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卓越績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簡稱PEM)是當前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一種組織綜合績效管理標準,該模式源自美國馬爾科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其標桿管理和方法→展開→學習→整合的管理方式能促進各類組織之間及組織內部的交流與共享,持續(xù)提高管理成熟度和經營績效,有效地增強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按GB/T 19580-2004《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中國質量協(xié)會組織開展的全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yè)推薦、表彰活動,對提升企業(yè)經營質量水平和綜合競爭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從歷年獲得表彰的名單來看,尚未出現(xiàn)教育行業(yè)的組織,可見我國教育行業(yè)組織對此標準的參與程度不高。
實際上,教育行業(yè)的中小學校、大學、職業(yè)學校、教育培訓機構等各類教育組織,同樣面臨著質量提高、工作績效和管理效能提升、運營成本節(jié)約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重任,存在引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需求。卓越績效的實施,有助于學校從經驗引領向戰(zhàn)略引領轉變,從校長個人意志轉向集體決策領導轉變,從形式化的規(guī)章制度向標準化、流程優(yōu)化的理性管理體系轉變。
因此,研究教育行業(yè)應用卓越績效準則的現(xiàn)狀、問題及解決對策,將有益于教育類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培養(yǎng),有助于我國教育行業(yè)從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管理水平上與世界接軌,有利于受教育者學習權益的保護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美國最先嘗試將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標準應用于教育。1995年波多里奇辦事處開發(fā)了一套教育試行標準,按此標準在19家教育機構試行后,于1998年出臺了波多里奇教育標準,1999年開始進行教育類組織的波多里奇獎的推動工作。美國各地教育組織參與波獎申請的學校已遍及美國各地,2001年第一次有高等教育機構(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獲獎,到2006年就有115個教育組織提出了波獎申請,截至2009年,已有8所學校獲得波多里奇獎,而且近年來教育領域申請波獎的教育機構數(shù)量在全部申請機構中的比例逐步提高。
新加坡設立的最高國家質量獎名為“新加坡素質獎” (Singapore Quality Award,簡稱 SQA),專門頒發(fā)給設立了恰當?shù)墓芾硐到y(tǒng)和程序,取得全方位卓越績效成果的機構,涉及所有規(guī)模所有類型的組織。其前提條件是先通過新加坡素質評級 (Singapore Quality Class,簡稱SQC ) 。SQC評級的評估標準是根據(jù)卓越績效持續(xù)發(fā)展評估標準( BEACON)中自我評估工具所設定的。如果組織在評估 (滿分1000分)中獲得至少400分,就能獲得由新加坡政府頒發(fā)的素質評級證書;如果獲得700分或以上,組織可以申報接受新加坡素質獎評審,成為新加坡素質獎的候選人,經新加坡特定部門的現(xiàn)場評審后確定是否能頒發(fā)新加坡素質獎。
新加坡教育部明確支持學校參加國家質量獎評選,為鼓勵學校爭創(chuàng)卓越給參與素質評級的學校以每生4新元的補助撥款。新加坡素質獎從1995年設立到2008年,教育行業(yè)已有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獲此殊榮。
目前,我國僅有少量教育機構引入卓越績效模式并進行了實踐。2006年,本科院校山東濱州學院的飛行學院引入了卓越績效模式進行全面管理。2012年深圳市66所學校引入了卓越績效管理,在執(zhí)行過程中他們的體會是 “卓越績效”是一個“提問式和開放性的標準”,即“學校有多優(yōu)秀,這個標準就有多高”。實踐證明,這一標準的應用大大促進了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確保了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
雖然引入此準則的教育機構寥寥無幾,但國內學者敏銳地注意到這一世界動向,開始了對卓越績效準則應用于教育行業(yè)的相關研究。如陳凱華等分析了高等教育卓越質量經營體系的構建思路,朱茂林進行了高等院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樓世洲、溫恒福等關注到美國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對我國學校評價準則構建的啟示,葉少明等在TQC模式和ISO9001的理念的基礎上,引入業(yè)務流程再造思想構建了教學質量管理的卓越績效模式。
縱觀我國歷年國家質量獎的優(yōu)秀單位及申報單位名單,不難發(fā)現(xiàn)制造型企業(yè)是主流,僅有少量的服務型組織,無教育類組織。分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2007年出臺的《全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yè)推薦、表彰辦法》中規(guī)定:“全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yè)推薦范圍為:工業(yè)(含國防工業(yè))、農業(yè)(工廠化的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工程建筑、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及商業(yè)、貿易、旅游、金融、保險等行業(yè)的國有、股份、集體、私營和中外合資及獨資企業(yè)等中國境內的所有企業(yè)?!蔽疵鞔_提出教育行業(yè)。2012年修訂的《全國質量獎評審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質量獎獎項設置有大、中型企業(yè),小企業(yè),服務業(yè),特殊行業(yè),卓越項目獎。”從這次修訂的內容來看,教育行業(yè)應屬于“服務業(yè)”的范疇,但也不明確。而美國波多里奇質量獎的評審范圍1998年明確擴展到教育類組織,1999年擴展到醫(yī)療保健類組織,2007年起擴展到了非營利組織。
