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個性教育,老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個人見解和個人表現(xiàn),讓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中得到培養(yǎng),使學生的心智在不斷的“個性化體驗”中漸趨成熟。
[關(guān)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個性教育;學生;個性化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應當“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教育部門明確地提出這一要求和任務(wù),無疑給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開辟了新領(lǐng)域、開啟了新思路。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特性,語文教材選編的大量富有個性的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各具個性的作品,語文教師本身應具的獨有的個性色彩,無形地使得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在實施個性化教育萬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個人的新見解。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對所讀的課文提出新的見解呢?我認為,必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這也就涉及到個性教育的話題了。
個性教育在當今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教育領(lǐng)域中,已并不陌生。它是指尊重、重視學生所獨具的特性(需要、興趣、動機、信念、氣質(zhì)、性格、能力等),并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fā)展其個性,挖掘其潛能的教育??梢姡瑐€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在這一前提下,挖掘其創(chuàng)造的潛能。所以,個性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具體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個性教育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理念。
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個性教育呢?
首先,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老師應該善于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只有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學生才會有積極參與的意識,其創(chuàng)造思維才會活躍,創(chuàng)造力才會有機會得予展現(xiàn)。老師要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就必須要有耐心和愛心,最基本的就是要“微笑教學”。大部分中專學生的語文基礎(chǔ)較差,而且由于語文是非專業(yè)課的緣故,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本來就不強,倘若課堂上老師還板著一副臉孔的話,學生又怎么會有心情上課呢?在壓抑、沉悶的氣氛中,不僅學生無心聽課,就連老師本人也不可能有上好課的熱情,只能敷衍了事了。所以,在課堂上,老師應該精神飽滿,面帶笑容,不應該小看一個微笑的作用。此外,老師要樹立一種師生平等、合作的觀念,不要單純地把自己視為知識的傳授者。其實,師生之間更應該是教學的合作伙伴,這樣就更有利于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譬如,很多老師一開始上課都會以“這節(jié)課講……”來向?qū)W生介紹教學內(nèi)容,實際上,我們大可以換而言之為“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僅僅是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為進一步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調(diào)。
其次,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其學習主體性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非老師,這在所有的教學中都是要注重的,語文閱讀教學自然也不例外。只有讓學生自己閱讀文章,思考問題,才有可能讓其提出新的見解或主張。在講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一文時,我把幾個關(guān)鍵性的問題列于黑板:1、作者為什么要寫紅柳叢“對著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紅柳與冰山有什么相似之處?把紅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義?3、作者詳寫司務(wù)長和“我”“算賬”的過程有什么用意?4、作者為什么要描寫紅柳根燃燒的情形?5、作者為什么要詳細描寫人們挖掘紅柳根的艱難過程?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自己思考后分小組討論,讓他們自己解答,自己評析,而我只是在適當之時起一個引導的作用。這樣,就引導了學生自己沉浸于文本,感受體會到紅柳非凡的生命力及其頑強的性格,感受到文章蘊涵于“挖紅柳”這一事件的深刻含義。又如,在分析《賣白菜》一文的人物形象時,在引導了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chǔ)上,我適時地提出了兩個問題:課文圍繞賣白菜寫了哪些人物之間的沖突?這些矛盾沖突對刻畫母親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分組討論,在討論中總結(jié)歸納出母親堅強、自尊、樸實、誠信的性格特點。在學生對母親的形象有所把握后,讓學生就母親做人行事的原則和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深入把握母親的形象,把文章的人文精神教育落到實處,同時指導學生結(jié)合時代大背景歸納出文章的中心。
再次,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這就決定了他們個性方面必然會有差異。個性的差異也會導致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觀點的不同。在講《警察和贊美詩》時,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留了一個“空白處”,我讓學生抓住這個“空白處”進行想象,設(shè)想蘇比在監(jiān)獄里呆了三個月后會怎樣。有的學生認為蘇比出獄后,正如入獄前被贊美詩感化時所想的那樣,改過自新,踏踏實實地靠自己的勞動生活著;有的學生則認為蘇比出獄后,由于理想再次幻滅,只得自暴自棄,過著從前那種流浪漢的生活;有的學生則認為蘇比出獄后,一開始的確是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了,但由于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的局限性,致使蘇比再次墮落……對于這些各種各樣的答案,我并沒有把它們標準化、統(tǒng)一化,只要他們對自己所設(shè)想的內(nèi)容解釋得言之有理的,都是好答案。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個性教育,就是讓學生能夠調(diào)動情感、展開思維閱讀文本,將作者之言轉(zhuǎn)化為自己之意,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獨特感受,即《語文課程標準》所指的“個性化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個人見解和個人表現(xiàn),讓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中得到培養(yǎng),使學生的心智在不斷的“個性化體驗”中漸趨成熟。
作者簡介:廖麗婷(1978-),廣東梅州人,廣東省惠州農(nóng)業(yè)學校,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