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110
高質量的小麥種子應具備純凈、飽滿、生活力強等特點。即純度要高,沒有或極少混入其他品種的種子,并且要干凈,不帶蟲卵病菌和雜質;籽粒大小要求均勻一致,飽滿無損,千粒重大;無蟲蛀,無霉變,發(fā)芽率高,出苗快而整齊。
在引進水稻新品種時,要正確掌握種子的“五性”:一要注意“適應性”。即早稻、中稻、一晚、二晚新品種對自然、栽培、耕作、管理條件的綜合協(xié)調性是否適合本地種植。二要注意“感溫性”。如有些地區(qū),早稻常規(guī)品種凡生產過程溫度高生育期就短;反之,則生育期長。三要注意“感光性”。有的晚稻新品種對光照反應敏感,必須在夜長晝短的環(huán)境下才能形成幼穗。四要注意 “特殊性”。水稻作物除了共性之外,各品種都有其特殊性,如適應性大小、栽培方式不同等。五要注意“地域性”。各地、市、縣水稻良種公司(農技站)每年引進水稻種子時,首先要考慮各品種的生態(tài)條件和引入地區(qū)的生態(tài)條件差異。
晾曬:種子在入庫貯藏前一定要晾曬干,達到安全水分含量標準時才能貯藏。一般蔬菜種子的安全水分含量應控制在12%以下。
清洗:在貯藏前,要根據本品種的特征,嚴格清洗變異、霉爛、秕粒、混雜的種子。
貯藏:貯藏的庫房要隔濕隔熱性能好,便于通風。種子在入庫前要搞好庫房的清潔消毒,消滅貯藏場的病蟲害和鼠害。同時,藏種的庫房內不能存放易揮發(fā)有毒氣體的物品。
檢查:加強貯藏期的檢查。入庫初期要把溫度檢查列為重點,使庫房內溫度保持在20℃左右,溫度高時應立即通風降溫。
一是搞好劃鋤,提溫保墑。劃鋤可疏松表土,保墑,提溫,消滅雜草,促進根系發(fā)育。二是科學運籌肥水。大部分旱地和弱苗,雨后已趁墑追肥。起身期重點抓好二類麥田的肥水管理,要促控結合,鞏固冬前分蘗,適當促進春季分蘗發(fā)生,提高分蘗的成穗率。三是抓好病蟲草害的防治。重點做好對麥蜘蛛、蚜蟲、紋枯病、田間雜草的化學防除工作。四是預防倒春寒。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注意收聽天氣預報,遇到降溫天氣,提前灌水防早春凍害。
當幼苗3~4葉時,要及時間苗,除去弱苗,拔去雜草。后期要注意防治蚜蟲,可用吡蟲啉、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病毒靈混合噴施,達到病蟲兼治的目的,保證培育出壯苗、無病苗。壯苗標準:莖稈粗壯節(jié)間短,葉片肥厚顏色深,莖葉完整無病蟲,根系發(fā)達側根白,定植時8片葉。定植前15天左右(4月上旬),從陽畦頂部放風煉苗,使辣椒苗逐步適應露地環(huán)境,為定植做好準備。同時,在定植前給陽畦澆水,以便在移苗時減輕對根系的損傷。
寸水插田,插后自然落干,淺水勤灌促分蘗。在施肥和防治病蟲草害時,保持田面有水。打苞期以后采用干濕交替灌溉,有水抽穗,干濕壯籽,至成熟前約10天斷水,防止斷水過早造成早衰減產。
一是不要盲目求新。有些菜農總認為賣新奇品種好,其實恰恰相反,沒有經過試種的品種,極易失敗。二是不要盲目選購外地品種。在甲地抗病高產是良種,到乙地可能就是多病低產的劣種。三是根據市場需要買種。各地區(qū)市場對蔬菜品種都有不同需要。
水稻剛出苗后立針期,稻苗靠塑料膜和土壤保溫性能的保護,外溫到4℃的情況下,也不一定發(fā)生凍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對溫度的感應越敏感,受凍害的程度也越重。受凍害的稻苗,剛開始稻葉變成水浸狀的濃綠色,經過太陽曬后就變黃變白。育苗期如果預計氣溫達到0℃以下時,頭一天澆水可以有效地減輕凍害的發(fā)生,苗床越干凍害越重。發(fā)生嚴重的凍害(地上部基本沒有綠葉)時,每平方米追50 g硫銨和生根劑后,在30℃以下的溫度下,盡可能保證適當濕度,促進稻苗發(fā)新葉,等稻苗長出2葉后開始進入正常管理。上部只有一部分葉受凍害時,一般對稻苗的生長影響不大。
