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迪 (廣東省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眾所周知,雙簧管是木管樂器中的抒情樂器,它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并普遍應用于管弦樂隊。雙簧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出現(xiàn)之前的上古時期。雙簧管的祖先樂器應該算是歐洲古希臘的奧羅斯管(Auios),古羅馬的特比(Tibia),古埃及的哈里。又有人說,起源于印度的肖姆也是雙簧管的祖先。十七世紀中葉,法國人將一種小的肖姆改進后命名為Oboe ,后經(jīng)雙簧管的制造商布費與雙簧管演奏家巴列先生合作,對管身音孔大小和位置,利用音響學原理進行了改進,并安裝了八度鍵,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從而,為雙簧管能夠發(fā)出優(yōu)美聲音,找到了正確的音程關系和簡便的運指法。后來,通過波得和特利波對雙簧管的進一步改革,制造出了現(xiàn)代雙簧管。17世紀末,它正式成為了樂隊編制中的固定樂器。
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chǎn)生的。聲音是由聲波頻率( 人能夠感知的聲音音頻在20Hz-20000Hz之間。低于20Hz為次聲波,高于20000Hz為超聲波)、聲波振幅、發(fā)聲物體的材料及結構所構成的。樂音是一種和諧悅耳動聽的聲音。樂音具有聲音的基本屬性,說到底它是聲音的一部分。樂器是能夠產(chǎn)生樂音的器物,有資料表明,現(xiàn)代樂器和人聲的聲波頻率范圍是在20Hz至5120Hz之間.其中能夠達到20Hz的樂器很少,它們應該是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管風琴,鋼琴的音域下限,能夠達5120Hz的樂器亦很少,它們應該是鋼琴,短笛及小提琴音域上限。(是否詳論)
既然樂音的本質是聲音,它又是聲音中的一部分,組成樂音的并與聲音有直接關系的三種要素是:1.音調,它是由聲音的聲波頻率決定的,一種聲波頻率只能產(chǎn)生一種音調,即一種音頻只能產(chǎn)生一種樂音音調;2.音量,它是由聲波振幅決定的,一種聲波振幅只能產(chǎn)生一種響度,即一種響度只能產(chǎn)生一種樂音音量;3.音色,是由樂器本身的材料和樂器特有的結構所決定的,一種材料對應的一種特定結構的樂器所產(chǎn)生的音色是具有唯一性的。依據(jù)上述理論我們可知,作為交響樂隊中重要成員的雙簧管,所產(chǎn)生的樂音具有獨特性,所產(chǎn)生的音色具有唯一性,即不可替代性。
大家都知道,由于雙簧管具有歐洲民間牧笛和蘆笛聲音的特質,以及具有秀美純凈,甜美親切,極富于田園風味的音色,它在交響樂隊中享有“美女”之美譽。所以亦倍受人們的珍愛和寵幸。加之由于它所具有的特定結構,決定了它在眾多樂器中,純屬嬌嫩的大家閨秀,且不說它生產(chǎn)加工的難度。我們知道,雙簧管主要是由管體、指鍵、哨片三部分構成的。
雙簧管的管體是用產(chǎn)自極為稀有的優(yōu)質烏木、紅木所制成。由于管孔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管體的結構設計技術難度較大。管體的加工工藝、生產(chǎn)工序也較為復雜。僅就原料木材在加工前,所需要進行內(nèi)應力失效處理極高的技術難度,管體的整體加工難度之大就可見一斑了。生產(chǎn)加工并需要精度極高的諸多專用設備完成。
指鍵是由合金材料,通過精度極高的精密鑄造加工后,經(jīng)電鍍表面裝飾處理制造而成的。
大家知道,哨片是雙簧管的“聲帶”,是其“心臟”部件,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演奏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它的制作難度更高。
