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珺欣
每逢春節(jié),我們都能見到“幡”的影子。今年春節(jié),我狼吞虎咽吃過年夜飯,便拉上爸爸媽媽匆匆忙忙地趕去南街頭看挑幡。
到了南街頭,那兒早已是人山人海,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人群里“殺出一條血路”,擠到前面。
等了半天,挑幡隊伍終于在驚天動地的鞭炮鑼鼓聲中來了,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圍觀的人群爆發(fā)出一陣陣歡呼聲。
幡身是用一根筆直的毛竹制成的,最大的足有十多米長,頂端是用條帶和竹片制成的六面玲瓏的“小樓亭”,樓亭的每個角各掛著一個調(diào)皮的小精靈——銅鈴。竿身上有七八米長的彩幡,舞動起來氣勢奪人,既像神話傳說中的“哪吒鬧?!保钟袡M掃千軍之勢。長幡高聳入云,表演者手托竿底,前后上下左右旋轉(zhuǎn)不停,“小樓亭”上的銅鈴隨之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那宕囗懧暋L翎瓷先ト菀?,可是舞起來不簡單,表演者有時頭頂長竿,有時肩挑腳踢,有時鼻托牙咬,變幻多姿,身手不凡。但是不管怎樣旋轉(zhuǎn),表演者的動作都是那樣平穩(wěn),臉上不動聲色,使人驚嘆不已。
說起來,這挑幡還有一番來歷呢。明末,“國姓爺”鄭成功迎唐王朱聿鍵入閩,組建“反清復(fù)明”軍,建甌的造船工匠紛紛應(yīng)征入伍。鄭成功渡海收復(fù)臺灣后,一部分士兵返回老家,他們把錦旗競相攀舉,嬉戲玩樂。后來,這種游戲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挑幡。
挑幡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小男孩,他是我奶奶家的鄰居。他的母親經(jīng)常為挑幡隊準備服裝,與挑幡隊的隊長是好姐妹。隊長提出讓她的兒子學(xué)挑幡,可她擔心孩子年紀太小,猶豫不決。大家都說讓他去開開眼界,終于,小男孩參加了挑幡表演?,F(xiàn)在,小男孩回憶說:“開始時,我掌控不了幡的節(jié)奏,現(xiàn)在不光運轉(zhuǎn)自如,還學(xué)會了許多花樣?!彼荒樧院赖貙ξ艺f:“我們挑幡隊獲得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頒發(fā)的榮譽證書,還被邀請到世界各地演出呢!”
挑幡這項民間絕活不僅使海內(nèi)外人民深感親切,還將建甌悠久的文化發(fā)揚光大。我長大也要做一位文化傳播者,讓更多的人了解建甌的文化。
行行出狀元
讀罷習(xí)作,我們不禁感嘆,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小作者究竟怎么寫出挑幡的“絕妙”呢?一寫幡的英姿,空中飛舞,氣勢恢弘;二寫挑幡人的動作,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三寫挑幡的來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四寫“挑幡小子”的成長經(jīng)歷,千錘百煉,終成“神功”。這四點相互呼應(yīng),既有宏觀的“面”的介紹,又有微觀的“點”的描寫,使讀者對挑幡有了全方位、立體式的了解。
(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