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貴民 仲懷中
吉林省雙遼市中醫(yī)院,吉林 雙遼 136400
小兒頑固性濕疹的中醫(yī)辨證治療體會
馮貴民 仲懷中
吉林省雙遼市中醫(yī)院,吉林 雙遼 136400
小兒頑固性濕疹;中醫(yī)辨證治療
濕疹是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癥反應(yīng)。中醫(yī)稱之為“浸淫瘡”,發(fā)于嬰兒的稱為“奶癬”;急性滲出者稱為“濕癬”;慢性無滲出者稱為“干癬”。
嬰兒濕疹,多為急性或亞急性濕疹表現(xiàn)。主要發(fā)生在兩頰、額部及頭皮。分為滲出性(濕癬)及干燥性(干癬)。此病使患兒哭鬧、夜臥不安,易受外界刺激而使病情惡化,病程長。多數(shù)于一歲左右痊愈,少數(shù)可持續(xù)甚久,可發(fā)展到成人。
小兒頑固性濕疹的病因不外濕、熱、風。因小兒素體脾肺兩經(jīng)蘊伏濕熱,外受風邪入侵,濕熱與風邪相搏,客于肌膚,郁結(jié)于腠理,發(fā)于肌表而成。最早在我國《素問·玉機真臟論》中有“帝曰:夫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生熱而膚痛,為浸淫?!苯唇?。隋代《諸病源候論》對本病論述較多,如在“浸淫瘡候”中說:“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fā)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浸漬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在“濕癬候”中有“濕癬者,亦有匡部,如蟲行浸淫赤濕,瘙癢之多汁,成瘡?!痹凇案砂_候”中有“干癬,但有匡部,皮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鼻宕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說:“此證初生如疥,搔癢無比。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币虼耍瑑?nèi)有濕熱,外受風侵為濕疹的主要病因。造成小兒素體脾肺兩經(jīng)蘊伏濕熱的原因有兩方面:第一,其母懷胎,喜食辛辣,積熱遺留于兒;第二,后天喂養(yǎng)不當,飲食偏于肥甘厚味,香、燥之品,使?jié)駨膬?nèi)生,而成頑疾。小兒形氣未充,肌膚薄嫩,易感外邪,風邪入侵肌體,與濕熱相搏,纏綿留戀促成本病。其中,風、濕、熱三者程度不同,疹形各異:偏于風盛者,皮疹多而瘙癢重;偏于熱盛者,則紅腫明顯;偏于濕盛者,易于糜爛流黃水。因此,在臨床上,對小兒頑固性濕疹,針對其皮疹、瘙癢、糜爛、滲水的四大主癥來處方用藥,是有其病因病機的理論根據(jù)的。
2.1 證型
2.1.1 濕癬(濕熱型)多見于發(fā)育良好的肥胖嬰兒。癥見:皮損呈現(xiàn)潮紅、滲出、糜爛、水皰、結(jié)痂,邊界不清,瘙癢劇烈,伴胸悶納呆,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口干口苦,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
2.1.2 干癬(脾虛型)多見于發(fā)育較差的瘦弱小兒。癥見:皮損為紅斑、丘疹、鱗屑、滲水少,消化不良,大便溏,舌淡、苔薄白等,脈沉。
2.2 治療
2.2.1 內(nèi)治法
2.2.1.1 濕癬(濕熱型) 治法:清熱利濕。方藥:萆薢滲濕湯合三妙丸加減。組成:金銀花、連翹、丹皮、苦參、蒼術(shù)、黃柏、牛膝、茵陳、茯苓、大黃、生甘草、萆薢。隨證加減:①皮疹發(fā)于顏面者,去黃柏、牛膝,加菊花、蟬衣、防風等清疏上焦風熱;②發(fā)于中部者,多兼胃火旺,加黃芩、升麻;③發(fā)于下部者,加車前子、澤瀉;④瘙癢甚者,加地膚子、白蘚皮;⑤皮疹焮紅灼熱者,加生地、赤芍、地骨皮。
2.2.2 干癬(脾虛型) 治法:健脾利濕。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組成: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豬苓、生苡米、山藥、澤瀉、陳皮、茵陳、黃柏、路路通、赤芍。隨證加減:①腹中脹滿者,加厚樸、枳殼;②瘙癢明顯者,加苦參、白蘚皮;③局部有滲液者,加通草、滑石。
