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春季158d(天)、秋季147d(天)。門茄坐果率春季82.43%、秋季91.09%。果長棒形,頭尾勻稱,尾部圓,果身微彎;果皮紫紅色,果面平滑、著色均勻、有光澤,萼片呈紫綠色;果肉白色、緊密。果長30.3~31.9 cm,果粗5.06~5.12 cm,單果質量283.83~301.72 g,商品率96.15%~96.37%。還原糖含量26.1 g·kg-1,VC 86 mg·kg-1,蛋白質0.18 g·kg-1,可溶性固形物43 g·kg-1。中抗青枯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222.38 kg,比對照新豐紫紅茄增產14.24%,前期產量890.67 kg,比對照增產13.83%。2010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234.06 kg,比對照新豐紫紅茄增產20.17%,前期產量734.44 kg,比對照增產14.79%。
栽培技術要點:育苗移栽,每667 m2用種量10 g 左右,株距60 cm,行距80 cm,每667 m2種植800~1 200株;注意整枝,摘除老葉、病葉,門茄坐果后保留2 條主枝,摘除分杈以下側枝。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春季116d(天)、秋季81d(天)。植株生勢和分枝性強,葉片綠至深綠色。第1 雌花著生節(jié)位春季為第7.7 節(jié)、秋季第18.9 節(jié),第1 坐瓜節(jié)位春季為第10.9 節(jié)、秋季第20.2 節(jié)。瓜呈棍棒形,瓜色綠白。瓜較小,長42.6~49.0 cm,橫徑4.64~4.95 cm,單瓜質量316.2~379.8 g,商品率91.27%~95.70%。瓜外皮花斑少,棱溝較淺,棱色綠。肉質脆,風味微甜。粗蛋白含量3.8 g·kg-1,VC 180 mg·kg-1,可溶性固形物39 g·kg-1,粗纖維3.0 g·kg-1。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09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920.83 kg,比對照雅綠2號絲瓜增產39.31%,前期產量749.63 kg,比對照增產17.07%。2010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333.16 kg,比對照雅綠2號絲瓜增產45.98%;前期產量451.54 kg,比對照增產53.04%。
栽培技術要點:廣州地區(qū)適宜播期春植2~3月,秋植7~8月;每667 m2播種量150~200 g,株距40~60 cm,行距150~180 cm,每667 m2種植1 000~1 500株。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綠皮辣椒一代雜種。全生育期135d(天)。植株生長勢強,株高60.5~65.5 cm。第1花著生節(jié)位為第10.3~10.7 節(jié)。青果綠色,熟果大紅色。果實長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澤,有棱溝,果實向下,果頂部漸細尖。果長17.0~18.1 cm、寬2.83~2.94 cm,肉厚0.32~0.37 cm。大果型,單果質量42.3~44.7 g,商品率98.23%~99.37%。VC 1 990 mg·kg-1,粗蛋白含量12 g·kg-1,還原糖17 g·kg-1。感青枯病和疫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08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1 338.06 kg,比對照廣椒2號增產33.13%;前期產量633.65 kg,比對照增產55.39%。2009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210.9 kg,比對照廣椒2號增產28.62%;前期產量990.76 kg,比對照增產41.27%。
栽培技術要點:春植11月至翌年2月,苗期55~65d(天),秋植7~8月,苗期28~30d(天);育苗移植,每667 m2播種量30~35 g;每畦種2 行,株距30 cm,行距50 cm,每667 m2種植4 000株左右。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特征特性:華南型黃瓜,全生育期春季101d(天)、秋季69d(天)。生長勢和分枝性強,葉片春季呈深綠色、秋季呈綠色。第1 雌花著生節(jié)位春季為第5.5 節(jié)、秋季第9.4 節(jié)。瓜短圓筒形、黃綠色,瘤小、刺疏、白刺;橫切面呈圓形,肉質硬、含水量中等;瓜柄長1.2~1.8 cm,瓜長23.9~24.1 cm,橫徑5.11~5.24 cm,肉厚1.49~1.52 cm,單瓜質量381.2~422.9 g,單株產量1.48~1.85 kg,商品率90.79%~94.70%。粗蛋白含量1.3 g·kg-1,VC 123 mg·kg-1,可溶性固形物31 g·kg-1。中抗枯萎病,高感疫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寒性與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09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3 457.71 kg,比對照津春4號增產44.47%;前期產量1 404.44 kg,比對照增產48.16%。2010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3 710.24 kg,比對照津春4號增產32.16%;前期產量1 258.92 kg,比對照增產54.72%。
