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紅 周紅霞
女性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分泌液,它反映生殖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狀態(tài)。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見的陰道炎有非特異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及滴蟲性陰道炎等[1],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婦女們的身心、健康、生活及工作等各個方面?,F將本院2006~2008年某地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門診婦女的白帶涂片進行染色、鏡檢,并報告如下。
1.1 標本來源及采集 標本來自某地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門診婦科患者,年齡l5~55歲,平均29歲,其癥狀主要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或分泌物異味現象、陰部瘙癢等。用窺陰器擴張陰道,由當班婦科醫(yī)生用2支無菌棉拭子取陰道子宮頸管分泌物或后穹隆白帶或白帶較多處分泌物,一支直接涂片于清潔無菌的玻片,片厚薄均勻,自然晾干,另一支盛于有5 ml無菌生理鹽水的一次性試管中,在室溫低時注意保溫,立即送檢。
1.2 試劑 0.9%氯化鈉注射液,由六安華源制藥有限公司提供,革蘭氏染液由珠海黑馬微生物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提供,1% NaOH實驗室自己配制,陰道pH值試紙購自上海三愛思試劑有限公司。
1.3 方法 用直接濕片涂片鏡檢、涂片革蘭染色鏡檢、胺試驗方法對患者白帶的pH值、乳酸桿菌、細菌、霉菌、滴蟲進行檢查分析,操作方法均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2版)》。
1734例患者檢出細菌性陰道炎574例(33.1%),占首位;PH>5.0者492例(28.4%),占第二位;胺試驗陽性475例(27.4%),占第三位;念珠菌病388例(22.4%),占第四位;滴蟲病120例(6.9%),占第五位;淋病24例(1.4%),占第六位。
正常人體陰道內存在著諸多菌群,乳酸桿菌作為正常菌群,維持正常陰道黏膜pH值4~4.5的酸性環(huán)境,形成自然防御功能[2]。若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則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導致陰道炎癥如非特異性陰道炎、真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等[3]。婦科炎癥是女性的常見疾病,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女性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臨床表現主要以白帶增多、有異味、外陰瘙癢、下腹痛等癥狀前來檢查,有的患病數年、甚至數十年,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痛苦異常。
白帶例檢速度快,收費低廉,技術要求不高,非常實惠,是常用的檢查方法。本組實驗結果顯示,細菌性陰道炎排首位(占33.1%),pH>5.0排第二位(占28.4%),胺試驗陽性排第三位(占27.4%),念珠菌病排第四位(占22.4%),滴蟲病排第五位(占6.9%),淋病排第六位(占1.4%)。某地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門診婦女陰道炎中細菌性陰道病陽性率遠高于真菌、滴蟲感染,其可能原因如下:(1)在正常情況下,陰道存在著以乳酸桿菌為主導的多種微生物,它們各自占一定比例,處于動態(tài)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平衡打破,陰道的pH會失衡,導致某種微生物過度繁殖,使炎癥發(fā)生。(2)女性外陰部位皮膚嬌嫩,皮膚汗腺豐富,皺褶多,隱蔽,透氣性差,最容易被病菌攻擊,再加上女性的生殖器、腹腔與外界是相通的,外源性感染可由陰道進入子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壓力大等原因,使身體免疫抵御力下降或陰道菌群失調,病原菌就會乘虛進入而繁殖,造成外源性婦科炎癥。(3)加特納桿菌產生揮發(fā)性胺類物質[4],使陰道的pH值升高,又能抑制乳酸桿菌繁殖,使黏附有細菌的陰道表皮細胞脫落,陰道分泌物增加,從而導致加特納桿菌陰道炎。(4)某些基層醫(yī)院濫用抗生素,在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同時,也把正常菌群殺滅,雖然患者用藥期間癥狀有所減輕,但停藥后,其他致病菌又很快滋生,陰道炎的癥狀再度出現。白帶常規(guī)是目前婦科炎癥檢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對婦科炎癥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的重要方法。
總之,婦科炎癥是女性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高,常給婦的身心帶來傷害和痛苦。為了保護廣大婦女同志的身體健康,減少婦科炎癥的發(fā)生,應加強以下方面工作:(1)定期做白帶常規(guī)檢查,確定陰道清潔度,早發(fā)現、早診斷和早治療;(2)注意個人衛(wèi)生,不要用能改變陰道pH值的洗滌用品;(3)內衣應柔軟寬松,以棉織品為好,避免內衣褲與襪子同洗;(4)避免不潔性交,同房前雙方應清潔衛(wèi)生;(5)避免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免陰道正常菌群失調。
[1] 吳蠡蓀.2011年最新臨床檢驗報告單解讀[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56-57.
[2] 韓秋菊,劉建國.大同市職業(yè)女性 3576例白帶檢查結果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06,22(21):1799-1801.
[3] 張紅梅.婦科白帶涂片染色法與鹽水法的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3):45-46.
[4] 陳珠峰,邵貝貝,郭爭艷,等.婦科白帶涂片超高倍顯微鏡檢查結果分析[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06,17(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