卓越績效模式的管理體系術語,與經營性企業(yè)的吻合程度較高,運用于教育行業(yè),在語言體系和評價指標上,則需要作進一步轉換,以反映出教育行業(yè)的規(guī)律和特色。而學校如果作自我的消化與轉化,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技術力量有限,因此有些想引入的學校,也不愿全文采用,只愿選擇性的“借鑒”,這樣一來,申報評審就沒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了,也就失去了創(chuàng)獎的原動力。
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尚未從國家層面推動此項工作,目前僅有深圳市教育局在本地區(qū)推動了此項工作。因此教育行業(yè)從事教育教學管理的人員對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無認知,自然也就產生不了需求、動機和推動力。而前文提到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教育主管部門,都有政策支持和鼓勵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因此學校的參與積極性高、認知普及程度高。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實施初顯成效,高職院校已進入到內涵發(fā)展階段,普通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應該說不同階段的教育都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各階段的教育在管理上都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整。卓越績效模式的引入,將給學校發(fā)展的狀態(tài)帶來變革,使學校從被動型發(fā)展轉向主動型的自主發(fā)展。學校將通過自定目標、自立標桿、自我診斷、自我激勵,不斷追求卓越。
為了加快教育行業(yè)引入卓越績效模式的進程,針對上文分析的三個問題,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我國的基礎教育面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中、高等教育則面臨擴招與教學質量的矛盾、人才的能力結構與產業(yè)結構需求的錯位問題,都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讓學校通過建立標桿共同交流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無疑可以作為學校解決此類問題的一個有效工具。因此,有必要將教育類組織明確納入質量獎評選范疇,通過參與質量獎評選來引導學校主動運用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綜合經營能力和教育質量。這一舉措有益于加快中國杰出教育品牌塑造的進程,達到早日實現(xiàn)中國教育與世界接軌、增強國際互認影響力的目標。
2010年8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的全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l51),在美國教育行業(yè)應用卓越績效準則指南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了《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在教育組織中的實施指南》,旨在將這一通用的評價準則合理轉換到教育行業(yè),更真實地反映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分析各類教育組織特點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2010年《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在教育組織中的實施指南》已完成草案,但由于卓越績效評價準則2012年進行了修訂,此標準《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在教育組織中的實施指南》草案也面臨再次修訂,因此目前還未出臺,希望能盡快出臺此標準以指導教育組織的實施活動。
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應從國家層面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參與此項工作,制定引導和鼓勵性政策,號召各級各類教育組織自覺應用此標準,也應動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實施辦法,以實際行動支持學校主動引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教育。第一步,要形成教育行業(yè)的專家資源庫。由政府組織,吸收一批來自教育行業(yè)的人員成為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評審員,通過評審實踐,培養(yǎng)形成熟悉教育行業(yè)特色的卓越績效專家資源庫。第二步,要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在教育行業(yè)進行卓越績效模式的普及教育。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請評審專家在各級各類教育行業(yè)開展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應用的普及講座,使學校管理者充分深入領會其內涵,產生自主引入的欲望和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