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明,梁 毅,高志敏,何煥民,覃洋海
(南寧市中醫(yī)醫(yī)院骨一科,廣西530001)
股骨干骨折是兒童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由于兒童特殊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治療方式。6歲以下低齡兒童由于骨骼塑性能力強,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1]。皮膚牽引作為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已沿用上百年。但由于兒童皮膚嬌嫩,傳統(tǒng)皮膚牽引使用膠布粘貼時非常容易引起皮膚過敏。不少患兒出現皮膚破潰,不但加重了患兒痛苦,而且需反復拆下重粘及換藥等影響牽引效果,進而影響骨折愈合。因此尋找一種療效更好、并發(fā)癥少、患兒痛苦小的治療方案尤為必要。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襪套牽引結合可塑性夾板外固定,治療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67例,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67例,其中男44例,女23例,年齡4個月~7歲,平均3.8歲。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股骨干上1/3骨折24例,中1/3骨折32例,下1/3骨折11例。骨折類型:橫斷骨折14例,斜形骨折22例,螺旋形骨折18例,青枝骨折7例,粉碎骨折6例。傷后1~6天入院,均采用襪套牽引結合可塑性夾板外固定治療。
1.2.1 治療方案:3歲以下者采用雙下肢襪套懸吊牽引,牽引重量以臀部稍離床面即可。3歲以上根據骨折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體位的水平襪套牽引,上1/3骨折采用外展屈髖位牽引,中1/3采用中立位牽引,下1/3采用屈膝中立位牽引。定期床邊攝X線片,觀察骨折復位情況。骨折功能復位后予可塑性夾板固定于襪套之外,每周1次定期復查X線,根據骨折端重疊及分離情況適當調整牽引重量。一般3~5周有骨痂生長后去除牽引,維持可塑性夾板固定6~8周后,開始逐漸練習關節(jié)功能和不負重行走。
1.2.2 襪套牽引制作方法:選擇長度適合的運動襪,在襪子的踝關節(jié)平面前后各剪開長約8cm縱向開口。在襪子足尖部位剪開一小洞,將系好牽引繩的托板通過踝部縱向開口置入襪子尖端,并從襪尖小洞內扯出牽引繩,形成襪套牽引裝置。在助手牽引下對骨折端進行手法復位,糾正外觀畸形后將帶有牽引裝置的襪子,從足尖部緩緩套入患兒下肢至骨折平面。從襪套近端邊緣1cm~2cm開始纏繞第一層繃帶,再將預留的近端1cm~2cm襪套反折后纏繞第二層繃帶加固。根據患兒年齡及骨折復位需要擺好體位并安裝牽引裝置,牽引重量1~2kg,最重不超過3kg。
1.2.3 可塑性夾板外固定方法:牽引6~12小時后拍攝床邊X線片,了解骨折對位對線情況。若骨折達到功能復位標準,即可在患肢行可塑性夾板外固定,固定方法與一般小夾板外固定方法相同[2]。若骨折復位欠滿意,存在成角或側方移位者可再行手法復位,配合使用壓墊,必要時對夾板重新塑形后固定。
1.3 結果 本組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67例,經襪套牽引結合可塑性夾板外固定治療,均能達到兒童股骨干骨折功能復位標準。治療期間出現皮膚勒痕及輕度壓傷5例,出現輕度張力性水泡2例,疑似醫(yī)用繃帶或襪套等布類過敏,出現輕度紅斑及瘙癢1例,經對癥處理后均未影響骨折治療。隨訪8~36個月,所有患兒骨折均達骨性愈合,愈合時間6.25±1.33周,無髖、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無下肢成角及旋轉畸形,患肢肌力正常,肢體功能恢復滿意。
