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方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在糖尿病患者中頗為常見,是糖尿病三大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達50% ~70%[1]。本病起病隱匿,可出現(xiàn)于糖尿病癥狀之前,易被忽視。DNP雖然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卻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癥狀為肢體遠端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尤以下肢為甚,呈對稱性麻木、疼痛、下肢痙攣等。據(jù)臨床觀察,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患者多有瘀血的癥狀和體征,血液流變學檢查常見血液粘稠度升高,阻力增大。2006~2011年作者在原來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用血府逐瘀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在住院患者中選擇80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患者,隨即分成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1.3歲,糖尿病病程,平均8年,合并周圍神經(jīng)癥狀3個月~4年,平均2.4年。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病程及神經(jīng)癥狀時間與對照組基本相同。
兩組均繼續(xù)控制飲食、適當體力活動、原降糖治療方案,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l∕L左右,進行臨床觀察。對照組:給以維生素B1片10 mg,3次/d口服,維生素B6片10 mg,3次/d口服,維生素C300 mg3次/d口服維生素B12500 μg,1次/d肌注,肢體疼痛嚴重者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0.3 g,2次/d口服。15 d為一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配以血府逐瘀湯,基本方為桃仁12 g、紅花9 g、當歸9 g、生地黃 10 g、川芎10 g、赤芍6 g、川牛膝15 g、桔梗5 g、柴胡3 g、枳殼6 g、甘草3 g、全蟲10 g、蜈蚣1條。病變以上肢為主加秦艽、桑枝;以下肢為主重用牛膝;肢體灼痛加忍冬藤、蒲公英、金銀花;口干重用玄參;舌苔黃膩者加黃柏、蒼術,大便干結加大黃等隨癥加減。1劑/d,水煎服,連服15 d為一療程。
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消失、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癥狀體征減輕、功能部分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治療組50例,顯效12例,有效3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對照組30例無顯效病例,有效6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20%。治療組空腹血糖平均值較治療前略有下降,但P均>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的發(fā)生機制與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癥以及高凝狀態(tài)存在,導致代謝紊亂、微循環(huán)障礙和微小血管病變引起的神經(jīng)缺血缺氧有關[2]。病情常呈緩慢性進展,臨床治愈好轉(zhuǎn)率低。祖國醫(yī)學認為DPN是在消渴的基礎上發(fā)病,陰虛燥熱是其發(fā)病之本,日久耗氣傷陰,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緩慢而為瘀,燥熱熬津灼液,血粘成瘀,津凝為痰,痰瘀互結,閉阻經(jīng)絡,氣血不能通達四肢,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產(chǎn)生以上癥狀[3]。血府逐瘀湯為清代王清任所創(chuàng)活血祛瘀之名方,方中桃紅四物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并引血下行,為方中主要組成成分;柴胡解郁升陽,桔梗、枳殼行氣,生地涼血。全方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效。血脈瘀阻是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4],故在治療上以活血化瘀法為主。符合消渴病久氣滯血瘀之病機,因此以此方加減應用獲得良好效果。國內(nèi)有關血府逐瘀湯作用的實驗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湯可使患者的全血及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防止細胞疊連,從而改善血漿濃、粘、聚、凝狀態(tài),使瘀去血行,肌膚筋脈得養(yǎng),從而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癥狀[5]。
[1] 沈稚舟.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209.
[2] 劉輝.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辨治探析.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7(4):53-54.
[3] 王玉保.加味黃芪四物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30例.河南中醫(yī),2005,25(7):37-38.
[4] 楊社香.活血化瘀法為主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臨床研究.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3(136):34-36.
[5] 張俊榮,萬云莉.血府逐瘀膠囊治療糖尿病多發(fā)性末稍神經(jīng)病變33 例療效觀察.北京中醫(yī),2000,1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