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高國元,徐恩芹
(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山東 聊城252000)
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教師培訓提供了低成本途徑,遠程培訓已成為教師培訓的一種重要形式。以山東省為例,自2008年暑假以來,山東省已連續(xù)舉辦10萬高中教師全員遠程培訓,由專家和名師組成課程研發(fā)團隊,并按照課程模塊開發(fā)視頻課程。已構架的遠程研修平臺將長期開放,所有參訓教師可享受多種教育專業(yè)化服務。在這種形式的培訓中,教師平均每天學習視頻課程二小時以上,視頻課程無疑成為傳播新課程理念的一種重要手段,如何提高視頻課程有效性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首先需要對視頻課程進行界定。我國學者鐘啟泉將課程定義為:課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受教育者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全部教育內容。[1]根據這一定義進行表象理解,視頻課程應當是視頻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其中既包含視頻教學內容,也包含視頻教學活動及其蘊含的教學情境。
關于視頻課程的有效性,我們借用學者關于有效教學的定義:“有效教學是指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p>
[2]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將視頻課程有效性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表征:一是視頻課程的教育作用,包括培訓效果是否符合培訓目標,學習者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方法,是否改變了某些教學習慣等。二是視頻課程的可接受性,包括學習者觀看視頻課程保持注意力的時間、視頻課程在主講、畫面、聲音等方面的協(xié)調性、吸引力。
1.視頻聲畫效果
清晰準確、穩(wěn)定流暢的畫面是視頻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任何不必要的畫面晃動都會破壞觀眾的觀看情緒,影響畫面的內容表達。在畫面構圖中,能否正確地選擇和安排主體的位置,處理好主體與配體、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將影響視頻畫面美的表達,進而影響視頻的感染力。在進行畫面的色彩構圖時,光色處理不當的畫面會影響人的視覺接收,令觀眾產生不真實的感覺。在視頻課程的表達形式中,聲音元素同樣重要。視頻課程中的聲音均為采錄的同期聲,應起到傳遞畫面信息、講述教學內容、表現(xiàn)教學環(huán)境特點的重要作用。不合格的聲音效果會令人煩躁,降低學習者學習興趣。
2.視頻主講教師
在視頻課程中,主講人成為畫面的主體,他是否能夠表現(xiàn)自如將直接決定觀眾對視頻課程的注意程度。對學習者而言,視頻教學缺乏一種親切感和交流感,不如面對面的觀看與聆聽更直觀和親切,難以激發(fā)自身的興趣。同時,大多數傳統(tǒng)教學中的優(yōu)秀教師不具備鏡頭表現(xiàn)力,無法在鏡頭前表現(xiàn)自如,結果造成表情緊張、肢體僵硬,不能發(fā)揮出正常水平,難以給學習者帶來精神享受。再者,視頻講座錄制的語境多是虛擬語境,主講人不是說給現(xiàn)場觀眾聽,他們的語言活動實質上是一種單向傳遞,無法得到來自學習者的反饋,這種虛擬語境的消極作用會使主講人有聲語言發(fā)生異化,使視頻講座成為照本宣科的背誦,降低學習者興趣。
3.視頻學習內容
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總是存在著鴻溝,抽象的教育理論與豐富的教育實踐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若培訓內容一味追求理論上的提升,而不能適應教師的實際需求,則不能真正培養(yǎng)起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更加關注專業(yè)知識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更加注重情境中的案例學習。而情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離開情境的知識學習,只能記憶一些毫無意義的呆滯知識。教師遠程培訓的教學場景與教師實際的工作場景相差懸殊,只有在視頻課程教學內容的準備中下足功夫,與教師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并通過案例呈現(xiàn)及對案例的分析,給教師身臨其境的感覺,才可能激發(fā)教師學習動力,從而提高視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4.視頻教學組織形式