2.1 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特點及治療要求 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遭受創(chuàng)傷后,組織修復迅速,并具有較強自我塑形能力的特點[2]。骨折愈合與年齡關系密切,就兒童骨折而言,年齡越小,骨折后自我塑形的能力越強。因此,對于兒童骨折的治療,不同年齡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由于幼年患兒大腿肌肉尚不發(fā)達,但組織生長旺盛,血液循環(huán)豐富,骨折愈合快,自我塑形能力特強,因而皮膚牽引、石膏及夾板外固定等一直被當做首選治療方法[3-4]。但是單純采用小夾板外固定,易出現骨折端成角移位、側方移位及重疊移位。因為兒童股骨干骨折多數呈斜形、螺旋形或粉碎性,極不穩(wěn)定,加之肌肉收縮牽拉應力和旋轉應力影響,難以收取滿意的固定效果。單純采用牽引治療,可對抗肌肉收縮的牽拉應力和旋轉應力,能有效解決肢體短縮、成角等問題。但因缺少夾板及壓墊對骨折周圍組織的側方壓力,骨折端也容易出現側方移位及旋轉移位。只有兩者聯(lián)合應用,才能有效地解決肢體短縮、成角、側方移位等問題。本組對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選擇襪套牽引結合可塑性夾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療,符合低齡兒童股骨干骨折的生理特點及治療要求。
2.2 襪套牽引的力學原理 襪套牽引是借助襪套與繃帶組成的聯(lián)合裝置固定于肢體上。依靠其與皮膚的磨擦力、向心性壓力、繃帶約束力及骨突部位的阻力,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使牽引力傳遞到骨骼上而發(fā)揮牽引作用。彈性襪套套入肢體時,襪套擴張變形,產生向心性彈性壓力,縱向牽引襪套時,可在其各垂直截面上產生向心壓力。襪套的織線可嵌壓皮膚,使磨擦系數增大。在加用繃帶纏繞時,由于繃帶的約束作用,可使襪套與皮膚固定更牢固,襪套不易滑動。余棟等[5]經模擬試驗及臨床測試證實,單純用合適網套套入成人小腿作靜態(tài)牽引,可承受2kg重量,加用繃帶纏繞后可承受4kg重量,4周內網套的彈性效應持續(xù)存在。另外由于襪套本身是根據人類肢體設計,其與皮膚完全接觸,有效接觸面積較一般皮膚牽引更大。且皮膚受力均勻,皮膚單位面積上的受力減小,皮膚耐受力增大。減少了張力性水泡的發(fā)生,避免了傳統(tǒng)皮膚牽引所用膠布對小兒皮膚的刺激和過敏反應。
2.3 可塑性夾板固定兒童骨折的優(yōu)勢 小夾板外固定是一種傳統(tǒng)的、有效的外固定方式。它對骨折斷端的約束力能更好地限制骨折移位,維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伤苄詩A板采用高分子泡沫板和金屬鋁條組合而成,具有質量輕、彈性好、可隨意折彎塑形等特點。使用輕質彈性材料制作的可塑性夾板,更加符合兒童骨骼的生物力學要求。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舒適性、耐受性,固定期間,允許骨折端存在一定量的力學刺激,有利于骨痂的形成。此外可塑形夾板經過簡單加工調整后,可適應不同年齡、股骨干不同部位的骨折固定。在皮膚牽引基礎上,加用小夾板固定,可對抗周圍組織的牽拉應力和旋轉應力。并能有效解決短縮、成角、側方移位等問題,并且3~5周后去除牽引而保留夾板固定。由早期的靜力固定變成動力固定,增加了骨折處的生物應力,進一步促進了骨痂和重塑,加快了骨折愈合。
[1]樂勁濤,王英,彭玉蘭,等.非手術治療兒童閉合性股骨干骨折治療規(guī)范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正骨,2010,22(12):5-7.
[2]吉士俊,潘少川,王繼孟.小兒骨科學[M].1版.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11-513.
[3]PooIman RW,Kocher MS,Bhandari M.Pediatric femoral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2422 cases[J].J Orthop Trauma,2006,20(9):648-654.
[4]Frech-Dgrfler M,Hasler CC,H cker FM.Immediate hip spica for unstable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preschool children:still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option[J].Eur J Pediatr Surg,2010,20(1):18-23.
[5]余棟,陳永京,黃志雄.皮膚網套式牽引的研制和臨床應用[J].華夏醫(yī)學,2000,13(6):7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