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娜
遷安市趙店子鎮(zhèn)三港灣中心完全小學 河北遷安 064403
遷安市趙店子鎮(zhèn)三港灣中心完全小學處于偏遠地區(qū),在過去的幾年來,這里的教育裝備相對比較落后,課堂教具缺東少西。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fā)展和教育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學校最近裝備了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網絡教室,給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令人振奮和鼓舞。這些裝備為小學數學課程的設計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教學效率大大提高。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能夠開發(fā)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實現自主合作學習,主動融入數學探究活動中。
作為新課程改革實施的主要渠道,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學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小學生活潑好動,學習環(huán)境較經濟發(fā)達的城區(qū)差,教學資源相對缺乏。而數學又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如果教師不講策略,學生的興趣就會降低。如果為了感興趣,全部都是多媒體,那么就會喪失學習數學的本質的東西——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課堂教學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優(yōu)化課堂教學,可以優(yōu)化課堂結構,優(yōu)化教學時間,優(yōu)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解決教學難點等。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大大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它可以向學生展示豐富的課本資源,也可以展示網絡資源;課程資源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圖片的,還可以是視頻的或者動畫的。形象生動的課程資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的靈感,使學生的學習更簡單、更有效。
比如冀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guī)律一課,筆者把商場開業(yè)用Flash做一個簡短的動畫,人物能夠說話,那些彩色的旗、樣式各異的花籃、五彩繽紛的燈籠,用鼠標單擊可以一閃一閃地引人注意,這樣就減少了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觀察和思考。筆者提問:同學們從圖中能發(fā)現什么?學生:彩旗、花籃、燈籠、盆花。再問:這些彩旗、花籃、燈籠、盆花是不是亂擺放的?學生齊答:不是。然后筆者用鼠標一一單擊,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非智力因素。
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經驗和知識技能,針對某些知識點,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講解“加法交換律”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個圖文并茂的故事:“以前有個很小氣的地主雇了一個長工,這個長工是個老實厚道的人。地主在一天中只允許長工吃兩頓飯,為了能叫長工多干些活,地主在早上給長工4碗粥,但晚上休息時卻給了3碗粥,長工很滿意。時間不久,長工覺得待遇不公平,對地主說:‘不公平,給的粥怎能越來越少了?要給我增加?!谑牵刂髟缟辖o長工3碗粥,晚上給4碗粥,并念念有詞說:‘好好干,你的待遇提高了?!?/p>
故事展示完,筆者提問:“你們說長工這樣要求,他的待遇提高了嗎?”學生答:“地主是在偷換概念,長工的待遇并沒提高:4+3=7,3+4=7?!惫P者說:“通過這個小故事得出一個數學規(guī)律:加法交換律。”
數學課堂需要和諧的氣氛和融洽的師生關系。親近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親其道”,從而“信其師”。上課前的師生互動雖為短暫,但如果利用好,能調劑學生的狀態(tài),有助于活躍課堂,消除緊張感。小學生比較喜歡有趣味性的歌曲,如用多媒體播放《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沁人心脾,學生跟著幸福的節(jié)拍在跳動,一張張童真美麗的笑臉像花一樣綻放,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快樂,他們對教師的信任、親近和依賴同樣會感染教師,激發(fā)對教學的熱情。
多媒體網絡教室系統(tǒng)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控制平臺,是一種嶄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為各個學科搭載信息技術提供了寬廣的條件。在現有的計算機網絡設備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師機對學生機實施廣播、監(jiān)控、轉播、語音教學,發(fā)放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
在農村教學的教師都知道,學生上數學課,少幾節(jié)無所謂,可是如果是信息技術課他們會追著你,不上會意見頗大的。筆者利用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濃厚的興趣,天生的樂意操作電腦,樂此不疲的勁頭,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給學生上了一節(jié)信息技術和數學的整合課,課堂上氣氛民主、活躍。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級數學下冊第93頁第6題,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圖(每個小格的邊長表示1厘米):底邊是3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兩組對邊的長度分別是8厘米
和5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上底為2厘米、下底為4厘米、高為3厘米的梯形。
這題是練習課當中的,所以留作了作業(yè),可令人煩惱的是學生畫的方格不規(guī)范,結果也錯得五花八門。在黑板上示范畫方格,講解透徹也不是很容易,再加上學生對此題受挫,有了抵觸情緒,很茫然。筆者得知該班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一年的電腦,對上信息技術課興趣很濃厚,于是考慮借助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教師的幫助下,用Flash做了一個簡易畫圖程序,該程序只有一頁。
教學設計:教師用教師機演示,學生通過學生機觀察、思考(個個躍躍欲試);教師把程序發(fā)放到每臺學生機,且放到監(jiān)視學生機狀態(tài);學生打開教師機發(fā)放的簡易畫圖程序,開始探究畫圖,如有問題可通過電子舉手求助;教師監(jiān)視學生機狀態(tài),如有個別問題,單獨給予處理;最后,學生匯報結果,教師總結評價。
轉化是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轉化思想無處不在,生疏問題轉化成熟悉問題,復雜化簡單,抽象化具體,一般化成特殊問題,一個綜合問題轉化成幾個基本問題,學生學會數學的轉化,有利于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數學的能力和興趣。信息技術直觀便捷,“四兩撥千斤”,可讓學生領悟轉化的思維方法。
如在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筆者引導學生分小組,把圓分成4等份、8等份的扇形。學生分組活動,把圓拼接轉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行,這和最后的結論拼接轉化成一個長方形距離較遠。為了更為直觀,筆者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圓分成4、8、16、32份,學生對拼的過程和結果,短時間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結論: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接時越接近長方形。即:圓可轉化成長方形。
總之,讓信息技術來輔助農村小學課堂教學,定能使農村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主動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農村教育的輝煌添光溢彩。
[1]歐陽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嘗試[J].考試周刊,2011(9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