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利華 商愛華
[摘要]研究證明圖式和健全的閱讀模式在英語閱讀理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策略的使用與學生閱讀能力水平成正相關,而元認知策略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策略和使用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和閱讀速度。本文試圖從圖式理論,元認知策略和英語閱讀的關系中探求有效地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圖式理論(schematheory);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strategies);英語閱讀(Englishreading)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一直是英語教學者和研究者孜孜探究的內容。筆者曾對150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就閱讀策略、閱讀模式進行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顯示,約80%的學生不具備科學完整的閱讀模式,67%的學生不能自覺、有意識地使用閱讀策略,而幾乎沒有人有意識地對自己的閱讀學習完成計劃、監(jiān)控、調節(jié)和評價這樣的活動。這說明,建立學生科學健全的閱讀模式和策略,培養(yǎng)其閱讀學習中的自我監(jiān)控與調節(jié)等元認知策略具有突出的現實性和迫切性。
一、圖式理論與閱讀
1、圖式理論
圖式的提出最早見于哲學家康德的著作。而現代心理學研究中最早應用圖式概念的則是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他認為圖式是對先前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回憶是一種建造過程,這種建造來自于圖式。(Carroll,2000:175)巴特利特提出的圖式觀點直到上世紀70年代后期才得到人們的關注,被發(fā)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魯梅哈特對圖式理論重新做出解釋:圖式是認知的建筑塊件,人類的認知依靠記憶中已經存在的圖式。心理學家認為圖式是語義記憶網絡中的一種信息貯存結構,是由一個或多個語義記憶單元高度復雜的網絡綜合構成。無論圖式的概念如何表述,人類在解釋感覺輸入、從記憶中檢索信息、組織動作、決定目標和次目標、分配資源,以及指引處理過程等環(huán)節(jié)都要用到圖式。簡單地說,圖式是個人知識的總和。
根據知識在閱讀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圖式分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三者與閱讀材料的語言、內容、形式相互作用。
語言圖式指的是學習者的文字解碼能力,即理解每個詞義的能力,包括句法、語義、語法和詞匯等方面的知識,即語言的基本知識,是閱讀的低級階段。內容圖式涉及文章的主題內容及背景知識,是閱讀的高級階段。背景知識是內容圖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者的背景知識越豐富,對篇章的聯想和理解就越準確。形式圖式通常也被稱為文本圖式,指書面文本的組織形式或者修辭結構,它包括不同文體的知識,也包括對使用不同文體、語言結構、詞匯、語法和語域的文章的理解,形式圖式強調的是文章的篇章結構、各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
2、英語閱讀理解與圖式的關系
研究表明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在閱讀中對整個語篇的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Hudson運用圖式理論研究外語閱讀的試驗結果表明,圖式是閱讀理解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理解的作用大于外語能力。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中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最終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圖式理論將閱讀心理機制分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式閱讀”三種模式。在“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中,閱讀沿著一個線性順序傳遞,即字母-單詞-詞組-短語-句子-段落-語篇。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中,讀者不是被動地接受、領會文字信息,而是進行積極地思維活動:根據文字提供的線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預測;利用下文內容來證實修正最初的預測,并同時為下一步的預測做準備。這個閱讀過程就是在猜測、驗證、修改、繼續(xù)推測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循環(huán)中進行。交互式模式則認為閱讀是視覺信息和已有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首先從視覺信號的加工開始(自下而上),一旦文字被辨別為可識別的信號,有關語言和常識的背景圖式開始活動并對信息來源進行解釋(自上而下),兩個方向加工內容的比例因人而異,它取決于讀者的知識水平,閱讀速度,閱讀目的以及讀物的內容和難度。
圖式理論與閱讀的關系給我們的閱讀教學帶來很多啟示:閱讀策略的訓練既要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又要充分利用圖式優(yōu)勢、語言知識與背景知識互為補充,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閱讀模式和心理機制,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二、元認知策略與英語閱讀
