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麗
血管超聲檢查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
葛建麗
目的 探討血管超聲檢查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間收治的140例PICC置管患者為觀察對象, 所有患者均在PICC置管過程中接受血管超聲檢查, 回顧分析患者的血管超聲檢查結果及其應用價值。結果 所有140例觀察對象中, 95例患者0級血管, 35例I級血管, 10例II至III級血管。10例患者超聲檢查顯示有頸內靜脈導管異位現象。結論在PICC置管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用血管超聲檢查, 有助于實現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因而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血管超聲檢查;PICC置管;應用價值
通過外周靜脈行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入的最佳尖端位置應為上腔靜脈中下的1/3處。PICC置管具有靜脈深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安全性和方便性較高等顯著優(yōu)勢, 因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特別是靜脈高營養(yǎng)患者的臨床治療和腫瘤化療過程中。導管尖端位置的合理性和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有助于PICC成功置管。本次臨床研究對血管超聲檢查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 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間收治的140例PICC置管患者為觀察對象, 男性86例, 女性54例, 患者年齡范圍在18歲至82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54.3±21.3)歲?;颊呒膊☆愋桶ǎ?例骨科腫瘤,7例婦科腫瘤, 15例消化道腫瘤, 7例淋巴瘤, 12例鼻咽癌,15例口腔癌, 20例肺癌, 10例乳腺癌, 40例食管癌, 10例其他腫瘤。患者導管尖端均在第7至第8肋的右后側, 留置導管長度在34至57 cm之間。14例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肘正中靜脈PICC導管置入, 116例患者行貴要靜脈PICC導管置入,10例患者行改良賽丁格法導管置入。
1.2 方法 12例患者使用4Fr單腔瓣膜三向PICC導管, 導管長度為60 cm;128例患者使用5Fr單腔PICC導管, 導管長度為65 cm。選用LOGIQ BookXPRO型彩色B超機作為本次臨床研究的超聲檢查設備, 選擇8L—RS型探頭, 探頭頻率設置為8.0 mHz。
全部140例PICC置管囊腫均由PICC專科護士在靜脈導管室內完成操作, 具體操作方法為:向患者說明PICC置管的主要目的, 對患者血管情況和基本病情進行評估, 并囑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指導患者選擇適當的體位, 以及合理的配合方法, 對導管長度進行準確測量, 消毒部位常規(guī)穿刺,將導管置入適當位置后, 對其頸內靜脈情況進行超聲檢查,若患者頸內靜脈無明顯的導管影且回血良好, 可將導絲撤除,固定導管并行肝素液封管, X線片對導管置入情況進行檢查。若患者頸內靜脈有明顯的導管異位現象, 需及時調整導管位置, 在頸內靜脈導管影消失后, 再次實施X線片檢查。
1.3 評估標準 0級指皮膚表面能夠觸及粗直的靜脈, 且固定良好、有彈性、較為柔軟, 靜脈血管凸起明顯;I級指血管易滑動、未變硬, 皮膚表面能夠觸及靜脈, 靜脈血管輕微凸出;II級指血管易滑動且有變硬傾向, 皮膚表面能夠觸及靜脈, 但靜脈血管輕微塌陷;III級指血管滑動、靜脈壓、變硬, 較難觸及靜脈, 血管明顯塌陷。
所有140例PICC置管患者中, 95例患者0級血管, 35例I級血管, 10例II至III級血管。除10例乳腺癌患者以及7例因手臂一側外傷、手術或頸部淋巴結偏大等原因而無法選擇的患者之外, 其余所有患者均實施了雙臂血管準備和評估。本次臨床研究中, 5例患者由于存在語言溝通不良問題,而需要使用超聲探頭對頸內靜脈進行壓迫, 9例患者由于存在頸部腫瘤而導致其置管后活動范圍有限。穿刺完成后, 10例患者超聲檢查顯示有頸內靜脈導管異位現象, 而需要立即對導管位置進行調整, 且X線片檢查證實導管位置良好。
后期的導管維護措施和前期順利穿刺會對患者PICC置管治療的成功率和有效率產生直接的影響, 而順利穿刺主要指的是導管尖端位置的正確性、導管送入順暢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等幾個方面, 因而術前對患者穿刺血管情況進行全面準確檢測, 對于其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1]。PICC置管前不僅應對患者的基本身體狀況進行檢查和評估,而且應參考患者的導管維護條件、治療需要和病情特點對其血管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并選擇相應型號的導管, 確定合適的穿刺部位。PICC導管置入過程中, 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掌握相應的體位配合方法, 避免發(fā)生導管異位現象。對于頸內靜脈粗直、體位配合不到位和頸部活動受限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在其頸內靜脈區(qū)域置入超聲探頭, 通過擠壓對頸內靜脈閉合情況進行清晰觀察[2]。
PICC導管異位的發(fā)生會導致患者出現導管阻塞、靜脈血栓和靜脈炎等問題, 此時需對患者的導管位置進行適當調整, 合理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后, 再次實施血管超聲檢查。在導管置入預定位置后, 通過血管超聲檢查, 對頸內靜脈血管情況進行檢查, 若血管內有強回聲點, 需行生理鹽水靜脈推注;若血管內有異常血流漩渦現象, 需及時調整導管位置,直至血管超聲證實頸內靜脈無導管影。在導絲撤除前, 再次調整導管位置, 以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對于穿刺前未接受頸內靜脈血管超聲檢查的患者, 完成穿刺后, 回血后及時封管, 采取導管固定措施, 并實施X線片檢查。對于一次性穿刺不成功的患者, 在導管位置調整后, 再次實施X線攝片檢查, 從而降低機械性靜脈炎和導管相關感染的發(fā)生率,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避免發(fā)生射線傷害[3]。
綜上所述, PICC置管患者接受血管超聲檢查, 有助于其置管和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降低靜脈炎和臨床感染的發(fā)生率,緩解患者痛苦程度, 且護理人員易于掌握, 操作方法更加簡單, 因而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1] 余力, 超聲引導在PICC困難置管中的臨床應用.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0,21(6):447.
[2] 張愛萍.PICC管的護理和并發(fā)癥的預防.重慶醫(yī)學, 2008, 37(14):1631.
[3] 陳影杰.B超引導下運用改良塞丁格技術植入PICC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6(10):102.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