栽培技術要點:潮汕地區(qū)春植1~3月,秋植7~8月播種,每667 m2用種量75~100 g;單行種植,株距30 cm,每667 m2種植1 800株左右;搭“人”字架,及時摘除基部側蔓和病葉、殘葉、老葉;注意防治疫病。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春季127d(天)、秋季84d(天)。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葉片綠至深綠色。第1 雌花著生節(jié)位為第6.8~11.8 節(jié),第1 坐瓜節(jié)位為第9.5~13.0 節(jié)。瓜呈短圓筒形,皮深綠色,無棱溝,花點小而多。瓜長16.6~18.2 cm,橫徑7.05~7.91 cm,肉厚1.54~1.56 cm,肉質致密,單瓜質量535.7~787.8 g,單株產量1.43~1.84 kg,商品率91.27%~96.91%。粗蛋白含量4.5 g·kg-1,VC 1.2 g·kg-1,可溶性固形物50 g·kg-1。高感疫病,感枯萎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
產量表現(xiàn):2009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為3 100.00 kg,比對照豐樂節(jié)瓜增產15.13%;前期產量1 887.93 kg,比對照增產13.72%。2010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為3 863.16 kg,比對照豐樂節(jié)瓜增產21.32%;前期產量1 338.62 kg,比對照增產37.37%,。
栽培技術要點:廣州地區(qū)春植1月下旬至2月,秋植7~8月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50 g 左右,每畦種2 行,株距30 cm,行距60 cm,每667 m2種植2 300~2 500株;及時整枝、引蔓和摘除多余側蔓;開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注意防治枯萎病和疫病。
選育單位:東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春季113d(天)、秋季88d(天)。植株生長勢和分枝性強,葉片綠色。第1 雌花著生節(jié)位為第18.1~19.3 節(jié),第1 坐瓜節(jié)位為第19.0~20.9 節(jié)。瓜長圓錐形,瓜皮春季淺綠色、秋季綠色,瘤條狀。瓜長26.6~26.9 cm,橫徑5.85~6.09 cm,肉厚0.99~1.03 cm。單瓜質量350.8~368.7 g,單株產量1.57~3.61 kg,商品率94.64%~96.23%,品質好。粗蛋白含量4.2 g·kg-1,VC 703 mg·kg-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 g·kg-1,粗纖維6.3 g·kg-1。中抗白粉病和枯萎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強,耐寒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為1 708.10 kg,比對照碧綠2號減產2.77%;前期產量為475.62 kg,比對照增產4.69%。2010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為1 800.38 kg,比對照碧綠2號增產18.56%;前期產量為529.37 kg,比對照增產41.26%。
栽培技術要點:春植1~3月,秋植7~8月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80~220 g;每畦種2 行,株距70 cm,行距80 cm,每667m2種植600株;及時整枝、引蔓,摘除70 cm 以下側蔓;開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注意防治枯萎病和疫病。
選育單位:廣東華農大種業(yè)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無限生長類型一代雜種。全生育期149~168d(天)。植株 生 長 勢 強。第1 花序著生節(jié)位為第8.5~10.1 節(jié),第1 花序坐果率69.07%~69.97%,整個生長階段的平均坐果率62.54%~72.91%。果實扁圓形,無綠肩,轉色均勻,熟果鮮紅色,果面光滑、有微棱溝,縱環(huán)裂輕。中果,單果質量133.6~136.1 g,商品率80.73%~94.27%。有 機 酸 含 量1.0~4.6 g·kg-1,還 原 糖28.0~30.5 g·kg-1,VC 161~373 mg·kg-1,水分94%~94.8%。感青枯病和病毒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07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3 604.26 kg,比對照益豐增產6.42%;前期產量705.41 kg,比對照減產32.64%。2010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1 780.74 kg,比對照夏紅1號增產8.79%;前期產量1 287.20 kg,比對照增產8.78%。