在學校監(jiān)管與組織力度發(fā)揮不夠的遠程培訓中,學員參與教學主要是通過在網絡中發(fā)帖進行。而分析帖子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復制”、“粘貼”現(xiàn)象非常嚴重,而真正意義上的反思與交流較少,這勢必降低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為了達到人人樂于發(fā)言、人人參與合作的目標,學校應探索有效的多維立體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干預,如創(chuàng)造面對面的交流機會、開設專題研討會等,為學員有效學習提供實現(xiàn)途徑。
1.研究教學環(huán)境下的拍攝要求
在錄制講座時,拍攝人員應提前與主講人進行溝通,了解其需求。在講座中,同一個畫面中人數不宜太多。要靈活利用拍攝角度、光線、鏡頭等多種造型手段以及主體色與背景色的映襯對比關系使畫面產生視覺沖擊力。而在拍攝課堂教學視頻案例時,攝像人員應提前到達教室了解燈光情況,與任課教師協(xié)商有關著裝、攝像機位置、話筒的安裝等。根據TIMSS-R錄像帶研究項目的課堂攝像要求,進行課堂攝像應采用兩臺相同規(guī)格的攝像機,其中一臺主攝像機位于學生位置跟蹤教師行為,另外一臺關注學生事件。[3]攝像人員應提前對各種可能情形的取景進行預設,取景的重點應是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屏幕或黑板上的新信息以及學生的互動。在實驗室拍攝時應簡化背景,特別要注意避開背景中那些明亮奪目易分散注意力的物體。
2.對主講人進行細節(jié)培訓
視頻講座錄制的語境是一個特殊的虛擬語境,會給講授者帶來心理上的陌生感,主講者會發(fā)生語言指向模糊和語言目的失落,陷入令人尷尬的“背詞”、“念稿”的窘境。針對這種狀況,主講人首先要學會運用“給予感”和“傾聽感”,學會在語言中融入主動告知、期待回答、相互探討等有明顯“交流”、“對話”色彩的口吻,并能夠預測學員會有疑問或特別關注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適當停頓,表達出征詢或傾聽的意向。其次,主講教師應發(fā)揮體態(tài)語的潛在作用。主講人的眼神要有細微、準確的變換,手勢要有明確的象征或寓意,體態(tài)語釋放的信息要單一,以免干擾學習者對信息的分辨和感知。再次,主講人應通過訓練提高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語氣要真實、真切,語勢要賦予變化,節(jié)奏要符合學習者的接受習慣。
3.有效利用課堂教學視頻案例
遠程研修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培訓模式,優(yōu)勢是理論資源豐富,但這些先進的理論往往缺少走進課堂去實踐和檢驗的機會,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以課堂教學案例為載體的視頻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途徑。教育主管部門應向一線教師和學校廣泛征集真實的、能夠引起教師共鳴的案例,以這些課堂視頻案例為橋梁,將先進的理論與真實的課堂聯(lián)結在一起,解決自上而下培訓模式中的傳統(tǒng)不足。所選案例應當是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事件,應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甚至包含對這些方法的評價,以便為教師決策提供參考。一個好的案例要把中心集中在一個論題上,做到主題突出,且包含從案例對象那里引述的具體材料,如師生背景的介紹等,以增強案例的真實感,使教師更愿意接觸。
4.發(fā)揮學校的支持作用
課程的實施是將理想轉化為現(xiàn)實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教師缺乏參與意識,課程目標則很難實現(xiàn)。教師學習是以群體為基礎的合作學習、基于問題的行動學習,學校應通過組織學員進行面對面交流等方式作為遠程培訓的必要補充,以提高學員參與感,并降低由連續(xù)觀看視頻造成的視覺疲勞和注意力分散。其次,很多教師在研習之后缺少行為跟進,未能實現(xiàn)從理論向實踐的轉移。學校應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給予教師行動學習的機會。西方學者喬依斯和徐瓦斯的實證研究表明,學校內部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和指導等行為能促使教師將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有意識地運用到日常課堂上。因此,學??梢越⑴嘤柡蠡ハ嗦犝n及說課制度,促使學員完成由實踐反思到行為跟進的轉變。
[1]鐘啟泉.課程與教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2]肖成全.有效教學[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6.
[3]鮑建生,王潔,顧泠沅.聚焦課堂——課堂教學視頻案例的研究與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