谷粒形狀:雜交稻種子的子粒不整齊,有大小、粗細、粒形不一的感覺。而常規(guī)稻種子則比較整齊,大小、粗細、粒形一致。
谷粒腹部:雜交稻種子的腹部可見凹狀,呈“V”字形。而常規(guī)稻種子的腹部呈直線狀。
谷殼吻合處:雜交稻種子谷殼吻合度較差,有的種粒留有裂口。而常規(guī)稻種子谷殼吻合度好,無裂口并嚴密結合。
谷尖:雜交稻種子谷粒色澤黃亮,谷尖多呈紫色。而常規(guī)稻種子的谷尖無色。
柱頭痕跡:此特征不易觀察,以前4項特征便可識別。雜交稻種子屬異花授粉的產物,取一粒雜交稻種子認真觀察,在谷殼內外夾縫中間,可見一點不很明顯的小黑點,即柱頭痕跡。
①改壟作種植為平作種植。即改變傳統(tǒng)65 cm的壟距種植,成為寬行90 cm,窄行40 cm的平作種植,寬行為休耕帶,窄行為種植生長帶,休耕帶與生長帶進行隔年交替。②改半精量播種為半株加密精量播種,每穴一粒種子。③改3次中耕(三鏟三趟)為一次只對寬行進行深松,深度30~40 cm。④改秋收后低留根茬粉碎還田為留高茬,高度30~40 cm,并保留根茬不動,至翌年經風吹、日曬、雨淋、凍融自然腐爛還田。
其營養(yǎng)土可按30%~40%的腐熟廄肥、60%~70%的有機質含量高的表層壤土配制,并按每50 kg土加過磷酸鈣1.5 kg、清糞水10 kg加工,以可制團為宜。用肥團器或手捏成直徑為5~7 cm的肥泥團,然后把它們排在苗床上,每個肥團播種種子一粒,覆土2~3 cm。播后用竹片支拱蓋上塑料薄膜。一葉一心時注意觀察苗情,三葉一心時提前5~7天練苗移栽,是保證玉米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以免幼苗細弱。濕度過大是猝倒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苗期應控制適宜的濕度。播前灌水應適當,過大則濕度大,且降低土壤溫度;過小,則苗期增加澆水次數(shù),不但費工,還會增加濕度。出苗初期,可在床面撒細土1~2次,以保墑和彌補地面裂縫。
①增施有機肥。腐熟有機肥,特別是熱性農家肥不但可以提高幼苗抗病能力,還可以提高苗床土溫,降低發(fā)病率。②控制澆水量。在大棚或溫室等保護地育苗時,一般苗床不明顯干旱時不澆水;明顯干旱時澆水量也不宜過大。③注意通風。在子葉展開后,選擇晴暖天氣揭開覆蓋物通風,并向苗床內均勻撒施一層細干土。④施用生根劑。利用功能微生物及其相關產品來改善秧苗根系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促使種子早發(fā)芽,提高地溫,促弱苗成壯苗。
培養(yǎng)料袋可選用長35~40 cm、寬14~17 cm的乙烯或丙烯袋。每袋裝料400~500 g,袋口和四周要壓緊,袋的上部留18 cm左右的空間,以便日后金針菇拉長生長。裝好料后再扎緊上頭,豎放在常壓滅菌鍋內,滅菌10 h后出鍋接種。接種室要注意消毒,采用開放式接種時,尤其要做到無雜菌接種。
種子處理:在種子精選和晾曬的基礎上,進行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處理,以提高種子的活力。防治地下害蟲、絲黑穗病、苗枯病、青枯病的為害,可用適量的辛硫磷加3%敵委丹種衣劑拌種。粗縮病、矮花葉病嚴重地區(qū)要用長效內吸殺蟲劑拌種。
化學除草:在除草劑的選擇與搭配上,應以阿特拉津為主,適量搭配都爾或乙草胺等其他除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