2.3 外治法
2.3.1 紅斑、丘疹、水皰,但流滋不多者,用三黃洗劑外擦(三黃洗劑組成:黃連,黃芩,黃柏,苦參各等分)。
2.3.2 糜爛結(jié)痂者,外涂黃連膏(組成:黃連,當歸,黃柏,生地,姜黃,麻油,黃蠟)
2.3.3 皮膚粗糙肥厚者,外涂紫草膏(組成:紫草,當歸,紅花,生地,生大黃,白芷,黃柏,冰片,黃蠟,麻黃)
盡可能尋找本病的發(fā)生原因,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
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搔抓等,以及其他對患兒敏感的物質(zhì),如毛皮制品等。
對患兒應(yīng)避免應(yīng)用刺激性藥物外涂。
李某,女,1歲半,初診日期2011年2月21日。代訴:其母稱患兒濕疹已1年多。
現(xiàn)病史:患兒出生1個月皮膚出現(xiàn)紅斑、丘疹,先發(fā)于顏面部,逐漸擴大到四肢,之后滲出明顯,并常見消化不良,喂奶期間大便溏泄,但食量很大,食后即便,夜間常哭鬧不安。
檢查:身體胖瘦適中,面色晄白,顏面、四肢呈現(xiàn)皰疹,略紅,滲出,間或有結(jié)痂。腹部及兩腿不多。舌苔薄白,脈沉。
中醫(yī)診斷:奶癬。西醫(yī)診斷:嬰兒濕疹。證型:脾虛濕盛。治則:健脾除濕。
方藥:蒼術(shù)5g,陳皮5g,烏蛇5g,蟬衣3g,炒麥芽10g,茯苓15g,澤瀉5g,黃芩10g,甘草5g,雙花10g,薏苡仁15g。5劑,水煎服。用法:每副煎取100ml,早、中、晚三次分服。
外用“三黃洗劑”外涂。經(jīng)上方加減調(diào)治,一個月以后痊愈。隨訪一年,未復(fù)發(fā)。
對于小兒頑固性濕疹,首先應(yīng)辨證準確,確定屬于何型,如果是濕熱型,應(yīng)重用苦寒解毒瀉火藥,不要被“小兒脾素不足,苦寒伐胃”定論限制,否則苦寒解毒力量不足,就會造成余熱余濕余毒留戀,纏綿難愈,或稍愈又復(fù)發(fā)。在苦寒之品中佐以益陰扶脾之品,大可不必擔心脾胃之慮,所謂“有病病受,無病人受”之故也。對之病程長、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久難愈患兒,要針對具體病癥具體分析,通常是風邪侵襲人體絡(luò)脈,表里合病,而不是單純在肌表,可選用些搜風通絡(luò)功效強的蟲類藥:蜈蚣、全蟲、烏蛇、僵蠶、蟬衣等,深入里層絡(luò)脈,而獲搜逐之功,普通解表藥效果不佳。濕盛者,加茵陳、苦參、連翹,療效確切;風盛奇癢,加烏蛇可解;熱盛者,銀花、公英重用取效。總之,辨證要準,用藥要精當,方能除頑疾。
[1]郝飛.把握“特應(yīng)征”涵義及其在皮炎濕疹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皮膚性病雜志,2009,23(1):1-2.
[2]顧恒,陳祥生,陳崑等,特應(yīng)性皮炎診斷標準的評價[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4):222-225.
[3]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2-113.
[4]夏育民,李漫莉,徐剛,鹵米松乳膏治療局部性神經(jīng)性皮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33(10):635-636.
[5]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604-607.
[6]趙辨,溫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評分[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3-4.
[7]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yī)皮膚疾病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169-172.
R275.9
A
1007-8517(2013)07-0081-02
201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