嬌嫩的哨片制作,幾乎是在極其特殊甚至是接近于苛刻的生產(chǎn)條件下進行的。首先,用于哨片制作的原材料葦子,在世界上只有極少數(shù)地區(qū)和國家才有,其中法國的蘆葦被各國公認為上乘。哨片的加工過程更是復雜,僅制作的專用工具就有十余種,例如;刨葦機;成型機;修簧刀;燙椎;測量表等等。一枚合格的哨片要經(jīng)過:葦子的選擇及存放;船型葦片成型;葦片浸泡捆綁;葦片開口及振動發(fā)音;哨片手工修整;厚度檢測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即使有了合格的哨片,要想演奏出高質量的樂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雙簧管的哨片很小,而用于制作哨片的葦片很薄,哨片的風口又較狹窄,受外界環(huán)境條件影響最打(如溫濕度的變化因素),所以該樂器十分精致和敏感。演奏者在演奏時,哪怕是有一點點感到局促,操作時哪怕有很小的誤差,也會對其音質和音色產(chǎn)生很大影響。
然而,既然雙簧管即難生產(chǎn),又難搭理,人們還不顧一切的去制作它,去照顧它,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充分說明了它具有高貴的“大家閨秀”價值。
由于它的音色著實迷人,所以曾經(jīng)吸引了眾多大牌著名的作曲家無不趨之若騖,積極為該樂器譜寫獨奏樂曲。例如,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樂》中充滿恬淡田園風味片段,是充分展示它的優(yōu)美音色的典范。使得任何聽過該曲子的人均難以忘懷。另外,如《愛格蒙德》中的真摯感人和富于表現(xiàn)力的樂段,更是令聽眾贊嘆不已。另如,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樂中,采用雙簧管最令人難忘的旋律就是《天鵝湖》,其中的獨奏片段更是悲哀而富有歌唱性,還有他的第四交響樂第二樂章中的獨奏片段,更是令世人為之陶醉。
由于雙簧管的音域可從低音降B音到五線譜的上加三線G音,它的中音區(qū)具有豐富而優(yōu)美的共鳴。它略帶鼻音,清澈、圓潤、豐滿的音色,十分優(yōu)美而親切,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以及極強的穿透力。所以,雙簧管在交響樂隊中,有時,即使只吹奏幾小節(jié),甚至就幾個音符,也能達到非常完美的效果。雙簧管時常擔任旋律的獨奏段,有些樂曲中的主旋律也是在雙簧管的掌控之下。它的連音斷奏更有特色,它演奏抒情音樂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絲毫不遜色于其它樂器,在交響樂隊中與任何一種樂器結合演奏,也不失個性獨特音色的音質,在演奏室內(nèi)樂與其他樂器的重疊8度,聲音效果更加獨特優(yōu)美,總是那么使人心曠神怡。迄今為止,在交響樂隊中尚沒有任何一種樂器能與它媲美。
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好的交響樂隊中,如果雙簧管的演奏人員演奏水平有限,會給該樂隊帶來重大影響。相反,如果雙簧管的演奏人員演奏水平高,不僅會使得演奏效果突出,亦會調動和影響樂隊其他演奏人員積極的情緒,給樂隊增光添彩。尤其是它繪聲繪色的表現(xiàn)力,能夠給人們帶來難得的享受,這一點,其它樂器是無與倫比的。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無論是雙簧管無可比擬的音色所具有的唯一性,所決定的它在交響樂隊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或缺性,還是著名作曲家因被雙簧管的聲音所折服,紛紛為之作曲,以及雙簧管在交響樂隊中不可動搖的地位,和盡管雙簧管制造難度如此之大,人們還是不遺余力的為之奮斗,都充分證明了雙簧管存在的重大意義,以及在現(xiàn)代交響樂隊中,任何一種樂器都是不能代替她的,這位“嬌滴滴大美女”在交響樂隊中更是不可缺少的。
本文論據(jù):1.雙簧管無可比擬的音色所具有的唯一性,所決定的它在交響樂隊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或缺性;2.著名作曲家被雙簧管的聲音所折服,紛紛為之作曲;3.在交響樂隊中不可動搖的地位;4.盡管雙簧管制造難度如此之大,人們還是不遺余力的為之奮斗。
本文結論:雙簧管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在現(xiàn)代交響樂隊中,任何一種樂器都是不能代替她的,這位“嬌滴滴的大美女”在交響樂隊中更是不可缺少的。
[1]樸長天的《雙簧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