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qū)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內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1)
成人型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2例并文獻復習
李勁松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qū)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內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1)
目的探討和分析成人型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臨床特點。方法查閱成人型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相關文獻,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系統(tǒng)的總結了DRD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癥狀、鑒別診斷及治療與護理的方法等。結論通過早期給予患者口服低劑量的多巴制劑能夠有效治療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特殊方法,且患者預的恢復后情況較好,故值得臨床使用和推廣。
成人型;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左旋多巴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RD)作為一種非常少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期發(fā)病,成人型DRD文獻報導較少,現(xiàn)報道2例如下。
1.1 病例分析1:患者男性,51歲,農(nóng)民。主因肢體顫抖15年,行勞動力鑒定而就診。患者36歲時無明顯誘因首先出現(xiàn)左上肢震顫,繼后5年間先后出現(xiàn)右下肢、右上肢及左下肢不自主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影響工作和生活。2001年一位帕金森患者贈與美多巴1/2片(具體單片劑量不詳)口服,服藥后約30min,癥狀幾近完全緩解。繼后獲贈20片美多巴不規(guī)律服藥競維持正常生活2個月。因經(jīng)濟拮據(jù)未再堅持服藥,癥狀復初。近5、6年以來肢體震顫逐漸加重,喪失勞動能力。震顫在情緒緊張及活動后明顯加重,休息時癥狀可完全消失,晨起后1h左右震顫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加劇,轉為安靜平臥位即減輕乃至緩解。曾間斷服用左旋多巴及苯海索,癥狀亦能減輕,但療效短暫。查體:神清、語利;表情自如;智能智力正常;慌張步態(tài),無唇舌震顫,四肢肌力5級,直立位肌張力呈齒輪狀強直,四肢粗大靜止性震顫,呈“搓丸手”,雙手互握時減輕。頸肌張力正常,后拉試驗(+),路標手征(+)。平臥位檢查:肌張力正常,震顫明顯減弱。裂隙燈檢查雙眼無K-F環(huán)。血尿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指標均正常。頭CT及MRI正常。給予美多巴125mg日1次口服,5d后震顫完全緩解,活動明顯改善,堅持用藥4個月隨訪,病情穩(wěn)定無復發(fā),生活完全自理。
1.2 病例分析2:患者41歲,26歲時出現(xiàn)拇指、示指不自主震顫,2年后出現(xiàn)左足僵硬內翻,經(jīng)常摔倒。30歲以后出現(xiàn)左上肢顫抖,逐漸加重,服用苯海索4~6mg/d,癥狀有所減輕,能夠從事簡單家務。1年前,出現(xiàn)失眠、精神亢奮癥狀而被迫停藥后,肢體震顫等癥狀又立即出現(xiàn),而且漸漸加重,四肢均有震顫,走路時雙側足趾強直屈曲伴疼痛。病程中癥狀始終表現(xiàn)為明顯的晨輕暮重特點,休息后癥狀也能減輕。查體:神清,語利,智能正常,表情正常,顱神經(jīng)未見異常,四肢均可見靜止性震顫,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齒輪樣增高,以右上肢為著。角膜K-F環(huán)(-),血、尿常規(guī)及生化檢查正常,腦電圖正常。入院后給予美多巴125mg,日3次口服,住院10d,癥狀控制穩(wěn)定,震顫不明顯,足趾屈曲疼痛減輕。
DRD由Segawa于1976年首先報告[1],稱之為伴有明顯晝夜波動的遺傳性進行性肌張力障礙,因發(fā)現(xiàn)小劑量左旋多巴治療反應良好,所以1988年Nygaard將本病命名為DRD[2]。本病定義為由遺傳缺陷所導致的選擇性黑質紋狀體多巴胺合成不足綜合征,不伴有多巴胺神經(jīng)元的退變和脫失,黑質紋狀體通路正常,沒有Lewy體。
根據(jù)本病的遺傳方式可分為兩型: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較常見,占多數(shù)。呈性別相關性不全外顯,臨床表現(xiàn)相對較輕[3]。多為該區(qū)域的鳥苷三磷酸環(huán)化水解酶Ⅰ(GTPCHⅠ)基因突變酶活性下降所致[4]。而GTPCHⅠ基因缺陷必然會導致經(jīng)酪氨酸羥化合成多巴胺受限,GTPCHⅠ酶活性下降程度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DRD患者腦內GTPCHⅠ酶活性下降至20%時,可導致DRD發(fā)病。②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占極少數(shù),臨床癥狀較重。其致病基因為11P15.5編碼酪氨酸羥化酶的TH基因,由其外顯子突變所致,患者患有高苯丙氨酸血癥,易發(fā)生咽喉肌功能障礙而危及生命[5]。特別強調的是:通過家系調查系譜分析來確定DRD的遺傳類型是不可靠的,對系譜分析不能確定遺傳方式者,給予患者和家屬進行基因突變檢測具有確定意義。