栽培技術要點:實行嚴格水旱輪作,忌連作,深溝高畦栽培;廣州地區(qū)春植1~2月,秋季7月中旬至9月播種,每667 m2播種量7~10 g;每畦種2 行,株距40 cm,行距約50 cm,每667 m2種植1 700株左右;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病毒病。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春植150d(天)、秋植126d(天)。植株高大,主莖略帶紫紅色。葉形為深裂復缺刻掌狀5 裂,葉長30.8 cm、寬43.1 cm,葉色綠。始花節(jié)位為第5.6 節(jié),花黃色。果實羊角形、5 棱,果面茸毛少,果皮綠色、果柄略帶紫紅色,果長12.0 cm,果橫徑2.0 cm,單果質量21.0 g,平均單株結果數(shù)49.3個。質優(yōu)、爽脆,每100 g 鮮質量含還原糖2.21 g、VC 40.8 mg、粗蛋白2.2 g、粗纖維0.88 g。田間表現(xiàn)較耐病毒病,耐寒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秋季、2011年春季在廣州、惠州、佛山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秋季平均每667 m2產量998.16 kg,比對照綠寶秋葵Ⅱ號增產15.05%;前期產量308.87 kg,比對照增產11.99%。春季平均每667 m2產量1 474.89 kg,比對照綠寶秋葵Ⅱ號增產30.72%;前期產量348.43 kg,比對照增產39.61%。
栽培技術要點:珠三角地區(qū)播種期2~9月,最適播期為3~4月和7~8月;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播前浸種24~36 h(小時),期間換水2次,在25~30℃溫度下催芽,種子露白時播種,直播要進行定苗和間苗,育苗苗齡20~30 d (天)時移植;畦寬1.7 m(包溝),雙行種植,行距75 cm,株距40~50 cm,每667 m2種植1 800株左右;及時摘除基部抽生的側枝和老葉;嫩果長11 cm 即可采收。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特征特性:一代雜種。全生育期春季150 d (天)、秋季146d(天)。門茄坐果率77.05%~90.05%。果長棒形,頭尾勻稱,尾部圓,果身微彎;果皮紫紅色,果面平滑、著色均勻、有光澤,萼片呈紫綠色;果 肉 白 色、緊 密。果 長29.1~30.4 cm、粗5.01~5.18 cm,單果質量244.9~288.5 g,商品率92.68%~96.32%。還原糖含量26.6 g·kg-1,VC 90 mg·kg-1,蛋白質7.5 g·kg-1,可溶性固形物42 g·kg-1。青枯病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表現(xiàn)耐??;田間耐熱性、耐寒性、耐澇性和耐旱性均表現(xiàn)強。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299.26 kg,比對照新豐紫紅茄增產23.68%;前期產量783.16 kg,比對照增產22.41%。2011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471.71 kg,比對照新豐紫紅茄增產2.87%;前期產量1 161.11 kg,比對照增產11.43%。
栽培技術要點:每667 m2用種量10 g,種植1 300株;及時整枝;果皮富有光澤時及時采收;注意防治綿疫病和褐紋病。
選育單位:惠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春季146d(天)、秋季147d(天)。門茄坐果率75.86%~87.74%。果長棒形,頭尾勻稱,尾部圓,果身微彎;果皮紫紅色,果面平滑、著色均勻、有光澤,萼片呈紫綠色;果肉白色、緊密。果長26.6~29.0 cm、粗5.14~5.17 cm,單果質量250.4~269.9 g,商品率90.83%~95.57%。還原糖含量27.5 g·kg-1,VC 70 mg·kg-1,蛋白質10.6 g·kg-1,可溶性固形物45 g·kg-1。青枯病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表現(xiàn)耐?。豢鼓嫘詮?。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1 995.68 kg,比對照新豐紫紅茄增產7.35%;前期產量629.96 kg,與對照相當。2011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404.06 kg,前期產量1 054.05 kg,均與對照相當。
栽培技術要點:春植1月中、下旬,秋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每667 m2種植2 000株左右;當果實皮色富有光澤時及時采收;注意防治軟腐病、白粉病及蚜蟲、薊馬斜紋夜蛾等病蟲害。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強,分枝性春季表現(xiàn)強、秋季中等,葉片綠色。全生育期春植116d(天)、秋植88 d (天)。第1 雌花著生節(jié)位為第7.9~10.4 節(jié),第1 坐瓜節(jié)位為第9.6~12.8 節(jié)。瓜呈圓筒形,皮綠色,無棱溝,花點小而多。瓜長20.2~20.8 cm,橫徑7.50~8.22 cm,肉厚1.35~1.44 cm。單瓜質量691.2~820.2 g,單株產量1.29~2.28 kg。肉質致密,商品率90.11%~94.54%,品質較好。粗蛋白含量7.1 g·kg-1,VC 394 mg·kg-1,可溶性固形物37 g·kg-1。高感疫病,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秋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2 549.56 kg,比對照冠華3號增產20.48%;前期產量1 296.75 kg,比對照增產29.84%。2011年春季區(qū)域試驗,平均每667 m2總產量為4 361.02 kg,比對照冠華3號增產18.17%;前期產量1 648.44 kg,比對照增產31.57%。
