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祥翠 (湖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現代陶藝的發(fā)展和現代藝術、傳統(tǒng)陶瓷藝術及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一門綜合了現代科技與新的藝術觀念的文化類型,也是一門具有濃郁時代風格的藝術形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如果想要學生對現代陶藝有個深入地認識和了解,以及充分把握現代陶藝的特性功用的話,那么必須對于它的種種屬性有著充分的理解,對于它的發(fā)展過程有個詳盡的掌握,才能夠對當下現代陶藝的各種風格流派、類型特性等得出合理的結論,做出正確的判斷,只有如此,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在我們逐步由現代陶藝與現代藝術的關系,現代陶藝對傳統(tǒng)陶瓷的傳承,現代科技對現代陶藝的影響等諸多方面來認識現代陶藝的屬性和特征。
現代藝術通常是指出現于19世紀后期,在20世紀初得到極大發(fā)展的、有著工業(yè)文明特征的藝術類型。西方現代派藝術的出現有其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的歷史淵源,是與現代西方社會進程緊密相連的一種文化形式。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后,現代工業(yè)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作為農業(yè)文明時期的高雅藝術在資本的作用下逐漸成為一種普通的商品進入了市場,其多樣的藝術題材,多元的審美意識,使得現代藝術在形式語言和內容再現上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另外,工業(yè)社會中新興的科學技術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改變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他們的視野延伸到更加宏觀也更加微觀的世界之中,因此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chuàng)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己所面臨的新世界,這讓現代藝術作品的深度及廣度較之以往都得到擴展,繪畫面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內容;第三,現代哲學的發(fā)展對于現代藝術也帶來莫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他們消極頹廢的思想認知是導致現代主義藝術產生的溫床,沒有他們的搖旗吶喊,現代主義的藝術則不可能形成如此強大的規(guī)模,也不可能如此深刻的再現時代特征。
這些哲學家中,對于人類思想、對于現代藝術的產生有著直接影響的有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弗洛伊德、薩特等人。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是表現主義藝術風格產生的理論依據;尼采的超人哲學,則直接啟迪了未來主義的萌芽和發(fā)展;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對人的精神領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被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奉為圭皋;柏格森“非理性主義哲學”對現代工業(yè)文明帶來的負面和傳統(tǒng)價值觀的徹底否定和背叛,傳遞出的反叛意識成為達達主義的理論指導。這些哲學思想不僅洞徹了人類社會的黑暗及人性的罪惡,同時也摧毀了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其所倡導的個體自由的理論,被藝術家們奉為經典,并成為指導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隨心所欲展示自我主觀意識的思想載體。
除了表現主義、達達主義外、超現實主義外,還有野獸派、立體主義、構成主義、表現主義等等諸多的流派,它們一同構成了現代主義蔚為大觀的局面,現代陶藝就是在這種藝術潮流的攜裹下應運而生的?,F代陶藝的興起,與現代藝術大師們的參與和推動密不可分,法國雕塑大師羅丹、印象派繪畫大師德加和雷諾阿、后印象大師高更(有現代陶藝專輯出版)、以及野獸派的馬蒂斯、風格多元的畢加索、超現實主義的米羅、存在主義雕塑大師賈科梅第、直至近代的塔皮埃斯等,都曾熱情得參加過陶藝創(chuàng)作,尤其是畢加索,以畫入陶,將傳統(tǒng)制陶工藝與雕塑相融匯,將平面繪畫與立體造型結合,為陶藝的發(fā)展提供了諸多的可能性,對后人影響深遠。
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家的介入大大促進了傳統(tǒng)陶瓷藝術的現代轉型,使陶土、釉料這樣一些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媒材及其種種成型燒制方式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逐漸形成了一種既能傳承傳統(tǒng)精神文脈又能吻合現代視覺經驗、表達現代思緒和情懷的獨特藝術語言,為陶藝的發(fā)展起著不可低估的引導和促進作用。畢加索直接影響了沃克思、安納森等第一代美國現代陶藝的先驅們,米羅的東方情結則影響著遠在日本的八木一夫,直至后來的陶藝進入公共環(huán)境領域。本來現代就陶藝的發(fā)展是深受現代美術運動的影響并與之密不可分,因為大師的加入則將現代陶藝與現代藝術發(fā)展的親密關系變得更為融融。