1、元認知與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拉維爾在元記憶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在最初使用這個概念時,把它定義為:“對認知的認知,即學習者以自身的認知系統為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和調節(jié)。”為了有助于人們了解元認知,弗拉維爾和威爾曼界定了元認知的內容,即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他們認為,個體通過這三個方面的作用或相互作用體現其對認知控制的能力。
從元認知衍生出來的元認知策略,又稱調控策略,主要分為三大類:“計劃策略、監(jiān)控策略和評估策略。”計劃策略是指學習者根據認知活動的特定目標,在該認知活動之前制定各種計劃、預計結果、選擇策略,并構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的方法,如:先行組織、組織規(guī)劃、自我管理和延遲表達。監(jiān)控策略是指學習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依據學習目標對學習進程、學習方法、效果、計劃執(zhí)行情況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監(jiān)控。評估策略是指對自己的認知活動和計劃執(zhí)行情況進行評估及調整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元認知策略是認知心理學家公認的核心學習策略,它是超過認知并能幫助學習者調整學習過程的方法。換言之,元認知策略按布朗的說法就是:“計劃下一步怎么做,監(jiān)控任何行動的效果,檢驗、修正并評價學習過程中使用的策略?!?/p>
2、英語閱讀理解與元認知的關系
許多實證研究表明,閱讀和元認知之間有顯著相關。Brown及Carrell分別采用不同的實證方法,發(fā)現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差的學生相比,在元認知能力及應用閱讀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后者的元認知知識和經驗不如前者。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成功的閱讀者能夠依照不同的閱讀任務采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或技能,更主動地控制自己的閱讀理解過程,并且在閱讀理解出現困難時,能有意識地靈活應用適宜的閱讀策略或技能來解決問題。在完成閱讀任務后還能夠對閱讀理解效果做出自我評估。而不成功者對閱讀策略和技能的使用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不能采取相應有效的閱讀策略來解決問題,對自己的閱讀理解過程也缺少反思。好的閱讀者比差的閱讀者更能主動地控制自己的理解過程,前者能夠調整自己的策略去滿足不同的閱讀目的,積極監(jiān)控自己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成功,并據此調節(jié)自己的閱讀行為。比較高的閱讀理解水平隨著比較高的理解監(jiān)控水平。元認知對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有直接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影響英語語言水平對其施加間接影響。
三、幫助學生豐富閱讀圖式,把握閱讀策略,完善元認知結構
1、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閱讀時被啟動和調用的直觀信息中,學生的語言知識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辨認視覺信號的基本手段,語言圖式的缺乏和不足會阻礙閱讀技能的發(fā)揮。
2、不斷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即語篇信息、語境氛圍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學生的人文、歷史、地理、科技、體育、衛(wèi)生、環(huán)境、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都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
3、重視閱讀過程中的元認知監(jiān)控。學生對通過視覺得到的語言符號進行加工的過程受到學習目標和要求的制約與控制,充分發(fā)揮監(jiān)控的作用是元認知練習中有效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
4、貫徹整體教學的原則。語篇的整體性不僅表現在表層結構或結構層次中詞、句、段等方面的聯系,還表現在深層結構或意圖結構層次中存在的語義中心。語篇理解往往是一個語義整體在話語層面上的一個交際過程的完成。
5、幫助學生掌握綜合閱讀模式。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語篇到語句,從梗概大意到微末細節(jié)充分調用主干圖式和各種相應的分枝子圖式,利用語言形式去構建全文的語義圖像,再利用這個語義圖像去理解段落、句子、詞組、單詞的語言形式。
6、重視語篇中的非語言因素,即推測判定、時空順序、觀點評價、語氣心緒等等,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體會所閱讀的內容,減少理解的偏差。
7、重視讀后活動。在讀后活動中要側重于對課文中語言形式的分析以及對課文的第二層次即意圖層次的理解。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可通過運用內容圖式對課文作進一步歸納:圍繞課文內容開展諸如復述、角色扮演、縮寫等活動,以進一步激活、擴展學生的閱讀圖式,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作者簡介:鄒利華(1972-),女,湖北孝感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