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枝
(九江市171醫(yī)院內一科 江西九江 332000)
血漿置換 (plasma exchange,PE)是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經(jīng)過離心式分離方法,將患者的血漿從全血中分離出來,棄去患者的異常血漿后將血液的有形成分以及所補充的置換液回輸體內,從而清除體內致病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我科從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用血漿置換治療危重且臨床綜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在操作方面如何預防處理不良反應也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現(xiàn)總結如下。
本組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齡16~68歲。其中藥物中毒24例 (有機磷17例、奮乃靜2例、甲胺磷2例、百草枯3例),多發(fā)性骨髓瘤2例,高脂血癥1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9例,蛇咬傷3例,蜂蜇傷1例。
在內科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德國費森尤斯雙針連續(xù)流動離心式血細胞分離機,按照操作程序,穿刺患者雙肘正中靜脈,一側采血,一側回輸。根據(jù)患者血管條件及病情來調整全血流速,全血流速 35~60mL/min,每次置換量1500~2000mL。置換液種類:平衡液、706代血漿、新鮮冰凍血漿,以枸櫞酸-枸櫞酸鈉-葡萄糖溶液(ACD-A)為抗凝劑。
治療前查看病人,根據(jù)病人的一般情況及血常規(guī)與臨床醫(yī)生商議治療計劃,并向病人及家屬耐心介紹治療方法、過程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使病人能夠理解配合接受治療[2]。術中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心率、呼吸及血壓變化,觀察病人情緒及不良反應,及時處理[2]。
本組不良反應12例,占總數(shù)30%。其中血漿過敏反應 5例 (12.5%),心血管反應 4例(10%),枸櫞酸鈉反應2例 (5%),出血1例(2.5%)。
過敏反應是因血漿置換過程中輸入大量的同型異體血漿,血漿中釋放的組胺和血管活性物質,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輸注血漿前遵醫(yī)囑給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靜脈推注或鹽酸異丙嗪注射液25mg肌肉注射,可減少過敏反應的發(fā)生。置換中如出現(xiàn)皮膚瘙癢,全身皮疹應立即停止使用該血漿,減慢置換速度,同時加用抗過敏藥物治療[3]。本組5例患者在術中出現(xiàn)血漿過敏反應,經(jīng)給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靜脈推注或鹽酸異丙嗪注射液25mg肌肉注射后癥狀即可緩解。
心血管反應主要由置換速度快、置換液過量引起,遵醫(yī)囑立即調整血漿置換速度,循環(huán)量、回輸速度、置換液種類和量,保持出入量的平衡[3]。本組4例患者出現(xiàn)一過性低血壓,經(jīng)過調整患者輸液滴速、血漿置換速度等處理后癥狀緩解,恢復正常治療。
由于使用枸櫞酸-枸櫞酸鈉-葡萄糖溶液(ACD)為抗凝劑,枸櫞酸鹽通過螯合鈣離子來阻斷鈣離子依賴的凝血反應發(fā)生抗凝作用[2]。ACD輸入過快或同時含抗凝劑的血液成分回輸過快,超過患者代謝速度,患者出現(xiàn)口唇麻木、手足抽搐[3]。因此在治療開始時,預防性將葡萄糖酸鈣注射液30mL加入液體中緩慢靜滴至治療結束。如出現(xiàn)口唇麻木等癥狀時,應加快葡萄糖酸鈣液體速度或靜脈推注葡萄糖酸鈣 (注:輸液通道應建立在回路側肢體上)。本組2例患者出現(xiàn)枸櫞酸鈉反應時,即加快液體速度后,癥狀緩解。
出血反應主要與病人凝血功能障礙,血漿置換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丟失,抗凝劑使用過量有關[3]。因此對有出血傾向患者減少抗凝劑的應用,ACD-A與血液比例由1∶10調整為1∶15,減慢血漿置換中血液流速,拔針后注意穿刺局部按壓止血[3],時間10~30min。本組1例患者穿刺點經(jīng)過30min按壓后仍出現(xiàn)局部血腫。
總之,血漿置換在短期內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緩解病情并降低病人的病死率[3],可血漿置換也是一種侵入性治療,其治療對象又是病情復雜而危重的病人,因此在血漿置換治療過程中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時處理不良反應,避免意外發(fā)生。
[1]馬軍梅,張克玲,劉澎.血漿置換治療兒童危重癥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對策 [C].中華護理學會第2屆護理學術年會—國際兒科護理學術研討會暨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10.93.
[2]黃建云,鄧暉,高小華,等.血漿置換術不良反應分析 [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07,12(6):455.
[3]吉承玲.循證護理在預防治療性血漿置換急性并發(fā)癥中的應用 [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1,25(11):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