在西方有一個被普通認同的觀點,即現代陶藝表達起始于1954年,以彼得·沃克思受聘任教于洛杉及磯縣立美術學院(后改名為奧蒂斯美術學院)并啟動被后人所稱道的“奧蒂斯革命”為標志。正如白明先生所指出,沃克思受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和行為畫派的影響,嘗試并實踐一種完全拋棄傳統(tǒng)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審美,以放任、偶發(fā)、自由的形式充分體現粘土的率性表現及展示藝術家情感觀念的新風格。他以這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作品風格融合李基和濱田莊司的哲學主張和審美及行為派畫家的表現方式,他的這種風格被史學界劃為抽象表現主義。這種徹底脫離陶瓷的實用功能,遠離傳統(tǒng)意義的造型完整和工藝技巧美感的作品一經問世就吸引了眾多的年輕陶藝家,并掀開了美國現代陶藝的新篇章。
與此同時,在東方的日本,以八木一夫為首的日本現代陶藝的旗手們,也不約而同地進行著全新陶藝的實踐。同樣是1954年八木一夫的《薩姆薩先生的散步》問世,在陶藝界引起震動,八木一夫開創(chuàng)了無實用性純造型陶藝的先例,展示了泥土的多樣表現力,大大開擴了陶藝創(chuàng)作的視野。
作為一種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藝術形態(tài),陶瓷的發(fā)展有著上萬年的歷史。漫長的歷程中,陶瓷藝術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形式,如樸拙生動的漢代陶塑,如雄渾瑰麗的唐代三彩,再如姿彩斐然宋代五大名窯和六大窯系,濃艷飽滿的元代青花,風格類型多樣的明清瓷繪等。這些陶瓷藝術自成體系,但它們之間在形制、構成及彩繪藝術上又彼此影響,逐漸構成了完備的體系和形式,譜寫了中國陶瓷史上最為絢麗燦爛的篇章,成為中華文明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陶瓷藝術同樣璀璨奪目、獨樹一幟,對于人類的文明的進程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在數千年的積淀和發(fā)展中,傳統(tǒng)陶瓷的藝術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實用的生產模式,如配料、拉坯、成型、彩繪、制釉、燒成等工藝流程,這些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面向未來的出發(fā)點,古代陶瓷留給今天人們的遺產是多方面的,只有立足于民族傳統(tǒng)深厚的基礎之上,今天的我們也才能夠走的更遠。民族血脈的積淀會為藝術作品留下抹不去的痕跡。對自身傳統(tǒng)的完全否定,帶來的未必是現代陶藝的繁榮,反而會有失去藝術家立足之本的危險,這種精神根基實際上正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動力。失去原動力的藝術作品其表現力是蒼白和徒有其表的。
鑒于此,我們在現代陶藝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知識有著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習吸收傳統(tǒng)文的精髓,理解傳統(tǒng)陶瓷藝術對于我們今天陶藝創(chuàng)作和建設的巨大意義。任何一種文化脫離了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遠離了自身的土壤,它的語言表達、思維的展示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自身的生命力也就會面臨很大的局限性。
海德格爾說過,任何一種文化只有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中,才能夠得到快速的發(fā)展,也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雖然現代陶藝在性質上、特征上更加符合今天我們的審美意識,符合時代特征,有著更多的現代語素,但是離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我們就失去了發(fā)展的根基,一種脫離歷史的文化是一種盲目的文化,尋找不到方向的藝術,剩下的只有盲從,而文化的盲從是一種非常可悲的狀況。充分利用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發(fā)揮我們特有的文化優(yōu)勢,將中國陶瓷藝術特有的魅力傳承下來,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藝術,而繼承的最好方式就是創(chuàng)作出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時兼具時代性的作品來,這是我們走向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和方向。
