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蘋 張 宣 李秋惠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 102200)
乙型肝炎預防與控制中的歧視
牟 蘋 張 宣 李秋惠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 102200)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對當前國內(nèi)乙型肝炎歧視的現(xiàn)狀以及旨在消除艾滋歧視的國際項目進行研究,目的是借鑒其成功經(jīng)驗,研究如何有效消除乙型肝炎歧視。研究結(jié)果表明,我國在乙型肝炎預防與控制方面經(jīng)過多年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公眾對乙型肝炎過度恐懼,使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遭受歧視,目前為消除乙型肝炎歧視所采取的措施中,醫(yī)學防治和財政支持效果顯著,而行政和健康教育則效果不佳。結(jié)論:消除乙型肝炎歧視可借鑒國內(nèi)外消除艾滋歧視的有效措施,使公眾對乙型肝炎有正確認識,既是維護公民合法權利,也能提高乙型肝炎預防和控制工作的成效。
乙型肝炎歧視;對策;艾滋病
乙型肝炎在我國有著漫長復雜的歷史根源,我國曾號稱世界第一“乙型肝炎大國”,感染率高且難治愈,是我國公共衛(wèi)生的一大難題。我國衛(wèi)生部門高度重視,采取了多項防治措施:推行15歲以下人群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加強醫(yī)療機構和血液制品管理,減少醫(yī)源性感染;進行公眾健康教育,增強自我防護等。
預防接種作為防控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效果最為明顯,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型肝炎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率由1992年的9.75% 降到2006年的7.18%[2],由高流行區(qū)向中流行區(qū)過渡。
然而公眾健康教育這一低投入、高收益的疾病預防措施,在乙型肝炎防治中卻貢獻甚微,而一些過度的行政手段甚至給乙型肝炎防治帶來負面影響。
眾多學校和單位在入學、入職體檢中都強制檢測乙型肝炎病毒,并明文規(guī)定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不得入學、就職,這些規(guī)定違背了公平公正原則,侵犯了其合法權利。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的完善,政府陸續(xù)出臺了《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就業(yè)促進法》、《關于維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就業(yè)權利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規(guī),修改了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歧視性條款[3]。2010年,《進一步維護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入學和就業(yè)權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4],以立法的形式維護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就業(yè)與入學的平等權利。該法規(guī)一經(jīng)發(fā)布引起廣泛關注,公眾普遍擔心取消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就業(yè)和入學限制是否會增加乙型肝炎感染的幾率。由此可以看出,公眾對乙型肝炎的認識相當匱乏,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公眾健康教育還很缺乏。
醫(yī)學研究證明,乙型肝炎只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途徑傳播,不會通過空氣、水或食物傳播,與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正常接觸,是不會被感染的。但在2009年的一項調(diào)查中,有67.1%的人認為不潔性生活會感染乙型肝炎,45.1%的人認為乙型肝炎會通過父嬰傳播,認為與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接吻、共餐、握手擁抱可能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分別占39%、30.3%和4.7%[5]。大量非法醫(yī)療廣告將乙型肝炎“妖魔化”,這使得公眾一方面對乙型肝炎過度恐懼,另一方面又缺乏正確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識[6],導致健康人群預防措施不當,感染者又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部分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為了逐利,鼓勵單位在就業(yè)、入學體檢中檢查乙型肝炎病毒,并向單位提供檢查結(jié)果,泄露個人隱私,也為乙型肝炎歧視推波助瀾。
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高達98%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認為受到歧視,85%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存在心理健康問題[7],因遭受乙型肝炎歧視而導致失業(yè)、失學、離婚甚至自殺、刑事案件也屢現(xiàn)報端。在巨大的壓力下,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往往會隱瞞病情,增加了衛(wèi)生機構統(tǒng)計、監(jiān)測乙型肝炎流行的難度,并且助長了非法醫(yī)療機構的繁榮。
由此可見,普及公眾健康教育,從醫(yī)學和社會角度看,是提高乙型肝炎防治效益的重要措施,應重點加強。
艾滋病與乙型肝炎同屬血液和性傳播疾病,同乙型肝炎患者一樣,艾滋患者和感染者遭受病痛和歧視的雙重折磨,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下,多年來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UNAIDS)已在多國開展了消除艾滋歧視的項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我國衛(wèi)生部在國內(nèi)與也開展了消除艾滋歧視專項行動,中國艾滋病UN聯(lián)合項目中第三個核心領域的內(nèi)容中即包括了減少艾滋恥辱與歧視[8]。通過研究這些項目可以梳理出以下成功經(jīng)驗:
3.1 建立健全反歧視法律制度,保障其基本權益。西方國家反艾滋歧視立法較完善,以加拿大為例:有專門機構——人權委員會進行監(jiān)管;考慮到舉證歧視困難,被告承擔更多舉證責任,須解釋自己作出的行為或決定不是基于歧視;歧視一旦成立,受害人可以要求人身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從金額上懲罰力度更大[9]。我國2006年頒布《艾滋病防治條例》規(guī)定不得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屬,但未明確歧視行為的法律責任和救濟途徑。
