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梅 劉衛(wèi)平
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是膽道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1]。術后T形管引流的有效護理是促進傷口愈合和患者康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開展膽道手術T管引流共112例,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膽管手術后置T管引流患者112例,男62例,女50例;年齡22~75歲;其中膽總管結石切開取石放T管85例,膽道腫瘤行姑息T管引流6例,膽腸吻合術放T管11例,膽道成形膽腸吻合術T管支撐5例,左肝外葉切除的左肝管殘端膽總管放T管引流4例,膽腸吻合術T管支撐1例。
2.1 預防管道脫落堵塞、保持引流通暢 妥善固定,防止牽拉折曲受壓。如T管堵塞引流不暢,可使膽道壓力增加,膽汁溢出而引起腹腔感染。故應保證引流通暢,定時(每4 h)從上向下擠壓一次。當患者煩躁亂動時,要注意固定患者的雙手,患者翻身、走動時,要注意不能牽拉T形管。一旦有滑脫,馬上告知當班醫(yī)生采取補救措施。
2.2 預防繼發(fā)腹腔感染 手術后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易引起腹腔感染。護理操作應嚴格無菌,保持引流通暢,防避逆行性感染和傷口感染,定期更換無菌體外引流袋,并保持體外引流系統(tǒng)的位置低于傷口平面,引流袋應低于床面30 cm,避免膽汁返流,防止液體逆流回傷口內。保持引流管口及其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如有膽汁滲漏應及時更換敷料,局部涂以氧化鋅軟膏保護,合理使用抗生素。
2.3 注意膽道出血 隨時注意引流液的性狀及數量。交接班要清楚。如在短時流出大量鮮紅色液體應立即通知醫(yī)師,并向患者作好安慰解釋工作,囑其安靜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末梢循環(huán)等變化,記錄出血時間和出血量。
2.4 注意飲食護理 觀察患者全身情況,膽道疾病術后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很重要,引流后膽汁過多的流失,丟失大量膽酸、膽鹽,使消化力低下,食欲差。應注意患者全身營養(yǎng)情況,開始以胃腸外營養(yǎng)為主,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促進胃腸蠕動,盡快恢復腸內營養(yǎng),防止腸粘連。胃腸功能恢復后,指導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飲食。
2.5 拔管的時間、指征及護理
2.5.1 T管引流的放置時間一般術后14~21 d,若有異常可放置21~30 d,特殊情況可適當延長至30 d以上,符合拔管指征時考慮拔除。在試行閉管時,先將引流管抬高,并觀察病情。本組病例多于術后4周左右拔除T管,老年患者延長至4周以上,膽道修補吻合應留置3~6個月。過去主張術后2~3周拔管,近年來由于拔管后膽漏的報道增多,發(fā)生率在45% ~10%不等[2],然而4周以上并不能完全避免膽漏的發(fā)生[3]。因此拔管時間應因人而異。
2.5.2 拔管指征 患者黃疽消失,無腹痛,發(fā)熱,大小便正常,膽汁的日引流量逐漸減少至200 ml左右,顏色呈透明,多為黃色或深綠色,無沉渣及絮狀物,鏡檢無膿球及蟲卵等,在拔管前試夾閉引流管2~3 d,或經T型管膽道造影或膽道鏡證實肝內外膽道通暢,無異常可拔除。拔除后觀察患者的食欲,有無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黃疽出現(xiàn),局部有無滲漏,有無腹膜刺激癥,定期檢查肝功能。拔管時應重視基本操作,防止拔管后膽汁外漏,拔管的殘留竇道可用凡士林紗布堵塞,1~2 d內可自行閉合。我科拔除T型管發(fā)生膽漏1例,經及時對癥處理后痊愈。
2.6 協(xié)助生活自理 生活上應加強基礎護理,經常與患者交談。作好安慰解釋工作,使之身心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囑其早日下床活動,避免長期臥床,預防褥瘡、泌尿道感染??人钥忍嫡撸瑧谋持渑盘?,防止呼吸道感染。
本組1例術后第9天發(fā)生T管被患者不慎拔出,發(fā)生膽道感染1例,膽汁外漏1例,發(fā)生膽道堵塞并感染1例,經采取相應治療護理措施,均順利康復出院。
膽總管探查切開取石T管引流是膽道外科常見的手術方式,具有引流膽汁、控制膽道感染促進局部炎癥水腫消退等優(yōu)點[4],上述患者之所以取得較好的療效除了手術的成功,還得益于規(guī)范化的護理。因此,隨著T管的放置在膽道疾病的治療中的全面廣泛的推行,規(guī)范化的T管護理對減少并發(fā)癥,促進康復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彭立勛,張鵬,于穎.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并發(fā)癥原因分析.中華臨床醫(yī)學志,2005,6(2):36-37.
[2]李可為,施維錦,等.拔T管后膽漏、腹膜炎.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7):423-425.
[3]黃志強.經T管逆行膽道造影.黃志強膽道外科.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9-60.
[4]趙登秋,陳一塵,朱克明,等.36例膽道探查T管引流術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及防治.肝膽外科雜志,2005,13(4):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