DRD的臨床表現(xiàn):DRD的表型多種多樣,相同基因型也會有不同的表型,臨床癥狀十分復雜。其發(fā)病率約為1/200萬,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1∶(2~4)[6]。根據(jù)發(fā)病年齡可分為兒童型和成人型。兒童型為絕大多數(shù)為青春期前發(fā)病。成人型既成人期起病,較少見[7]。兩種類型的臨床特點如下:①兒童型DRD幾乎均以下肢肌張力障礙為首發(fā)癥狀,表現(xiàn)為步態(tài)遲緩不穩(wěn),下肢僵硬,足趾屈曲或過伸,多數(shù)逐漸發(fā)展到上肢和軀干,易出現(xiàn)擠眉、聳肩、伸舌等不自主運動。表現(xiàn)為拇趾背屈,而無其他足趾的扇形分開,伴同側下肢關節(jié)的協(xié)同屈曲動作,可與典型病理征鑒別[8-9]。②而成人型DRD多以震顫起病,類似帕金森?。≒D)表現(xiàn),且多從上肢開始,以后波及下肢,肌張力不全表現(xiàn)缺如或以后出現(xiàn)。
成人型DRD與PD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PD均有肌張力增高,而成人型DRD具有活動時增高,休息和睡眠后正常的特點;②PD常有面具臉,而DRD則對表情肌無影響;③PD常伴有嗅覺減退、睡眠障礙、抑郁焦慮、自主神經(jīng)功能障礙等非軀體運動障礙癥狀,且往往早期出現(xiàn),而DRD較少伴有[10];④PD5年以上即可出現(xiàn)認知障礙,DRD不影響智能;⑤多巴胺治療,帕金森病隨時間延長需加量或調整其他藥物,而DRD小劑量即具戲劇性效果,且維持治療時間長,少有副作用;⑥PD病程長時,MR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中腦、紋狀體萎縮,腦室變大等改變。DRD病程再長,影像學也無相應改變;⑦進行18F多巴標記的PET掃描,PD患者紋狀體多巴攝取率顯著下降,DRD患者正常[11]。
DRD是一種治療效果顯著的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使患者明顯獲益,所以我們建議臨床醫(yī)生要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尤其在基層醫(yī)院,對成人期以PD癥狀為表現(xiàn)的患者,可首先給予小劑量多巴胺制劑診斷性治療,避免不必要的大型檢查。
[1] Segawa M. 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J]. Brain Dev,2011,33(3):195-201.
[2] Nygaard TG,Marsden CD, Duvoisin RC. Dopa responsive dystonia[J].Adv Neurol,1988,50(3):377-384.
[3] Ichinoge H,Ohye T, takahashi E,et al. 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GTP cyclohydrolase I gene [J].Nat Genet,1994,8(3):236-242.
[4] Segawa M.Hereditary progressive dystonia with marked diurnal fluctuation [J].Brain Dev,2000,22(Suppl):75-80.
[5] 熊斌,戚曉昆,姜樹軍,等.中青年起病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14(3):225-226.
[6] 杜嬰,劉睿,張巍,等.伴有假性病理征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二例[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1,44(6):438-439.
[7] 卲自強,王國相,焦勁松,等.多巴反應性肌張力不全2例報告[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1,24(5):380.
[8] 楊銘,胡金秋,于景龍,等.小腿內側皮瓣的解剖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9):15-16.
[9] 陳延國,崔桂云,牟英峰.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患者的GCH1基因突變檢測[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1):1-2.
[10] 張鳳群,朱宗紅,戚曉昆.中青年起病的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5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2):5506-5506.
[11] 劉豐年,張映琦,唐月玲.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臨床特點和治療[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1,21(35):4473-4474.
R746
B
1671-8194(2013)16-03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