栽培技術要點:12月下旬至翌年8月播種;育苗移栽每667 m2用種量80~100 g,直播用種量120~150 g;每667 m2種植1 800~2 200株;注意防治節(jié)瓜薊馬。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特征特性:油綠菜薹(菜心)類型常規(guī)品種。中熟,從播種至初收36~40d(天)。生長勢強、株型直立緊湊,株高24.9 cm,開展度15.9 cm,基葉短卵形、深油綠色,葉長18.6 cm、寬8.2 cm,葉柄長7.6 cm、寬1.9 cm;菜薹粗壯、勻稱,色碧綠有光澤,肉質緊實,主薹高22.4 cm、粗1.7 cm,薹質量40 g 左右。抽薹整齊,花球大,齊口花,味甜,爽脆,纖維少,品質優(yōu)。每100 g 鮮質量含還原糖1.33 g、VC 138.7 mg、粗蛋白0.94 g、粗纖維0.66 g。田間表現(xiàn)抗霜霉病、軟腐病等病害,耐澇性強、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秋植每667 m2產量1 141.3 kg,比對照油綠701菜心增產15.0%;2011年春植每667 m2產量1 006.0 kg,比對照增產25.9%。
栽培技術要點:廣東平原地區(qū)適播期為10月至12月中旬及3月中旬至4月上旬;每667 m2播種量400~500 g,株行距約13 cm 見方。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特征特性:油綠菜薹(菜心)類型常規(guī)品種。中遲熟,播種至初收36~45d(天)。生長勢強,株型緊湊直立;株高22.7 cm,開展度19.3 cm;葉片油綠色、近圓形,葉片長22.0 cm、寬10.05 cm,葉柄長8.0 cm;葉片主脈明顯,主薹高17.6 cm,橫徑1.61 cm,菜薹矮壯、勻稱,薹莖綠色、光澤度好,肉質緊實,薹質量40~45 g。質地爽脆味甜,品質優(yōu),每100 g 鮮質量含還原糖1.15 g、VC 164 mg、粗蛋白0.6 g、可溶性固形物3.9 g、粗纖維0.78 g。田間表現(xiàn)抗霜霉病、軟腐病等病害,耐澇性強、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xiàn):2010年秋植每667 m2產量1 191.0 kg,比對照油綠80天菜心增產4.1%;2011年春植每667 m2產量1 092.3 kg,比對照增產13.1%。
栽培技術要點:廣東平原地區(qū)適播期為10月下旬至12月及翌年2月下旬至3月播種;每667 m2播種量400~500 g,株行距14 cm 見方。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廣東科農蔬菜種業(yè)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小白菜一代雜種。從播種至采收35~45d(天)。株型直立,株高26.9 cm,開展度33.6 cm;葉綠色、橢圓形,葉長26.0 cm、寬11.7 cm,葉面平滑,全緣;葉柄綠白色,長8.8 cm、寬3.6 cm、厚0.68 cm。單株質量136 g,品質優(yōu)。每100 g 鮮質量含可溶性固形物5.74 g、粗蛋白1.57 g、還原糖579 mg、VC 73.2 mg、粗纖維670 mg。田間表現(xiàn)耐熱性、耐澇性較強,較耐軟腐病。
產量表現(xiàn):2011年夏植每667 m2產量1 742 kg、秋植2 661.4 kg,分別比對照華冠增產20.2%和15.6%。
栽培技術要點:廣州地區(qū)適宜播期5~10月;育苗移栽,苗齡20~25d(天)時定植,株距17 cm,行距25 cm;播種后35~45d(天)及時采收。
注: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510640,聯(lián)系人:黎振興,電話:020-38469456(農豐長茄);聯(lián)系人:何裕志,電話:020-38469427(粵優(yōu)2號絲瓜、夏盛小白菜);聯(lián)系人:王恒明,電話:020-38469605(匯豐3號辣椒);聯(lián)系人:周念,電話:020-38469427(玲瓏節(jié)瓜)
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鳳翔白沙埔,515800,聯(lián)系人:陳捷凱,電話:0754-85813627
東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廣東省東莞市萬江新和基業(yè)路3號,523061,聯(lián)系人:莊華才,電話:0769-22171890
廣東華農大種業(yè)有限公司,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510642,聯(lián)系人:梁克勤,電話:020-85283532
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新港東路151號,510308,聯(lián)系人:林春華,電話:020-84215921(粵海黃秋葵);聯(lián)系人:林鑒榮,電話:020-84215921(紫榮7號茄子);聯(lián)系人:林春華,電話:020-84215921(冠華5號節(jié)瓜);聯(lián)系人:黃紅弟,電話:020-84291552(油綠702菜心、油綠802菜心)
惠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大道333號,516023,聯(lián)系人:江新曉,電話:0752-2839069
廣東科農蔬菜種業(yè)有限公司,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路省農科院內,510640,聯(lián)系人:黃智文,電話:020-3846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