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民
(濟南軍區(qū)煙臺療養(yǎng)院門診部中西醫(yī)結(jié)合科皮膚病科,264001)
煙臺市常見皮膚病普查情況分析
馬宏民
(濟南軍區(qū)煙臺療養(yǎng)院門診部中西醫(yī)結(jié)合科皮膚病科,264001)
目的 調(diào)查煙臺市皮膚病患病情況,為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方法 對煙臺市20 680例查體人員進行皮膚科常規(guī)、皮損刮片、皮膚超聲、觸診及真菌鏡檢等檢查。結(jié)果 20 680例中,患各類皮膚疾病15 096例,總患病率73%?;疾÷是?位分別是真菌性皮膚病41.0%(6 189例)、皮炎22.6%(3 412例)、蕁麻疹15.6%(2 355例)、濕疹12.8%(1 932例)和瘙癢病7.0%(1 057例)。結(jié)論 積極開展皮膚病普查,加強健康教育,加大對皮膚病高發(fā)人群的關注力度,是防治各類皮膚病的重要措施。
皮膚疾?。黄詹?;健康教育
為了解城市皮膚病患病情況,我院對煙臺市2009-10—2012-12皮膚科病普查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F(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我科門診20 680例查體人員作為普查對象;年齡20~60歲,其中20~40歲7 080例,41~60歲13 600例。
1.2 方法 按照要求,進行皮膚科常規(guī)、皮損刮片、皮膚超聲、觸診及真菌鏡檢等檢查。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1 皮膚疾病年齡分布情況 真菌性皮膚病和瘙癢病的患病率41~60歲人群顯著高于20~40歲人群;皮炎、蕁麻疹及濕疹患病率無明顯年齡差異。
2.2 皮膚病常見病的患病情況 普查20 680例中,共檢出皮膚病15 096例,患病率73%;其中鱗狀細胞癌1例,基底細胞癌1例,癌前期皮膚病6例,其中日光角化病2例,皮角4例。患病率前5位分別是真菌性皮膚病41.0%(6 189例)、皮炎22.6%(3 412例)、蕁麻疹15.6%(2 355例)、濕疹12.8%(1 932例)和瘙癢病7.0%(1 057例)。其余為痤瘡2.3%、黃褐斑0.2%、白癲風0.1%。其中真菌性皮膚病發(fā)病率依次為手、足癬51.6%、體癬27.2%、甲真菌病21.2%。皮炎中,慢性接觸性皮炎12.5%,化妝品皮炎6.5%,急性接觸性皮炎3.6%。蕁麻疹中,慢性蕁麻疹8.5%,特殊類型蕁麻疹7.1%。
3.1 真菌性皮膚病患病情況分析 本普查結(jié)果顯示,手、足癬患病率51.6%顯著高于其他真菌性皮膚病,41~60歲真菌性皮膚病患病率顯著高于20~40歲人群。真菌性皮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類真核細胞生物,有真正的細胞核和細胞器,能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真菌的基本形態(tài)是單細胞個體和多細胞絲狀體,約有200余種真菌與人類疾病有關,最適宜的生長條件為溫度22~36℃,濕度95%~100%,pH 5~6.5。真菌不耐熱,100℃時大部分真菌在短時間內(nèi)死亡,但在低溫條件下可長期存活,紫外線和X射線均不能殺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過氧乙酸等化學消毒劑均能迅速殺滅真菌[1]。手、足癬是指皮膚癬菌侵犯指間、手掌、掌側(cè)平滑皮膚及足趾間、足跖、足跟、足側(cè)緣所引起的感染。臨床分為水皰鱗屑型,角化過度型,浸漬糜爛型。主要通過接觸感染,用手搔抓患癬部位或與患者共用鞋襪、手套、浴巾、腳盆等是主要傳播途徑。因此,預防和治療手、足癬應注意及時徹底地治療淺部真菌病,消滅傳染源,穿透氣性好的鞋襪,保持足部干燥,日常生活中還應避免酸堿物質(zhì)對手部皮膚的損傷,不共用鞋襪、浴盆、腳盆等生活用品。本病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關鍵在于堅持用藥,療程一般需要1~2個月。同時,應大力宣傳真菌性皮膚病的科普知識,關愛手、足健康。
3.2 皮炎患病情況分析 本普查結(jié)果還顯示,皮炎患病率22.6%,居第2位。皮炎是由于接觸某些外源性物質(zhì)后在皮膚黏膜接觸部位發(fā)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癥反應??煞譃樵l(fā)性刺激反應和接觸性致敏反應。本普查結(jié)果顯示,慢性接觸性皮炎患病率為12.5%,化妝品皮炎患病率為6.5%,急性接觸性皮炎患病率為3.6%。慢性接觸性皮炎為典型的Ⅳ型變態(tài)反應。從抗原形成并由表皮內(nèi)抗原遞呈細胞及Langerhans細胞遞呈給T淋巴細胞,到T淋巴細胞增生、分化以及向全身播散的整個過程,分為誘導期和激發(fā)期。慢性接觸性皮炎和化妝品皮炎,若長期反復接觸刺激物,均可導致局部皮損慢性化,表現(xiàn)為皮損輕度增生及苔蘚樣變。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尋找病因、脫離接觸物,并積極對癥處理。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治愈后應盡量避免再次接觸致敏原,以免復發(fā)[2]。因此,應加強個人衛(wèi)生保健知識教育,保持皮膚清潔,減少刺激物的接觸等。
3.3 蕁麻疹患病情況分析 本普查結(jié)果還顯示,蕁麻疹患病率15.6%,居第3位。蕁麻疹是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chǎn)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上分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和特殊類型蕁麻疹。本普查結(jié)果顯示,慢性蕁麻疹患病率為8.5%,特殊類型蕁麻疹患病率為7.1%。多數(shù)患者不能找到確切的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中醫(yī)臨床上分為風熱型、風寒型、風濕型、脾胃型、血熱型、血瘀型6種[3]。本病在治療方面主要以抗組胺藥為主,給藥時間應根據(jù)風團發(fā)生的時間進行調(diào)整,風團控制后宜繼續(xù)用藥并逐漸減量。治療期間或在恢復以后,對飲食的禁忌也必須注意,一般服用魚、蝦、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往往引起復發(fā)[4]。因此,應加強防治工作的宣傳教育,堅持并配合治療,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
3.4 防治對策 皮膚科病普查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理,建議針對皮膚常見病、多發(fā)病患病率偏高,以及對皮膚病防治認識不足等現(xiàn)狀,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社區(qū)門診、醫(yī)療保健機構(gòu)、皮膚病研究所等部門建立聯(lián)動機制,通力合作,開展皮膚病防治健康知識講座,普及皮膚病防治知識,印制并免費發(fā)放皮膚病防治宣傳手冊,增強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和防病能力。另外,醫(yī)療保健機構(gòu)應組織專家深入群眾開展皮膚病普查、咨詢、義診等服務活動,對于檢出疾病者及時給予健康指導,宣講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等[5]。并加大對皮膚病患者的追蹤隨訪力度,從而提高城鎮(zhèn)皮膚病的預防與診治水平。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3-85.
[2]李林峰,施辛,王文慧,等.皮炎濕疹的分類與診斷[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59-61.
[3]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皮膚外科[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22-124.
[4]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15-225.
[5]賈真.健康體檢人員的健康分析與指導[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1,20(2):184-185.
1005-619X(2013)05-0457-02
book=74,ebook=78
2013-01-22)