3.2 政治、宗教領袖參與公益宣傳,表達充分的尊重與同情,為公眾起到示范作用,樹立正確輿論導向。胡錦濤主席曾看望艾滋病患者,同患者親切交談,溫家寶總理在除夕之夜看望艾滋病患者家屬,和大家一起吃團圓餃子,以行動告訴全國人民,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艾滋病[10]。在泰國這樣的佛教國家,以艾滋病感染者到寺廟中工作,與僧尼共同生活的方式影響公眾的態(tài)度,而在納米比亞則由傳教士向教徒們宣傳艾滋病知識[11]。
3.3 為感染者提供心理咨詢和法律支持,幫助感染者消除自我歧視;巴西、烏干達、白俄羅斯通過在社區(qū)、企業(yè)、政府機構內(nèi)設置專門機構,為感染者提供咨詢和治療幫助。
3.4 開通熱線咨詢電話,政府或非政府公益性組織為其提供免費咨詢和診療服務及藥物,為經(jīng)濟困難者提供生活救助和就業(yè)培訓、工作機會,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12];在我國對艾滋病感染者實行“四免一關懷”政策:免費提供咨詢、初篩檢測、母嬰阻斷藥物及嬰兒檢測試劑,艾滋病患者的孤兒免收上學費用,經(jīng)濟困難患者免費提供抗病毒治療藥物,生活困難的給予必要的生活救濟,扶持有生產(chǎn)能力的艾滋病患者開展生產(chǎn)活動,增加其收入[10]。
3.5 每年聯(lián)合國召開世界艾滋病大會,邀請各國專家、非政府組織、政府衛(wèi)生部門參與討論艾滋病相關議題,反艾滋歧視是近幾年大會的重點議題。各國在12月1日“艾滋病日”都進行主題宣傳活動,明星、名人擔任宣傳員,社會各界人士和新聞媒體積極參與文藝演出、公益廣告、社區(qū)宣傳等,創(chuàng)造善待感染者的輿論氛圍[13]。
3.6 動員社會力量,為感染者提供救濟;委內(nèi)瑞拉、印度、納米比亞、南非和我國云南都開展了為艾滋感染者提供法律援助、培訓法律工作者應對艾滋歧視的項目[14]。
①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形成專門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隱私權、勞動權、受教育權、結(jié)婚及生育權進行全面保護的成文法,并進一步細化實施細則及違法責任;②政府加大執(zhí)法力度,完善投訴機制。法律政策的效力來自于執(zhí)行力,各地行政、執(zhí)法部門設立專門機構,其職責一是監(jiān)督查辦乙型肝炎歧視責任人,二是為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提供法律援助,幫助生活困難者獲得最低生活保障;③政府加強公共衛(wèi)生教育,在學校、社區(qū)和醫(yī)療機構開展乙型肝炎知識教育和咨詢,為公眾提供暢通的信息渠道,以獲取科學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識;④為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人提供咨詢和群體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和自我歧視,為困難群體提供法律和經(jīng)濟救助;⑤政府部門加強審查和監(jiān)管,大眾媒體承擔起社會責任,共同清除當前媒體中對乙型肝炎的不實宣傳,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⑥政府、慈善機構及主流媒體合作,邀請明星及其他具有較高社會公信力的知名人士出任乙型肝炎公益大使,組織有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參與的防治乙型肝炎慈善活動,引起公眾關注、激發(fā)同情,從而減少偏見和歧視;⑦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對乙型肝炎患者和感染者提供法律、經(jīng)濟及社會援助;⑧新聞媒體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對乙型肝炎歧視行為進行揭露和批評。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乙肝防控策略和工作進展[EB/ OL].http://www.chinacdc.cn/n272442/n272530/n3479265/ n3479303/37090.html,2010-04-22.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國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EB/OL]. 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 n3246177/23316.html,2008-04-23.
[3] 蔡定劍.就業(yè)促進法難止就業(yè)歧視——現(xiàn)有法律過于籠統(tǒng)[J].教育與職業(yè),2009,93(31):42-43.
[4] 人民網(wǎng)教育頻道.調(diào)查:超八成網(wǎng)友支持取消“乙肝”檢查[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0838326.html,2010-01-25.
[5] 粵乙肝知識競賽百名乙肝病毒攜帶者平均只12分[J].家庭藥師,2009,2(3):8.
[6] 張甫興,陳再芳,張雪峰,等.無錫市城市居民乙肝知識來源的調(diào)查分析[J].江蘇衛(wèi)生保健:學術版,2008,10(2):47-48.
[7] 39健康網(wǎng).2009年中國乙肝歧視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EB/OL].http:// hbv.39.net/098/4/948724.html,2009-08,p13-14,15-18.
[8] 中國艾滋病UN聯(lián)合項目(2007-2010)兩年工作計劃及其實施指南[EB/OL].http://www.unaids.org.cn/download/chn-46%20UN%20Joint%20Programme.pdf,2007,p26.
[9] 曹海菁.艾滋病人就業(yè)的法律保護——國際勞工標準和加拿大立法借鑒[N].法制日報,2005-02-17(11).
[10] 王隴德.中國消除艾滋病歧視行動講話[EB/OL].http://www. 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894,2004-07-12.
[11] Aggleton,P.,Wood,K.,Malcolm,A.,et al.HIV-related stigma,discrimination and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case studies of successful programmes [M].Switzerland: UNAIDS,2005.
[12] Brown L.,Trujillo L.,Macintyre K.Interventions to Reduce HIV/ AIDS stigma: what have we learned? [EB/OL].http://pdf.usaid. gov/pdf_docs/PNACR088.pdf,2001,p8-15.
[13] Boswell D.Banda I.Home and community care in Zambia: an external evaluation of the AIDS integrated programme,CatholicDiocese of Ndola [M].Arlington: Family Health International,2002.
[14] UNAIDS (2007),Reducing HIV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ritical part of national AIDS programmes[M].Geneva: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p30,31,33,38.
R512.6+2
A
1671-8194(2013)01-03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