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家
患者進行食管癌切除之后,一般會以空腸、結腸或者胃來替代食管進行消化道重建,但一般情況下,多采用胃來代替食管[1]。近些年來,以管狀胃成形術來替代全胃在臨床上治療食管癌中得到了普遍應用[2]。筆者以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行食管癌切除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行食管癌切除患者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齡為47~76歲,平均年齡64.7歲。胸下食管癌患者22例,胸中段51例,胸上段13例;病變的長度為3~10 cm。對所有患者在手術前都對上消化道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胸部CT檢查,經過病理的明確診斷。術后的病理分型有:鱗腺癌3例,鱗狀細胞癌83例;術中食管上、下切緣及胃部常規(guī)的冰凍病理的切片檢查,得出:食管上切緣又少量的癌細胞浸潤者2例,其余為陰性;在術前合并有肺氣腫、支氣管炎等肺部疾病者42例,糖尿病9例,高血壓21例,冠心病10例,肝硬化3例。術前有5例接受放療,肺功能、新功能、血清蛋白、血紅蛋白等都處于可以接受外科手術的范圍內。
1.2 治療方法 進行常規(guī)的開胸清掃淋巴結接游離食管,將胃網膜的左動脈、胃右動脈及胃短動脈切斷,保留胃網膜靜脈及右動脈,在外側將大網膜切斷,將全胃游離至幽門下,以直線型的切割吻合器(8038/8048美國COVIDIEN)從胃底胃體交界處處向下進行切割縫合,于大彎側保留胃大約5 cm的寬度,然后將小彎側切除至幽門上胃右動脈第三分支處,將胃做成管狀,其長度保持可以與食管的切斷相吻合。為了防止胃瘺的發(fā)生,在機械切割縫合之后,以1號絲線間斷縫合或3/0prolene連續(xù)縫合漿肌包埋。上述管狀胃的內徑胃3.4~4 cm左右,略微大于食管直徑。然后將管狀胃提到胸腔,于主動脈弓上水平以圓形吻合器(CDH25,美國強生公司)進行管狀胃端和食管吻合,以閉合器(TLH60,美國強生公司)將胃切口閉合。13例胸上段患者于左頸部處切口,進行管狀胃端于食管吻合術。在手術結束之前,把空腸營養(yǎng)管置入空腸近端的腸腔30 cm,將胃管置入胃腔。所有患者都沒有行幽門成形術,在手術結束后的24 h后馬上于空腸管內進行滴注能全力。
本組86例患者,85例康復出院,一例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在手術后的第十二天出現吻合口瘺,并出現呼吸衰竭癥狀,轉入到ICU進行搶救治療。所有患者都沒有發(fā)生返流性食管炎、胃胸綜合征等。在手術之后的2個月后右4例患者出現吻合口狹窄,經過胃鏡下擴張之后情況得到改善。
進行食管癌切除之后的關鍵是進行消化道的重建[3]。該手術因為對消化道的位置及解剖結構進行了改變,將原來位于腹腔的胃提到了胸腔和頸部,就會對患者的消化道的功能造成比較大的影響[4]。所以要選擇符合生理特點的手術方式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是很重要的[5]。筆者在該研究中采用管狀胃代替食管手術,使得胃腔的口徑和食管更加接近,將管狀胃做成一個通道,使得其在解剖上更接近食管功能,并且對周圍的組織器官造成的壓迫比較小,更減肺部壓迫,可以使得肺部充分膨脹,促進了肺功能、排痰的恢復,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采用管狀胃來代替食管的手術方法于傳統(tǒng)方法相比具有:切除部分的胃液潴留比較少,管狀胃的形狀胃下寬上摘,跟原食道更為接近,易于食管床的置入,擴張的程度相對較小,對肺臟和縱膈的壓迫比較小。因為管狀胃的容積比較小,就比較利于肺葉的擴張,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復,以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除此之外,在手術過程中使用的機械吻合法的操作比較簡單安全,縮短手術的時間,減輕了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1] 馮明祥,王群,蔣偉,等.食管切除術后管狀胃不同上體徑路的比較.中華腸外科雜志,2010,13(1):33.
[2] 傅俊惠,黃建豪,吳智勇,等.切除胃小彎的管狀胃加頸吻合治療胸段食管癌前瞻性研究.中國基層醫(yī)藥,2008,15(1):18.
[3] 李文忠,吳堅,羅仕云,等.管狀胃在胸段食管癌中的應用.西部醫(yī)學,2010,22(7):1270.
[4] 袁順達,王海勇,王彬,等.管狀胃在食管癌外科中的應用.浙江實用醫(yī)學,2011,4(6):108-109.
[5] 邵鐵良,李鵬飛,胡新月,等.管狀胃在食管癌手術重建中的應用.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8: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