系統(tǒng)功能語法沿襲傳統(tǒng)語法對主語的劃分,但是對謂語的劃分則不同。國內黃國文[4]125對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謂體進行過詳細的論述。謂語是任何一家語言學派所研究的對象。英語是以謂語為核心的語言。本文將“限定動詞(finite)”與“謂體(predicator)”合并,沿襲傳統(tǒng)語法對句子的主語(subject)和謂語(predicate)的劃分,但站在功能語法的角度來討論謂語的多功能性質。
從句子功能的角度,我們將動詞分為助動詞(包括助動詞和情態(tài)助動詞)和主要動詞(包括系動詞與實義動詞)兩大類四小種。助動詞與情態(tài)動詞的分類有模糊之處;系動詞與實義動詞的分類也有模糊的地方,如seem既是系動詞又屬于實義動詞。系動詞到底更多的具備助動詞的性質還是更多地具備主要動詞的特征,也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本文不議。這種劃分與傳統(tǒng)語法對動詞的劃分稍有不同。傳統(tǒng)語法將動詞劃分為四類,但沒有將這四類歸納成兩大類。此外,功能語法還把動詞分為中動、主動與被動。
圖表1動詞的種類
傳統(tǒng)語法把謂語分為:單一謂語和復合謂語。但功能語法認為,這兩種形式都由限定成分+謂體組成,在單一謂語中,這兩種成分是重合的。
傳統(tǒng)語法研究動詞謂語的時態(tài)、語態(tài)、體貌等,一般現(xiàn)在時與一般過去時形式為單一謂語,進行時、將來時、完成時及被動語態(tài)等形式為復合謂語(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助動詞加主要動詞構成)。功能語法將謂語拆開分為稱限定成分(第一個助動詞)與謂體(包含第二個或第二個以上的助動詞和主要動詞)兩個功能部分。其中限定動詞與主語構成語氣部分,謂體與其它成分構成剩余部分。功能語法認為,單一謂語也由兩個部分(限定成分+謂體)重合而成[4]128,如例下(1);復合謂語則由“限定成分(第一個助動詞)+謂體(第二個助動詞或多個助動詞+主要動詞)”組成,如下例(2):
(1)
圖表2單一謂語[4]128
(2)
圖表3復合謂語[4]132
本文將“謂語(predicate)”定義為:限定成分+謂體。并且“謂語”一詞也沿用了傳統(tǒng)語法的英語“predicate”一詞及其翻譯。見例(3)
(3)
圖表4本文謂語的定義:限定成分+謂體
本文對謂語的定義:謂語包括限定成分和謂體兩部分,限定成分是謂語的一部分,不能從謂語中分開。這一定義的理據(jù)之一就來自系統(tǒng)功能語法內部黃國文對單一謂語的解釋(見例(1)):單一謂語也由限定成分+謂體兩個部分重合而成[4]128。單一謂語就是兩種功能重合在一個謂語動詞形式上,重合而成的兩個部分其功能也是重合的,即,單一謂語的謂語動詞沒有助動詞,但也有兩個部分、兩種功能:“限定成分+謂體”;理據(jù)之二是:韓禮德(Halliday)認為動詞be和表示“有”的意義的have的關系句只有限定詞沒有謂體,即,這兩個詞的一般現(xiàn)在時與一般過去式形式只由限定成分 (am/is/are/was/were)或(have/has/had)充當,沒有謂體。這個說法黃國文認為在理論上說不過去[4]131。見例:
(4)Henrywasadoctor
(5)Helen hasa nicehouse.
韓禮德認為上例(4)、(5)中的was與has只是限定成分,不是謂體,其理由是,在否定結構中be和表示“有”的意義的have的否定形式,直接在后面加not構成,如:isn’t,aren’t,wasn’t, hasn’t,hadn’t等。黃國文認為,這里was與has既是限定動詞,同時也是謂體,即是限定成分與謂體的“重合(conflation)”(也稱“合并”——fusion)[4]130。
功能語法不用“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概念來衡量謂語。而用“及物系統(tǒng)”的概念來講謂語動詞分類。及物系統(tǒng)是英語中表示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tǒng),由“過程(process)”,“參與者(participant)”,“環(huán)境成分(circumstantialelement)”組成。及物系統(tǒng)的概念本文不詳議,但在此說明動詞的中動意義、主動意義和被動意義。例
(6)Thebaby stood up.(中動)
(7)Themotherstood the baby up
(8)Thewindow wasbroken by him
(9)Thewindow broke.
(10)Thehousewon’tsell.[4]94;[6]
例(6)只有一個參與者(the baby),動詞即過程(stood up)既不是主動也不是被動,即為“中動”語態(tài)。例(7)有兩個參與者(themother和the baby),且動詞過程為被動形式。例(8)與例(7)一樣,也有兩個參與者且也為被動形式。例(9)、(10)形式上是傳統(tǒng)語法的主動形式,也是功能語法的中動形式,因為只出現(xiàn)了一個參與者。但是這個參與者知識一個目標,而不是施動者,動詞過程(broke)除了目標(thewindow)外總是有一個施動者,無論是人還是自然力,無論是顯性(如例(8)by him)或隱性,它總是存在的。因此動詞謂語或過程broke在這里是一個被動意義的動詞(有兩個參與者與這個動詞broke發(fā)生聯(lián)系)。例(10)的sell有三個參與者(施動者、目標、受益者),這里the house也是目標,故sell是被動意義。
本文討論謂語的定義、分類、形式與時態(tài)。傳統(tǒng)語法用“主(subject)、謂(predicate)、賓、定、補、狀”六個“成分(components)”來描述句子結構。功能語法將句子結構分為:“主語”、“限定詞”、“謂體”、“狀語”、“補語”五種功能。本文將謂語定義為“限定成分+謂體”——采用傳統(tǒng)語法的謂語形式。最后我們討論了動詞謂語的主動和被動意義。
[1]M.A.K.Halliday.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Thomas Bloor and Meriel Bloor,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A Hallidayan Approach[M],London:Edward Arnold,1995.
[3]桂永霞.英語狀語(adjunct)的多功能性質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1,(1):83-88.
[4]黃國文.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謂體”[A].英語語言問題研究[C].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5]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桂永霞.英語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使用場合與意義的差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0,(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