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蕾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杭州 310006
何若蘋應用甘麥大棗湯經(jīng)驗舉隅
胡 蕾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杭州 310006
更年期綜合征 不寐 腫瘤 甘麥大棗湯 何若蘋
何若蘋主任醫(yī)師系浙江省名中醫(y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指導老師,師從國醫(yī)大師何任教授,獨立行醫(yī)30余年,在臨床上擅于運用經(jīng)方治療各種難治性疾病?,F(xiàn)舉其臨床應用甘麥大棗湯治驗三則如下。
甘麥大棗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甘草小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痹摲阶瘛鹅`樞·五味篇》“心病者,宜食麥”,《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淮小麥為君藥,取其甘平之性,補心養(yǎng)肝,安神除煩;甘草為臣藥,補養(yǎng)心氣,和中緩急;大棗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為佐藥。藥味雖簡,療效顯著。清《顧松園醫(yī)鏡》云:“此方以甘潤之劑,調(diào)補脾胃為主,以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也。血充則燥止,而病自除矣。”何老師在臨床上將其廣泛運用于中醫(yī)內(nèi)科、婦科及腫瘤疾病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1 更年期綜合征 陳某,女,48歲,2011年9月29日初診。主訴末次月經(jīng)2011年7月13日左右,月事已欠規(guī)律,時有煩恚汗多,烘熱陣作,頭痛與月經(jīng)有關,疲乏則易頭痛,怕熱,大便隔日行,舌苔薄,脈細弦,治宜疏肝益腎為先。干地黃20g,淮山藥12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20g,澤瀉12g,炙龜板20g,仙茅、仙靈脾各15g,川芎18g,淮小麥40g,炙甘草10g,紅棗30g,白芍20g,菟絲子30g,地骨皮10g,青蒿12g,焦棗仁30g。7劑,1天1劑,水煎服。
復診:患者訴煩恚疲乏較前改善,夜寐欠佳。予原方去仙茅,仙靈脾,加丹參30g,五味子10g,夜交藤30g?;颊呃m(xù)服2個月,烘熱煩恚等不適感明顯好轉(zhuǎn),夜寐轉(zhuǎn)佳。
按:患者已近“七七”之年,“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腎氣衰弱,沖脈空虛,故經(jīng)水不能依時而下。陰陽失調(diào),營血不足,陰虛生內(nèi)熱,故時有烘熱陣作,經(jīng)行頭痛發(fā)熱。臟腑氣血不調(diào),虛而不能養(yǎng)心,心神虛損,神去舍空,則產(chǎn)生一系列情志癥狀。腎為元陰元陽之根本,“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故何老師方選六味地黃丸和甘麥大棗湯,一方面“壯水制陽”,另一方面補益心氣。再取仙茅、仙靈脾以尋“陽中求陰”之意,另配伍滋陰清熱、行氣安神之藥,共奏調(diào)養(yǎng)肝腎之功。
2.2 不 寐 李某,男,41歲,2011年10月15日初診。主訴煩恚寐劣,急躁易怒,心神不寧為時已久。體檢示:膽囊息肉,時感右脅隱痛,舌苔白,舌質(zhì)紫黯,脈弦。治宜理氣活血寧神安寐。丹參30g,陳皮、大腹皮各10g,赤芍15g,桑白皮、蘇子各10g,炙甘草10g,淮小麥40g,紅棗30g,五味子10g,酸棗仁15g,廣木香8g,黃連6g,肉桂5g,生龍齒20g(先煎),玫瑰花10g,郁金15g,柴胡、枳殼各12g,白芍20g。14劑,1天1劑,水煎服。
復診:患者主訴煩恚寐劣、心神不寧諸證藥后有改善,近日大便日2~4次,稀溏,舌苔薄脈弦。原方去酸棗仁、郁金,加馬齒莧30g,14劑。后予上方加減調(diào)治近半年,患者訴病情明顯好轉(zhuǎn),夜寐已安。
按:患者因長期夜班,工作強度大,情緒緊張,致肝氣失和,木郁不達,氣郁日久化火而內(nèi)傷于陰,心陰不足,心神失養(yǎng),以致長期失眠,經(jīng)久難愈。氣血瘀滯,血脈不通則痛而出現(xiàn)脅痛、舌質(zhì)紫黯。因此選用癲狂夢醒湯合甘麥大棗湯,配以疏肝理氣之品,以達到理氣活血、養(yǎng)心安寐目的。
2.3 右乳房癌術后 周某,女,36歲,2012年3月 29日初診。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4個月。病理示:浸潤性導管癌伴淋巴結轉(zhuǎn)移性癌(T2N3M0ⅢC期)。已作化療6次,將作放療。頭暈,血白細胞偏低,納一般,大便不成形,舌苔薄,舌下紋黯,脈濡,治宜扶正祛邪為先。生曬參9g,鮮霍山石斛12g(另煎),女貞子18g,枸杞20g,制黃精30g,制首烏20g,豬、茯苓、黃芪各30g,仙靈脾、平地木各15g,蒲公英30g,薏仁50g(另煮粥狀,空腹晨服食),紅棗、淮小麥各30g,炙甘草10g。14劑,1天1劑,水煎服。
復診:患者已作放療5次,服他莫昔芬,訴關節(jié)酸痛(踝部),舌苔薄,舌下紋黯,脈濡,再宗原旨加淮山藥15g,北沙參12g,14劑。此后一直以原方略變藥味投用,目前患者病情穩(wěn)定,自覺精神較佳,各項腫瘤標志物控制良好。
按:患者乳腺癌術后行化療6次,來診時準備行放療,乏力,頭暈,胃納差,血象偏低,大便不成形,舌苔薄,舌下紋黯,脈濡。此乃正氣日衰,病邪滯留。為求扶持患者進行下一步放療方案,何老師以扶正和祛邪并重治療,用生曬參、鮮石斛、黃芪等扶助固本,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佐以豬、茯苓、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以祛邪抗腫瘤。對于此類本虛標實的放化療患者,何老師常在上方基礎上加甘麥大棗湯,補心氣,益心血,屢收奇效。
由于情志異常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許多難治性疾病之中,故甘麥大棗湯臨床應用廣泛,因此,辨清證候,選擇合適的方劑與甘麥大棗湯配伍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