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清 邱均玉 黃少芳
(廣東省江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030)
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及護理
王水清 邱均玉 黃少芳
(廣東省江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030)
目的探討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預防護理措施。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182例患者,其中55例發(fā)生DVT,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給與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結果經治療及護理后,隨訪半年,除2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外,其余患者均恢復正常生活。結論加強患者心理護理、術后鼓勵患者早期進行歸納鍛煉和下床活動,并給與適當?shù)闹笇В强梢员苊怅P節(jié)置換術后DVT形成的。
關節(jié)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疾病,是外科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關節(jié)置換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對關節(jié)置換患者的圍手術期生命構成最嚴重的威脅,其并發(fā)癥不僅影響患者的手術療效,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延長住院時間,而且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會發(fā)生致命性的肺栓塞。據(jù)國內最新研究報道,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的發(fā)生率可高達47.1%[1]。因此預防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2]。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182例,共56例發(fā)生DVT,發(fā)生率30.7%,本文通過對出現(xiàn)DVT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護理措施。
選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182例患者,其中55例發(fā)生DVT,包括髖關節(jié)置換48例,膝關節(jié)置換7例,其中男15例,女40例,年齡60~82歲,平均71歲。手術側肢體靜脈血栓形成50例,雙下肢靜脈血栓形成5例。42例無自覺癥狀;10例患肢輕度疼痛和沉重感及逐漸出現(xiàn)的膝關節(jié)以下腫脹;3例患肢皮溫降低,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減弱。
所有患者均給予溶栓、抗凝、擴血管、解痙、抬高患肢等方法治療,并根據(jù)病因及誘因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療并加強護理后,14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20d后行彩超檢查50例患者示肢體靜脈血栓消失。隨訪半年,除2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外,其余患者均恢復正常生活。
3.1 DVT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①多數(shù)學者[3-5]認為DVT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靜脈淤血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而關節(jié)置換術后由于下肢活動減少及術后切口疼痛等使患肢活動明顯受限使血液處于相對滯緩狀態(tài);手術過程中長時間被動體位、止血帶的使用、下肢過度旋轉和牽拉、骨水泥聚合產勢的損傷,使臨近血管受損傷的機率大大增加,DVT發(fā)生率較高。②靜脈內注射各種有刺激性的溶液和藥物時,如安定、硫酸鎂、甘露醇等均能不同程度地刺激靜脈內膜,導致靜脈血栓形成[6]。③性別、血型及輸血因素:有研究指出女性年齡>65歲、“O”型血、輸血總量>800mL,是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的危險因素[7]。研究者認為輸血總量>800mL患者DVT形成發(fā)生率明顯增高的原因可能為:①庫存血存放時間較長,血液黏稠度高;②輸血量較大,從血液離庫到輸入患者體內時間太久,從而導致血液中顆粒、細胞碎片比較多,血液黏稠度高,從而促進了血栓的形成。
3.2 預防及護理
做好術前心理護理:護士應詳細詢問病史,講解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險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尤其對術后易發(fā)生的高危人群,如高齡女性,吸煙、肥胖、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等患者更應詳細講解,以引起重視。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讓患者及家屬初步掌握本病基本知識,及時發(fā)現(xiàn)血栓形成的跡象。勸患者戒煙戒酒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總體發(fā)病率。
體位及功能鍛煉護理: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臟平面20-30cm,以利于靜脈的回流,減輕患肢的腫脹。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制動,嚴禁擠壓、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待患者病情允許后指導患者做踝關節(jié)的跖屈背伸活動及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協(xié)助被動鍛煉。術后3d開始進行下肢關節(jié)被動運動,以有效加速下肢靜脈回流,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huán)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病率。術后1周可在床上坐起,每日2~3次,每次不超過30min以防止關節(jié)疲勞。等下肢肌肉力量恢復后開始逐漸站立行走,速度不宜過快,恢復期病人逐漸增加活動量,增加行走距離和鍛煉下肢肌,促進深靜脈再通和側肢循環(huán)的建立[8]。
注意保護靜脈: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尤其是患肢,避免人為造成靜脈管壁損傷,輸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時,應給予稀釋,緩慢靜脈滴注。
機械預防方法:有研究[4]報道,使用周期性充氣加壓預防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形成,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關節(jié)置換術術中及術后使用周期性充氣加壓預防近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認為近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源地,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降低近端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病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也可應用壓力抗栓泵進行機械性預防,可顯著降低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病率。
需輸血盡量使用新鮮成分血:關節(jié)置換術后需要輸血的患者,盡量使用較新鮮的成分血;若需補充>800mL的庫存血,應分次從血庫取血,保證每次血液離庫后30—40min輸完[9-10]。
綜上所述,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形成受多種相關因素的影響,所以對DVT的形成應以預防為主。才能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1] 卡納爾,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美)[M].9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66.
[2] 李露春.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臥床患者發(fā)生DVT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19):130-131.
[3] 章涇萍,潘麗英,奚衛(wèi)珍,等.護理干預預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09,8(4):18.
[4] 魏華,蘇濤,高士芳.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9):1545.
[5] 趙丹寧,王曉紅,田東巖.功能鍛煉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2):15-17.
[6] 王亞琴,馬晨霞,劉煥巧.孕產婦下肢深靜脈形成的相關因素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8):722.
[7] 馬俊,沈彬,楊靜,等.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3):15-16.
[8] 高麗,馬燕蘭,苗軍,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腫脹與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47-249.
[9] 沈洲,徐福祥,樊盛軍,等.低分子肝素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7,9(2):74-76.
[10] 邱貴興,楊慶銘,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預防髖、膝關節(jié)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6,26(12):819-822.
R473.6
B
1671-8194(2013)16-0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