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梅 李 睿 樂季暖 孫 雯 林 萍
(上海市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 楊浦 200438)
心理干預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中的應用
趙文梅 李 睿 樂季暖 孫 雯 林 萍
(上海市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 楊浦 200438)
消化性潰瘍;心理干預;社會心理因素;心理應激;負性情緒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見癥狀有上腹疼痛、惡心、嘔吐、噯氣、泛酸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此疾病的發(fā)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1]?;颊咦陨淼男睦頎顟B(tài)是此疾病發(fā)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部分患者長期受到精神因素的困擾,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大多數(shù)學者提出了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合并心理治療(干預),顯效快、復發(fā)率低。因此,心理治療及干預越來越受到重視。
胃酸分泌過多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1.1 生物學因素
①胃酸分泌過多:其主要原因是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鹽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種)分泌增多,胃十二指腸黏膜防御屏障受損,病變累及黏膜肌層,形成潰瘍。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P):HP在我國的感染率較高,它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機制如下:HP可黏附于胃黏膜上皮細胞,使細胞絨毛斷裂;HP可產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破壞黏膜屏障結構;HP具有尿素酶活性,分解尿素為NH3,損傷上皮細胞,保護細菌生長;HP具有細胞毒素相關基因蛋白,能引起炎癥反應;HP菌體作為抗原產生免疫反應。
1.2 綜合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因素等[2]。①飲酒對胃黏膜直接刺激,吸煙促使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減少了胃十二指腸黏膜內的血流量。刺激性食物增加對胃的機械性刺激。②精神緊張、焦慮,多愁善感等“潰瘍病性格”,尤其是A型性格患者,又如失業(yè)、婚姻危機、喪失親人等負面事件,可引起大腦皮層功能失調,植物神經興奮,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胃腸平滑肌和血管痙攣,黏膜缺血、營養(yǎng)障礙。③胃黏膜保護功能減弱:社會因素作為應激源,往往誘發(fā)出一定的應激反應。
在應激狀態(tài)下,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黏液層厚度降低,黏液及黏膜中氨基已糖、磷脂琉基類物質等含量降低[3],對有害成分緩沖功能削弱。通過一系列的神經免疫、內分泌機制,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迷走神經激活,免疫細胞分泌炎性介質引起肌痙攣,血管收縮致組織缺血缺氧,微循環(huán)障礙。胃黏膜微循環(huán)障礙被認為是應激性潰瘍發(fā)生最主要的病理生理過程。
隨著身心疾病的社會心理因素被廣泛關注,現(xiàn)今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已有傳統(tǒng)的三聯(lián)藥物療法(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轉變?yōu)橐运穆?lián)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鉍劑)治療為基礎合并抗焦慮、抑郁藥物及心理干預為一體的綜合性治療模式。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幫助對消化性潰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從心理認知、飲食、用藥等各方面,給予干預和指導??删徑饣颊叩男睦韷毫?,提高治療護理的依從性,促進潰瘍愈合,降低HP的感染率,減少復發(fā)率[4,5]。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縮短住院時間,加快疾病的康復過程。以下介紹幾種較成熟的心理干預療法。
2.1 心理支持療法
了解患者生活中的矛盾沖突、防御應對方式、情緒反應、性格愛好、家庭工作等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心理問題,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參考性格特點給予個性化心理指導。鼓勵安慰患者、爭取家庭及朋友支持,建議患者多與親朋好友交流,保持樂觀心態(tài)、釋放心理壓抑、疏散心理應激[6]。
2.2 認知行為療法
①由于認知評價是治病的關鍵因素,所以針對患者認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進行干預,對疾病的防治有著重要意義。此干預不是直接減輕患者癥狀,而是通過認知治療降低了患者因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憤怒等,減輕了患者強烈而持久的應激反應。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療效[7]。②在干預過程中,了解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誘發(fā)因素、臨床特點、治療要點等知識,通過行為治療,主動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合理膳食,消除病因,治療疾病。如Wilhelmsen等[8]做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為期4個月短期的認知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神經質特點和焦慮情緒。
2.3 松弛療法、音樂療法、催眠及暗示
指導患者的在情緒煩躁時,進行放松訓練。進行自然端坐,閉目斂神。手掌放在兩膝,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聲音、運動、想象等。均勻平緩地呼吸3~4min,放松肌肉、并將此感覺擴散到全身,緩慢睜開雙眼[9]。
音樂療法是通過欣賞優(yōu)雅平和的音樂,改善患者精神情緒狀況。其對舒緩全身肌緊張及神經緊張均有積極效果。
催眠及暗示主要用于焦慮、抑郁引起患者出現(xiàn)失眠,多夢或夢魘等,對改善患者睡眠狀況和緩解負性情緒效果較好。
2.4 生物反饋治療
生物反饋是采用電子儀器準確測定神經——肌肉和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及異?;顒訝顩r,并把這些信息有選擇的放大視覺和聽覺信號反饋給受試者。使患者學會自我調節(jié)內部心理、生理變化,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10]。
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在治療身心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強調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提倡臨床常規(guī)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從而維護個體生理和心理的整體健康。
現(xiàn)今國內外對消化性潰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及針對社會心理因素所采取的有效心理干預方法上。但國內外還鮮見有一套針對該疾病的規(guī)范的心理治療方案。希望今后研究能吸取以往心理治療的不足之處,以循征醫(yī)學思想為指導,對各種心理干預措施進行客觀公正的系統(tǒng)評價。探索出一套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心理干預的模式。
[1] 田仕奇,李燕,張耀,等.70例消化性潰瘍心理因素調查[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29(4):24.
[2] 項安鳳,雷艷,陳詠梅.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遵醫(yī)囑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5):54.
[3] 汪鴻志.消化性潰瘍病因與發(fā)病機理[J].實用內科雜志,1993,13 (7):390-391.
[4] 王改琴,黨飛榮.護理干預減少消化性潰瘍復發(fā)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7):1094.
[5] 陳莉.護理干預消化性潰瘍復發(fā)的效果評價[J].齊魯護理雜志, 2007,13(7):54-55.
[6] 狄亞琴,于瑞彥,田桂平.心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防御方式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6(1):254.
[7] 張海苗,張靜平.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32):76.
[8] Wilhelmsen I,Hang TT,Ursin H.Effect of short-term cognitive psychotherapyon recurrence of duodenal ulcer: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Psychosom Med,1994,56(5):440-448.
[9] 汪曉艷,劉一鳴.負性情緒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學護理雜志,2009,25(14):1-4.
[10] 鄭延平.生物反饋的臨床實踐[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R573.1;R574.1
A
1671-8194(2013)23-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