對現代陶藝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現代科技的影響。我們知道,陶瓷藝術與其它工藝美術一樣,是藝術和科技的結合的產物,在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史上,新科學新發(fā)明往往能對陶瓷文化的進步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在我國制陶史上,陶瓷領域的第一次技術飛躍應該是輪制技術的出現及采用,當快輪第一次出現在制陶業(yè)中時,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成品率,并連帶相關的制陶工藝快速發(fā)展,迎來第一個革新和發(fā)展高峰期。這一最突出的成果體現在龍山文化的黑陶制品上。龍山文化的各類快輪制作的杯、罐、尊等器皿,線條勻稱、胎體厚薄一致,口沿極薄,造型挺拔優(yōu)美,被視為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陶瓷精品。對于科學技術非常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來說,也是同樣感到不可思議,為黑陶的這些精湛技巧感到驚訝和震撼,這就是技術帶來的巨大成就??萍嫉陌l(fā)展帶來新工具、新材料、新技術的發(fā)明,能夠為現代陶藝的發(fā)展提供新的契機。
除了快輪技術外,科學的燒造工藝的出現,也使得傳統(tǒng)的制陶工藝得到質的變革,取得了革命性進步。我國成熟的瓷器最早出現于東漢晚期,地址是浙江地區(qū)的越窯。較之早期的平地堆燒和原始的豎窯、橫窯,此期越窯采用的是龍窯,它的結構更加合理嚴密,升溫條件也更好,這有利于高溫瓷器的形成。元明清時期,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各類新工藝、新科技也被廣泛運用到陶瓷生產領域,陶瓷生產出現了競相發(fā)展的勢頭,青花、釉里紅、了古彩、粉彩、新彩 裝飾技術的廣泛應用,開辟了陶瓷領域的一個新的局面。
進入現代以后,科技的發(fā)展更是突飛猛進,這也為現代陶瓷的發(fā)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現代陶藝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如日本陶藝家松井康成的嘯練系列作品,美國人瑪麗蓮·萊文各類“皮革制品”等,無不是現代科技條件下的產物。此外,印刷技術的引入,使陶藝表現力大為增強,幾乎達到亂真的效果。特別是激光照相排版技術的應用使絲網印刷技術得以在復雜的陶藝造型上運用。如三島喜美代的作品就是利用絲網印刷的報紙和圖片進行裝飾而燒制而成的,各種折疊揉皺的報紙、卡通畫冊、印刷品包裹著各種包裝紙箱和酒瓶、廢棄的水泥柱、壓成方塊處理的垃圾和貼滿印刷品的方磚等都讓人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沖擊。
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向學生認真講述科技進步對陶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技術(包括成型、裝飾、燒制等)、材料(包括原料、釉料等)、工藝等不僅能夠深化陶瓷藝術的科技含量,同時也拓展和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表現語言,促進陶藝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陶藝不但有著藝術的審美選擇,也需要科學的精確控制,其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技術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任何一種文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它所成長的環(huán)境,現代陶藝亦然。處于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新千年,現代陶藝的發(fā)展在面臨挑戰(zhàn)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陶藝發(fā)展離不開陶藝教育,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教育的職業(yè)陶藝工作者,僅以在實踐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對現代陶藝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淺知拙見,以期對陶藝教學有所裨益。同時,也由衷期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現代陶藝的建設中來,中國的經濟成長使文化變得加倍多姿多彩,倍加寬容而具風度,我們用陶藝的載體各抒已見,配合證實著這類文化風度的存在:包容萬象、生生不息。
[1]原著 H·H·阿納森翻譯.鄒德儂等.《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3).ISBN 978-7-5305-0044-6.
[2]左正堯.《超越泥性》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1).ISBN 7-5356-1804-9/J·1684.
[3]白明.《世界現代陶藝概覽》江西美術出版社,1999年.ISBN 7-80580-575-X/J·537.
[4]皮道堅.《拓展眼界的當代陶藝》 陶瓷在線網.
[5]白磊.白明.《中國今日陶藝》 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12).ISBN 7-80690-141-8/J·1036.
[6]馮先銘.《中國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ISBN:97875325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